游吟蓉城诗韵里

2020-12-21 03:22宋云奇
躬耕 2020年8期
关键词:薛涛花溪成都

宋云奇

两次蓉城之行,给我的印象深切而悠远!

我的感觉里,她就是一座诗歌凝聚的城……

请看成都那些地标性历史名胜的名字:益州、蓉城、锦官城、锦城、锦里、锦江、望江楼、都江堰、浣花溪、诗歌大道、杜甫草堂、琴台故径、宽窄巷子、春熙路……哪一处不是一卷凝盈着绵醇悠韵的诗篇?再翻阅成都的历史,哪一页不是聚溢着盎然古意的画卷?

1

蓉城是一卷璀璨烂漫的芙蓉诗。

成都为古蜀国故地,2500年前,古蜀由樊乡(彭州、新都交界)迁都于此,开明王取周太王迁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定名成都。

成都有种植芙蓉历史。五代十国,后蜀第二任皇帝孟昶,下令城墙之外遍植芙蓉。每到花开时节,全城就被绚丽如霞的芙蓉花包裹起来了。由此,蓉城始为成都之别称。

写到芙蓉,眼前悠忽一片朦胧,仿佛穿越历史时空,来至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国,于芙蓉花开时节,站于成都城头极目四望,远近皆是芙蓉花的海洋,红白粉紫层层叠叠,姹紫嫣红云蒸霞蔚;再至远,望成都,一晕花团锦簇,满眸绚丽如虹,只见芙蓉不见城……不用疑惑,成都已经变成蓉城了啊!

2

锦城是一卷绵柔华美的锦绣诗。

成都别名锦城。锦城即锦官城,位居锦江江畔,由“蜀锦”而得名。

成都人善织锦,西汉时织锦业极为发达,朝廷专设“锦官”予以管理。“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蜀锦”为华夏三大名锦之一,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因此,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

锦里之名,亦由锦官城、锦城衍变而来。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曰:“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宫也。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可见锦里之“锦”源远流长。

锦里与成都武侯祠比邻而居,两者之间只隔一条浣花溪水。沿河而成的街是蓉城著名的民俗休闲一条街,亦是一条著名的商业古街。早在西蜀时期,就是成都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秦汉、三国时代,便已全国闻名。曾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闲庭信步于锦里古街,一街两巷青瓦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庭榭楼阁,铺店林立;街中浣花溪流水潺潺,鲤游浅底;溪边兽雕列峙,盆景序摆。老街、宅邸、府第、民居、客栈鳞次栉比;川茶、川菜、川酒、川戏和蜀锦等古蜀饮食文化设施依次排列。古街之上摩肩接踵,游人如织,不少人被店铺里的川味小吃与泥人、糖画、剪纸等民间艺术所吸引,叫卖、砍价、笑语、欢声,喧嚣鼎沸;街边绿荫掩映之处,还有一个个麻将馆、棋牌室间距错落,里面亦是闹声一片。汇聚为一幅川蜀民众富足祥和之生活图。

锦城锦绣,锦里悠古;锦城韵远,锦里如花。引逗古今无数文人墨客来此观光游玩,并留下诸多著名诗篇。李白有诗《登锦城散花楼》曰:“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杜工部有诗《春夜喜雨》云:“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刘禹锡有诗《浪淘沙之五》道:“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锦里是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是成都千年川蜀文化之名片。如今千年过去,锦里早已旧貌换新颜,然古街古韵犹在,古蜀風情长存。无论是谁,来锦里一游,俱会被其迷醉:不晓人间有锦里,只怨此游成行晚;流连返忘时光,谁知今夕是何年!

3

横穿蓉城的浣花溪,是一首美轮美奂古韵悠远的诗。

该溪西接都江堰,南入锦江流,腰身如玉带,蜿蜒绕成都。

行走于蛇形盘绕的浣花溪畔,不由将其想象成了碧玉般温润洁净的飘带。沿溪两旁,映入我们眼眸的青草绿树,繁花翠竹,就是这条碧玉飘带的彩色护衬;而顺溪前行,一路散居其间、美不胜收的万树山、沧浪湖、白鹭洲、观鹭轩、梅园、万竹园、木栈道、玲珑桥等琳琅景观,就该是穿缀于玉带之上的晶莹烁目的珍珠吧?

