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2020-12-21 03:58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交流平台组织者隐性

黄 燕

(九江职业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0 引言

根据能否清晰表述和有效转移,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显示知识能被编码并统一描述,如文字、图表、数学公式等。隐性知识虽能被人们所掌握,但难以规范描述(如工作经验、工作方法等),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等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隐性知识难以被规范描述,不容易被挖掘,部分高校甚至忽视了隐性知识的价值和作用。事实上,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不仅能进一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能促进高校教师发展。[1]本文以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为基础,构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以期为推动隐性知识共享共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构建的可行性

根据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SECI 模型,知识转化需经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rnalization)、结合化(Combination)和内部化(Internalization)四个阶段。

社会化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起点,在隐性与显性知识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2]影响隐性知识社会化质量和效率的因素为:个体是否愿意贡献隐性知识;贡献者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组织者进行管理。高校教师愿意主动贡献隐性知识,高校教师个人能力与素质呈明显阶梯状,且高校具有良好的组织者,这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可行性。

1.1 高校教师愿意主动贡献隐性知识

从高校教师个人隐性知识贡献角度来看,构建交流平台是可行的,这与高校教师所处环境密切相关。在演艺界等行业领域,隐性知识与个人利益、自身发展等息息相关,因而很多人不愿意将隐性知识贡献出来。而高校教师则不一样,教学成就、科研成果等显性知识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主要指标,贡献隐性知识几乎不会给自身带来不利影响。此外,高校教师普遍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拥有自身独特的工作方法,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3]并且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愿意将这些隐性知识主动传输给他人,具有与他人分享知识的习惯。

1.2 高校教师个人能力与素质呈明显阶梯状

高校教师学历一般分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职称一般分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层次,学历和职称体现能力和素质差异,且呈明显阶梯状。隐性知识传递中,上一层次教师发挥模范和带头作用。因此构建交流平台,上一层次教师贡献隐性知识,推动隐性知识共享,可引导下一层次教师进步和提高。此外,其他层次教师贡献隐性知识,通过平台交流与共享,也有利于推动教师相互进步、相互提高。

1.3 高校具有良好的组织者

良好的组织者能够很好地推动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几乎存在于高校教师日常工作的每个环节,之所以未能有效共享、交流、沟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优秀组织者。而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平台,当然离不开优秀组织者的支持。结合高校实际,校内图书馆有着充当“最佳组织者”的天然优势。一方面,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具有专业服务能力,且高校教师日常教学、科研等工作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支持,因而图书馆能较好地组织和引导高校教师进行隐性知识交流;另一方面,校内图书馆拥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协调各院系的人员和技术优势,能将各院系联系在一起,推动高校教师之间互动,促进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4]

2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构建方案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具有高端性和前沿性特点,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各学科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相关联学科融合成新的交叉学科。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科研工作,还要传道、授业、解惑,不断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技能主要通过教师言行举止表达,教学技能构成中,隐性知识占比较高。[5]根据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特点,为满足隐性知识交流需要,提升平台使用价值,交流平台的构建应围绕前沿隐性知识、交叉学科隐性知识、教学技能隐性知识进行,交流平台结构如图1 所示。

2.1 系统注册层

系统注册层是交流平台的第一个环节,高校教师在系统设置账户与密码,通过手机或电脑完成系统注册,按要求填写姓名、职称、学历、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等。

2.2 系统登录层

教师注册后凭账户与密码登陆,系统赋予教师使用权限和功能。教师可结合自身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途径获取知识。

2.3 隐性知识交流层

根据教师隐性知识特点和交流需要,交流层设计下述内容。

图1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结构图

(1)前沿隐性知识交流层。首先提出前沿隐性知识交流主题,由各学科带头人定期分析该学科研究热点和重难点,确定交流主题和各学科讨论方向,引导隐性知识传递。隐性知识交流分实时交流和留言交流两种方式,鼓励高校教师尽量采用实时交流方式。交流主题确定后,系统将交流时间、交流主题等信息发送给该学科教师,高校教师如有意愿参加,可直接加入交流层并开展讨论。

(2)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层。高校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情况,提出交叉学科隐性知识交流问题,选择该问题所属学科,并对问题进行合理描述。交叉学科交流请求发出后,系统以学科分类为依据,向在系统内注册的该学科教师发出讨论请求。教师收到请求后,结合研究方向与科研能力,如愿意参与交流则接受该请求,并采用实时交流或留言交流等方式开展讨论。

(3)教学技能隐性知识交流层。先明确交流主题或问题,引导交流讨论顺利进行。教学技能隐性知识交流层中,交流内容集中在课堂教学技能、学生心理辅导、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因而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区域,不设定具体的讨论主题,高校教师结合自身需要进入不同的讨论区。通常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待提升,对这部分隐性知识有强烈需求,因此,可安排在周末进行交流、讨论与隐性知识共享,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加入交流层即可进行相关隐性知识的交流。

2.4 隐性知识专家解答层

隐性知识传递中构建专家解答层是必要的,要尽可能安排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进入专家解答层,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各院系教学与科研骨干等,并根据专家研究领域划分服务方向,组建不同专业的专家服务团队。高校教师有服务需求时,在知识交流层中提出问题,选择该问题所属学科并描述问题,再将该问题递交给专家服务团队,由专家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通过系统反馈给提出问题的教师。[6]

2.5 隐性知识存储层

隐性知识存储层的主要作用是存储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中产生的文本文件和音频文件。统一存储文件数据格式,如教师姓名、职称、学历、交流主题、交流学科知识等,这样方便隐性知识检索与共享。每次交流完毕要认真填写上述内容,统一格式,录入交流平台,便于隐性知识检索、共享和交流。

3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平台应用效果

平台构建完成后,校内各院系的教师参与进来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

3.1 丰富了高校教师的隐性知识

平台构建后,选拔优秀组织管理者向各院系收集隐性知识并进行整理。对组织管理者开展培训,保证信息收集的数量与质量。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的学习笔记、学习口诀、学习方法、教学与科研心得体会、教学观摩笔记、年终总结、工作中突发事件处理情况、科研项目立项技巧、科研论文发表方法等。

3.2 促进隐性知识共享,让更多用户受益

平台构建后向全校教师宣传其功能与价值,引导更多教师登录平台,尽可能参与隐性知识交流,并对教师开展培训,引导他们理解并规范表达隐性知识,同时认真组织并记录隐性知识交流过程。通过科学组织与合理引导,促进教师隐性知识共享,推动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对教师教学与科研及高校学科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更多用户从中受益。

4 结语

在高校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隐性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通过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平台,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共享提供了合理途径;有利于优化并完善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体系,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促进高校教师进一步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交流平台的维护,拓展平台功能,优化平台综合性能,让平台更好地发挥作用,也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交流和自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交流平台组织者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导演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庭审话语中法官“介入”的人际意义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