浣花溪的名气,不仅缘于其雅美环境与景点,更是缘于其悠久历史和名人居住。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与薛涛以及巾帼女杰浣花夫人,曾经先后居住于此。

明代文人钟惺《浣花溪记》记曰:“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杜甫《绝句》诗中描绘的浣花溪:“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更是千古名诗名句。而且诗圣的著名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亦成文于浣花溪。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栖居成都,晚年住在成都西北隅碧鸡坊,年轻时却是住在浣花溪。她与杜甫非一时期,但却与诗圣同饮花溪水,共居花溪畔。不知是否一种命运的安排?史传著名的“薛涛笺”,亦称“浣花笺”,即用浣花溪水,泡芙蓉树皮,加芙蓉花汁,制成轻柔光洁、香气四溢的深红色小笺,于上面写诗,赠予诗友。尤其与元稹传情递爱,更是专用此笺。后来“浣花笺”成风,官民纷纷仿制,然均不及“薛涛笺”质优味香。

与薛涛同期和后期的诗人,都曾于诗中描绘过“浣花笺”。韦庄有诗云:“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手把金刀劈彩云,有时剪破秋天碧。不使红霞段段飞,一时驱上丹霞壁。”李贺也有诗赞曰:“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薛涛死后,再无人能用浣花溪水,造出色香质俱佳的笺纸了。

叹惜薛涛随“笺”去,只剩花溪犹自流。然而我们今人,亦不必为此而忧伤。校书虽远逝,还有花溪在!我们每游蓉城浣花溪,见到溪旁的竹林、楼阁、小桥、石径、竹园、碧湖,不就想起诗美人更美的薛涛,想起用浣花溪水泡制的“薛涛笺”了吗?!

玉带样的浣花溪,还孕育过一代巾帼豪杰浣花夫人。

浣花夫人自小亦曾耕居于此。少时溪畔浣衣,遇一满身泥渍、遍体疥疮之游僧,要她为其浣洗袈裟。夫人没有嫌恶,欣然应允,哪想濯洗之中,随手荡起朵朵莲花。浣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夫人长大后,因能文能武,嫁于川西节度使。

后来,因其丈夫崔宁奉召入朝,由其弟崔宽代为镇蜀,泸州刺史杨子琳发动叛乱,崔宽不敌,杨攻占成都。浣花夫人临危不惧,急掷家财十万,夜募勇士数千,并亲自披挂,上阵麾兵,攻击叛军。杨想不到浣花夫人会募兵抗击,先自惊慌失措,再加粮草已尽,不得不弃城溃逃。浣花夫人护城佑民有功,受到皇帝嘉奖,被封为“冀国夫人”。由此声名大振。

唐代岑参有诗《冀国夫人歌词七首》,赞颂浣花夫人护城佑民之功。可惜七首之中,仅有一首有传:“夫人封赏国初开,宝礼纶言天上来。翔鹄日边鸾不去,盘龙印出鹊飞回。”浣花夫人受封时,岑参正在成都,并与崔宁友好。岑参所言应是史实。

浣花夫人去世后。成都为纪念其护佑恩德,每年都要于浣花夫人生日那天,举办盛大“浣花节”。现今杜甫草堂后面,有一“浣花祠”,即为纪念浣花夫人而建。还有浣花溪上的百花潭,公园北门有一“散花楼”,取“夫人散莲花,护佑成都人”之意,亦为纪念浣花夫人而造。李白有诗《登锦城散花楼》曰:“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所言即是此楼的景色。

4

都江堰是一卷流芳千古的惠济诗。

成都古称锦城、蓉城、天府之国。然而,有几人能够想到,这一切俱是源于都江堰呢?

若无都江堰,即无环绕成都、浇灌天府之国的锦江,亦无芙蓉花开花团锦簇之芙蓉城。若无锦江和它分而流出的浣花溪,那些唐代诗人,自然也就看不到锦江水中漂濯蜀锦的美女,听不到她们欢快悦耳的笑声,刘禹锡也就写不出“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这样的美诗;杜工部亦就写不出“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般的美句;薛洪度就更不能用浣花溪水,造制出粉红悦目、题诗悦心之“薛涛笺”了。

当然,所谓物丰水沛、粮足民富的“天府之国”,就更无从谈起了。

由成都赴古灌县,经都江堰登秦堰楼。

该楼因灌口建于秦而得名。为环览都江堰水利枢纽全貌之最佳处。站于远处,观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巍伟高矗,峻拔壮观。

走至近旁,览秦堰楼五层叠翠,雕梁画栋,飞檐翘顶,凌霄云天。其雄浑磅礴、傲然岿屹之气势十分罕见。该楼最大的特点是“匡”形结构,北面靠山,西南东三个方向,均可随意走动,逐向观览。

站于秦堰楼上西向极眸,可见皑皑岷山雪顶冷气飘拂,翠蓝青城峰峦云雾缭绕,滔滔岷江水自崇山峻岭中奔涌而来;南向尽览,可赏金刚堤鱼嘴分两江,安澜桥凌空跨二水,二王庙依山傍水踞江岸,玉垒关锁钥宝瓶口,飞沙堰旋流荡砂石,伏龙观高矗离堆园;东向远眺,可览玉垒山青翠欲滴,牌坊矗立,回廊连环,阁耸云天;金南桥飞脊翘檐,古色古韵,凌江而跨,气势非凡;仰天窝闸素面朝天,锁钥内江,分数道碧水,流向成都平原……

世人皆知,成都平原为岷江冲积而成。然则天府之国成于岷江,但跃腾千里桀骜不驯之岷江,也给其带来过无尽之灾难:旱时江流短竭,难解田野之渴,致使土地干裂,禾苗枯萎,几近断收;涝时江水暴涨,泛滥成灾,冲毁庄稼,卷走牛羊,民不聊生。唐诗人岑参有诗《石犀》曰:“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岷江泛滥之时,蜀人几乎变成鱼虾;后来李太守岷江治水之功绩,比誉满天下的大禹还要伟大。

李太守何许人?乃都江堰分流岷江,引水浇灌成都平原,凿修防旱排涝机枢,确保天府旱涝保收之蜀郡太守李冰是也!李冰治水都江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矣!

穿越历史,至战国时代。公元前316年,秦惠王从大将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之计,令其攻并巴蜀,设蜀郡。秦相范雎目光独到,深谙成都平原地位之重要,遂选水利专家李冰为太守,治理蜀郡与岷江水患。司马迁《史记·河渠志》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均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飧其利……”《华阳国志·蜀志》曰:“……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心潮澎湃着,下秦堰楼,入二王庙瞻览。二王庙为纪念都江堰初创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该庙背山面水,古柏森森,文物众多,有“玉垒仙都”之称。始建于南北朝,现存为清代重修建筑。初名崇德祠,宋代后历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庙内敬供李冰与其子二郎之塑像,还有历代治水功臣群雕及众多珍贵文物,“深淘滩,低作堰”等治水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之刻石,俱珍藏于此。

出二王庙,依次观览玉垒关、玉垒山、宝瓶口,经金南桥,进入离堆公园。

何谓离堆?即当年李冰凿通玉垒山,引流岷江水,被劈开的那一段。后辟为离堆公园,是都江堰水利胜地最重要、集中的核心区域。公园大门长联悬挂:“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短短三十六字高度概括,赞赏评价了秦李冰父子接过大禹神斧古椎,创岷江分流引灌水利枢纽,造蜀中名山秀水都江堰第一,留离堆山水美景之绝世功绩。

伏龙观为离堆公园最重要的景观,位于离堆最北端,两层建筑雄矗巍峙,沉雄浑厚俯瞰全园,三面绝壁江流喧哗,一面连接导江大坝。踏四十二级青石台阶,登临观楼居高下看,左览宝瓶口江水滔滔,气势磅礴,奔流天府,浇灌沃野;右观索桥跨江,鱼嘴分流,岷江汹涌,西岭雪峰。再登最高点观澜亭,远近梭巡,赏览四面,整个“离堆锁峡”风光尽收眼底。

下亭入观。前殿正中一尊近三米高的圆雕石像巍然屹立。石像冠冕长衣,手置胸前,面含微笑,两袖和衣襟上各有浅刻题记一行。衣襟题字:“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袖题刻:“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橡尹龙”;右袖刻记:“尹龙长陈台造三神石人瑜水万世焉”。由上可知,石像为李冰雕像,东汉建宁元年由当时之水利官都水長陈壹所造,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华阳国志》曰:“作三石人,立于水中,与江神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可知石人是作水文标记之用。李冰石像左侧,一尊稍低的残缺持锸人石像,头被毁坏,背部破损,腰间系一根短短的绶带,身上没有文字标述,不知是何身份,应是三石人之一,亦即李冰之子二郎。然而至今,第三尊石人尚未找到,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作为著名水利枢纽,历代来此瞻览并留下诗句的名人颇多。

诗圣杜甫有诗云:“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灌口江如练,吞崖雪似银”;苏轼有诗曰:“茧尽霜须照碧铜,依然春雪在长松。朝行犀浦催收芋,夜度绳桥看伏龙。莫叹倦游无驷马,要将老健敌千钟。子云三世惟身在,为向西南说病容”;陆游有诗句:“西山大竹织万笼,船舸载石来无穷”“千年雪岭栏边出,万里云涛坐上浮”;清代黄俞有诗作:“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劈斧岩前飞暴雨,伏龙潭底响轻雷。筑堤不敢辞劳苦,竹石经营取次裁。”

默诵着名人佳句,经堰功道缓出离园。仍难禁心内情潮汹涌澎湃,几番驻足再回头,眸光穿透两千多年历史沉霭,茫茫江涛水雾之中,似见秦蜀郡太守李冰携其子,陡立于玉垒山离堆之上,长衣飘拂,斗篷飞卷,一人挥巨手点迷津劈山引江,一人持长锸率百姓降服水魔……

5

望江楼是一卷情谊醇绵的幽怨诗。

望江楼修建于锦江岸边。锦江乃都江堰分流岷江之内江,横贯成都平原浇灌滋润,后经宜宾注入长江。望江楼是明清两代成都人,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建。薛涛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薛涛字洪度,中唐著名女诗人。其人聪慧俏丽,却命运多舛,少小即父丧母寡,经历坎坷。因其精通音律,曾被强入乐籍。后因诗名,得西川节度使韦皋赏识,获允入官府做校书郎。因此,薛涛亦被称女校书。薛校书因诗情才华横溢,被当时名诗人推崇备至。《全唐诗》收有其诗近百首。可见当时及后世诗人对其人其诗的认可程度了。

跨九眼桥,经望江路,进入望江楼公园。门坊两旁,两句楹联耀眼夺目:“一水绕当门,滚滚浪分岷岭雪;双扉开对阁,熙熙人乐锦楼春。”寥寥二十四字,将望江楼的山水位置、楼阁形貌完全涵盖。越岸柳石栏,走翠竹夹道,赏波光楼影,崇丽阁、吟诗楼等主要景观一览无余,尽收眼底。此地不愧为纪念著名女诗人薛涛的好去处。

望江楼公园的最高建筑是崇丽阁,亦名望江楼。楼高四层,约三十米,雄浑而不失玲珑,巍峙而又显峭拔。此楼门口,名人大家题联琳琅满目,文华荟萃。暂撷精妙两副于此,与读者共赏吧:“纵目上层楼,看云树万家,桑麻千里;骋怀临胜地,正清江南汇,雪岭西来。”“多难此登楼,看他千寻涌浪,百尺波涛,问谁砥柱中流,澄清再见;悲秋常作客,对此四野桑麻,万家烟火,使我凭栏俯视,忧乐关怀。”

走近望江楼朝上仰望,整座楼阁高矗云端,雄伟壮观,翘檐飞脊,雕楣画栋;阁顶似乎镶有鎏金,丽日之下,金光闪闪,耀眼夺目。随游人登楼远眺,锦江碧波穿城而过,两岸翠柳双列逶迤;极眸高楼鳞次栉比,蓉城花团锦簇尽收眼底。

下楼移步向西,是两层三间的濯锦楼。楼呈船形,据说是因汉代成都的织锦户,常把织好的锦缎装至船上,带入锦江濯洗晒凉,亦指薛涛濯洗浣衣的地方。也有说法是,因薛涛曾在船上,与初恋情人诗人元稹依依惜别,故将此楼造成了船形。濯锦楼前亦有不少楹联,觉得最好的一副是:“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映月井中映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一副楹联,将望江楼所蕴含的女诗人薛涛的千年故事,都说尽了。

经濯锦楼往东,是吟诗楼。大概是因为薛涛曾在此吟诗作赋的缘故,此楼门前挂瞻的楹联最多。比如:“花笺茗盌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古今来不少美人,问她瘦燕肥环,几个红颜成薄幸;天地间尽多韵事,对此名笺旨酒,半江明月放酣歌。”……站在楼下朝上瞻望,此楼三层分叠,红壁金瓦,朱门虚掩,却窗棂四面洞开。看到这里,不仅忽发奇想:此时此刻,薛校书是不是正在楼里写诗呢?她一准是写诗写得累了热了,索性大开窗棂,欲让清凉的江风,吹走困倦,唤醒新的诗情灵感吧!

过吟诗楼,是薛涛井。井为石砌井,上有青石盖。井旁有牌坊,正中嵌碑石,上有清朝成都知府翼应熊手书三字“薛涛井”。据说薛涛相恋元稹,曾用此井之水,泡制深红色小笺,史称“薛涛笺”,专用于诗朋好友写信传诗,当然主要用于给元稹传情递意。

其实,据知情人讲,此井非真正的“薛涛井”,而为明代蜀王朱椿仿制薛涛笺时取水之井。那真正的“薛涛井”在哪儿?史料记载,应在蓉城西北隅之碧鸡坊。碧鸡坊是薛涛晚年居住的地方。她年轻时住在浣花溪。史传著名的“薛涛笺”,亦是用浣花溪水制成的。

于望江楼公园内盘桓流连,思绪不由穿越时空,飞达薛涛生活的中唐时代。仿佛看见薛涛随父宦居蜀中,自幼聪颖,才智超人,却红颜薄命,父丧母寡,十五岁被迫编入乐籍,沦为官伎。其坎坷经历实在令人慨叹唏嘘!好在因其诗文音律出类拔萃,后得韦皋赏识,被允入官做了校书郎。史载,薛涛写有诗作五百余首,可惜大多散失。由于薛涛诗才出众,同时期诗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籍等对其十分推崇,经常与之切磋唱和。薛涛也对他们敬重有加,情谊深厚。甚至还与元稹,发生了一场姐弟恋。

薛涛与元稹相识时,已入不惑之年,虽风韵犹存,亦半老徐娘矣。而元稹则刚及而立,以御史出使蜀地,因久闻薛涛诗名,便趁夜单独拜访。二人相见,一见钟情,跌入一段热恋缠绵的同居时光。薛涛有诗《池上双鸟》:“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就是薛涛对那段甜蜜时光的浪漫回忆。然而薛涛哪知,元稹已是有妇之夫,当时与薛涛同居,元稹仍处于婚姻状态。后妻子苇丛病亡,元稹还写《离思五首》诗予以悼念,诗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被视为描绘爱情的经典名句。试问元稹,既然你与妻子苇丛如此情真,那为何又与薛涛缠在一起?如果你与薛涛是真情挚爱,那你的《离思五首》诗句,又做何解释呢?由此可见,元稹诗品尚可,人品就不敢恭维了。

蹀躞臆想间,忽见一小门,名为枇杷巷。传为薛涛去往休憩之处的通道。出巷逶迤,五云仙馆、泉香榭、清怨室和浣笺亭等标志性建筑,依次列立,交相辉映,为整个望江楼公园增色不少。枇杷门巷楹联也多。我意最佳者有二:“杯酒送征帆,对杨柳楼台,几人同唱阳关曲;锦笺传妙制,看枇杷門巷,千古犹称女校书。”“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雨,要平分工部草堂。”此两联前者是说,薛涛曾于此处与众多诗人吟诗唱和,并用“薛涛井”水妙制红笺,传情达意,千古留香;后者是说, 薛校书于锦江之畔的枇杷门巷作诗著文,其诗才完全可以与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相提并论,平分秋色。对薛涛诗才评价甚高。

不知不觉踱到江处。有茶馆茗椀楼临路而立。茗椀楼的名字起于清诗人何绍基名句“花筏茗椀香千载”。茶楼堂倌介绍说,茗椀楼的茶,是用薛涛井里的水泡出来的。听完店家之言,顿时干渴难忍,其实还是喜欢薛涛的缘故,便要了两杯茗椀茶来饮,果然甘甜清冽无比。不知道这甘洌的感觉,是行走干渴所致,还是薛涛井水的缘故呢?

徘徊复徘徊,天色已见晚。出望江楼公园,立于大门外怅然回望。悄然而至的暮色,遮掩不住落日的晚霞,耸拔矗立的望江楼,愈发显得巍然峭拔,熠熠生辉。蒙蒙暮霭中,一枚唐朝的月亮显露天际,与落日交相辉映。

日月交映中,忽见望江楼顶层的雕窗画帘吱呀而开,窗口恍现出一唐装玉佩之端庄女子。那是薛涛从唐朝回来了吗?“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映月井中映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她是在望江?望流?还是对映“薛涛井”的月影呢?

6

杜甫草堂是一卷沉郁厚重的忧愤诗。

穿浣花溪公园,至北门广场,由此至杜甫草堂南门,竟有一条长达三百多米的诗歌大道。

这是一条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之河啊!

在由花岗岩铺就的、五彩缤纷的诗歌大道上虔敬行走,犹如于中国三千年的诗歌长河里漂流。汉诗的酽醴之波,让人目染心领神会,尽享华夏诗髓滋养。未及草堂,心扉已被汉诗温润之浆液,暖融成一泓柔软的春水。

入草堂景区,诗歌长河衍为杜诗溪流,青石小径上,满眸杜诗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边走边读边品,备受杜诗深郁内涵浸染。这一径琳琅烁金的诗句,不就是杜甫一生阅历、境界、胸襟、情怀之写照?虔敬行走于诗径之上,就仿佛在阅读诗圣艰难坎坷之经历,柔软之心更添几多忧愤的情愫。

诗径通幽蜿蜒而行,径旁泓泓秋水寂聚,片片枯苇萧索,丛丛灌木染黄。游人履响,惊动三二水鸟叽嘎而飞。视线漫过苇花灌穗儿,追随惊鸣旋翔的鸟影前望,遮天翠竹之中,几间茅屋房顶隐现。那该是杜甫落难成都,在此寂住四年的栖息地啊!那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儿完成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茅屋被秋风掀破,自己受冻遭罪不算啥,其所思所想的竟是天下寒士不要遭遇这般的苦寒。可见诗圣心中时刻装放着天下的受苦人,而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何等的胸怀与境界?

杜甫茅屋被秋风所破,应是一个偶然事件。其实,在诗圣一生的颠沛中,成都的四年寂住,是他生活相对安闲的稳定期,亦是其诗歌创作的喷发期。杜甫一生共留下诗作一千二百余首,成都四年写的诗就占五分之一,达二百四十多首。成都居住期间,诗圣的心境显然见好,还写了不少诗,描绘蓉城的美丽。比如赞描锦城美景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还有彩绘锦城美妙夜色的《春夜喜雨》:“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当然这些美描诗歌,只是诗圣整体诗风之暖色点缀,其主要风格与成就并非如是。

穿诗径,入大门,绕照壁,至草堂。大廨正中一座诗圣铜雕峭拔矗立,令人心疼顿生肃然起敬。铜像长衣飘曳,衣袂拖地,清癯憔悴,瘦骨嶙峋,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颅昂扬,双眉紧蹙……这不正是杜甫一生坎坷际遇的真实写照吗?望着杜甫嶙峋的跪姿、憔悴的面容,忍不住心头情潮翻涌,眼眸忍禁不住盈满泪水!

诗圣,您为何这般瘦骨嶙峋?这般面容憔悴?这般眉头紧蹙?难道与生俱来,您就是这般模样吗?不是,绝对不是。我知道您出身名门世家,年轻时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之舞,听过音乐家李龟年的筚篥曲,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诗。那时的您,应是心怀一腔报国热血和壮志豪情的翩翩少年吧!然而,去长安赴科考,十年客居,让您看清了残酷的现实,奸佞当道,宫廷乱斗……您科考受挫,壮志未酬,四处碰壁,头破血流……备受挫折的您疲累交加,费尽周折,备受欺辱,年过四十才弄了个不上等级的小官职。然而回家省亲时,您最心疼的小儿子却因家境窘困,被生生饿死……您强忍悲恸回京赴任,却又遇安史之乱,国破都陷。您不得不逃离长安,随波漂流,千辛万苦,至成都投奔好友严武,才过上几年安稳时光。然好景不长,严武死,四川乱,让您再次陷入窘境,四处颠沛求生,备受流离之苦,五十九岁时,竟然饥寒交加,逝于开往岳阳的一条船上……

诗圣,谁能理解您家破人亡的悲伤?只有“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入門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这样的诗句,才能给予最好的注解!谁能懂得您爱国忧民的苦痛?唯此“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样的诗篇,才能给予最好的诠释!

诗圣,我知道您的消瘦,是忧国忧民的伤悲所致;知道您尽管颠沛流离,自顾不暇,却始终不忘挥笔抨斥污吏丑行,悯展民众苦情;知道您双眉紧蹙,那是不忍直视国破都陷、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战乱局面;知道您头颅昂扬,那是耿直不屈,不向权贵低头。

也许,这就是诗圣胸怀家国天下的博大担当!这就是杜甫作为诗圣,与唐代大诗人——诗仙李白、诗杰白居易、诗佛王维不同的地方!李白、白居易、王维的诗,虽然亦有描写民众疾苦、影射腐败的佳作,但整体而论,李白陶醉于自我超拔狂放而歌;白居易倾向于“进则济世,退则自修”,专为市井妇孺而写;王维经历磨难,转向佛境,多为安谧心灵而作。唯有诗圣杜甫,胸怀家国天下,敢于直面现实,始终抨恶扬善,为下层老百姓鼓与呼!此即作为诗圣,如春秋时期楚国大诗人——辞圣屈原一样的高洁品格与品性!如此之言,并非说李白、白居易、王维不伟大;只是说诗圣杜甫更伟大!

大廨后面是诗史堂。诗史堂正中,亦有一尊杜甫半身铜像。躬身虔立于铜像面前,瞻望杜甫凝重憔悴的面容,诗圣的形象忽然于眸前水光弥漫,画面在水洇之中渐次晕染、放大、幻化、变换,最后动画般播动开来:画面中的杜甫身背行囊,衣衫褴褛,面容枯槁,双眉紧锁,于都城、朝廷、兵火、难民群中随波逐流,四处漂泊……饥寒交迫之中,不时挽起衣袖,擎起巨椽刀笔,挥毫疾书,泼墨如注,写下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激愤诗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北征》《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史堂这个名字起的真好,杜甫一生的曲折经历,催使他每个时期所写的诗歌力作,这些诗组合在一起,不就是一部凝重浑厚的诗史?

7

琴台路是一卷缱绻缠绵的爱情诗。

先请看琴台路的别名“琴台故径”,这个名起得真好!琴台者,琴台路上的古琴台;故径者,应是古时通往琴台的路径吧!

去游琴台故径,恰逢傍晚华灯初上之佳时。出百花潭公园北门,过沧浪石桥与散花楼,一尊大型“凤求凰”艺术雕塑看痴了游人。此雕塑圆形设计,一边是司马相如似痴如醉弹琴,另一边是卓文君忘我忘情而舞;两人的真情思恋,化作两只灵鸟,于她们头顶盘旋缭绕,仿佛是对她们爱情的祝福与欢呼!“凤求凰”左侧,即琴台路的主要景点:古琴台与诗碑墙。

古琴台为大理石雕,约高二尺宽三尺长六尺,底座外边残损,沧桑古朴;琴身滑润软腻,古色古香。古琴边旁,数十尊巨大诗碑峨然而立,均为不规则石雕,破缺粗粝,大小不一。碑面用娟秀或者粗放的书法字体,镌刻杜甫《琴台》《江畔独步寻花》、司马相如《琴歌》等名篇佳句。杜甫《琴台》诗云:“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司马相如《琴歌·有美人兮》诗曰:“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琴台抚琴,丽音淙淙韵悠长;诗碑读诗,句句烁金吐芬芳。陶醉于杜甫和司马相如的挚情诗句里,心神不由脱壳而出,飞向司马相如生活的西汉时代……相如出身贫寒,聪颖多才,精通辞赋琴剑,京省随处漂游。此日,京师、梁国宦游归蜀,应好友临邛县令王吉之邀,前往富豪卓王孙家做客。相如知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才貌双全,精通音乐,青年寡居。席间,王吉请其弹奏古琴,相如便当众边奏边歌,弹曲两首,以此示好文君: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不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夕登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鹄顽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子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真乃心有灵犀一点通,卓文君于闺房窗棂窥见相如潇洒容貌,闻听相如多情歌声,早已按捺不住,心迷神醉。宴罢,相如又使人重金贿赂文君婢女,与文君互诉思念之情。文君终被相如感动,遂不顾礼义廉耻,放弃富足生活,与相如夜奔成都,做了扑火飞蛾。

卓文孙得知此情,恼怒万分,与文君断绝父女关系。

为了生存,相如、文君不得不以卖酒度日。文君不惜淡扫蛾眉,不卑不亢当垆卖酒;相如亦放下斯文,神态自若烧火洗盘。晚间关了店门,二人抚琴而歌,互诉衷情。据说他们白日当垆卖酒、晚间抚琴互诉衷情的地方,即为现在的“古琴台”。也有传说他们当垆卖酒之地,不是成都,而在临邛,并有文君故居之“文君井”为证。其实,在哪儿卖酒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文君随相如夜奔出逃,却是改变不了的历史事实。后来,卓文孙终于忍受不了女儿女婿当垆卖酒,带给他的羞辱。又将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起接回,重归富足安定生活。

俗话讲,患难见真情,饱暖思淫欲。即便司马相如这般看破世事的诗赋大家,也逃不出月有阴晴圆缺的怪圈。当其生活安定,重回京师宦游,名声愈益显盛,后拜中郎将,成武帝座上宾,身边美女如云,遂对文君起了厌倦之心。并让人给文君捎信一封,信中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故意缺少了后面的“亿”。

文君何等聪慧精灵之人,立即明白了此信的含义:“无亿”,即“无意”是也!

当即羞怨交加,修书一封,让来人带回。书信内容如下:“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陣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相如收信,似有触动,然仍抱有侥幸之心,采取不予理睬之策,寄望文君知难而退。文君得不到相如的回信,明白难以挽回,倍觉悲愤难抑,遂挥笔而就《白头吟》,传予司马相如。诗曰: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信后附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最后两行:“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写罢书信,文君带着贴身丫鬟,毅然离开了司马府。

相如很快收到书信,看后受到巨大震撼。遥想昔日夫妻恩爱,对自己的行为羞愧万分。匆忙回府,见伊人已去,顿觉痛心疾首,急忙驾车去追,又将卓文君接了回来。自此,二人和好如初。相如再无另娶新欢之念。十年后,司马相如溘然长逝。翌年深秋,草枯雁鸣时节,卓文君亦随司马相如而去……

怏怏收回悠远漫想,离开古琴台转身移步,于十六万块大理石砖铺就的琴台故径上蹀躞而行。街道与车道之间,各有一条半米多宽、五百余米长的汉画砖带,上面镌刻汉代生产、神话、宴饮、歌舞、弋射、车行、乐舞、百戏等汉画图像。两条汉画砖带总长一千余米,可谓中国汉画砖石长度之最。不由联想起家乡南阳的汉画像石,想不到于千里之外的蓉城,竟有与其异曲同工之妙的汉画像砖。由此可见汉画艺术影响之大!

于琴台路上缓行细览,文君酒家、皇城老妈、蜀风雅韵、紫云亭、狮子楼……处处古老景点,皆有经典故事;街道中央與两旁,奔驰的铜马车、高大的兽形烛台、轻抚琴弦的司马相如、翩翩起舞的卓文君……一尊尊艺术雕塑栩栩如生,亮人眼眸,向游人述说着两千年前那场惊天动地、惊世骇俗又缱绻悱恻、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

行之思之,不知不觉已到街尾。立于高矗雄伟、霓虹辉映的“琴台故径”牌坊下,回望灯火通明、游人不绝的琴台路,心内情潮漫卷,思绪如水。

汉代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已随时光飘逝,渐行渐远,然其决绝之真挚,忠贞之诉求,将是爱情永远之标高与楷模!

8

宽窄巷,是一首古韵绵长的悠闲诗。

此巷由宽巷、窄巷、井巷平列而成,全为青砖黛瓦,四合院落,是成都古遗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亦是成都悠闲生活的缩影。

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历史深处。宽窄巷的雏形,始成于战国时期,秦惠王灭巴蜀,改蜀国为郡,设成都县,为蜀郡治所。后按咸阳格局筑成都城,分东、西两城,东为大城,郡治,蜀太守官司舍区,政治中心;西为少城,县治,商业及市民居住区,经济生活中心。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称。清初,康熙平准格尔之乱后,留士兵驻守成都,于“少城”遗址修筑满城。清末衰落,满城萧条,外部商、民进入,开起商铺。居民开始复杂,逐渐形成宽窄巷子的雏形——兴仁、太平、如意三条胡同。辛亥革命后,满城城墙拆除,不少名人来此辟馆定居,促使大部古建筑得以保存。民国初年,三条胡同全部改名“巷子”。后又根据各巷宽度与特征,分别命名为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

经门字形的砖雕门,进入惦念已久的宽窄巷,映入眸帘一片鳞次栉比、古韵悠悠的街道院落。此为于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具有清代川西民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路面不宽,中间呈鱼脊骨形凸起,两边的建筑灰墙青瓦,高低错落有致触目之处,墙面上无处不砖雕,门窗上无处不雕花,门楣上方的匾额字体,也无一不是艺术性极高的书法作品。就连街边摆放的用于防火之用的石水池、石水缸,表面亦布满技法精美绝伦的镌刻画儿。各色各样小商铺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小吃食儿,一街两巷时不时出现的滑稽可笑的招贴画儿,让你行走在巷子之中,感受到的既有恬静、悠闲的富足味儿,更有厚重深幽的历史穿越感。

宽巷子是一首老脸老面的怀旧诗。此巷为“闲散生活”区,是老成都悠闲生活的重现。比如德门仁里,就是体验老成都生活的一个院落,真实再现了川西人家某日的生活情景,其内外设施是宽窄巷子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再如恺庐,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石匾上方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驱魔避邪”,永保合家平安,都体现了国人传统文化之内涵。

窄巷子是一首小资情调的浪漫诗。此巷是“浪漫生活”区,展示主题是老成都院落文化。在窄巷里穿行,可以看到巷两边大大小小的院落,大都被情调各异的酒吧、餐厅所占据,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各地来的游客陶醉其中,流连忘返;当地的文青们扎在里面,无比惬意闲散地感受时光停驻。

井巷子是一首市井文化的怀旧诗。此巷紧邻窄巷子南端,原本也是一街两面,住于此巷的人群以市井平民居多,因此,该巷所展现的是一幅成都世俗文化的画卷。稍有遗憾的是宽窄巷子改造后,井巷子只剩下半边街。作为弥补,政府特在街的另一边,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仍能让游人感受到井巷曾经的旧时光。

纵览古今,描绘宽窄巷的诗句不少。远有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中诗曰:“愁捻金针信手缝,惆怅无人试宽窄。时时举手匀残泪,红笺漫有千行字。书中不尽心中事,一半殷勤托边使。”近有诗人陌云飞《宽窄巷子》诗云:“青砖青瓦青石路,悠悠岁月历时光。竹桌竹椅竹香榭,宽坐恺庐听香忙。人来人往人不尽,天府少城回味长。”如上二诗,可谓成都以及宽窄巷子的最好注释吧!

猜你喜欢
薛涛花溪成都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穿过成都去看你
咏樱——花溪冬樱花
成都
花溪高坡醉游客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