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博,褚淑美,朱欣艺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其中学生数量占比最多,达到26%。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09-20].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论坛、贴吧等网络虚拟社区应运而生,由于年龄、文化教养、社会经验、生活环境等高度重合,高校虚拟社区为学生提供了分享共同兴趣、共同话题,进行倾诉、交流和求助的平台,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大量出现且发展势头良好。其中“表白墙”因具有大众性、交互性、易操作性等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获取多元信息和舆论参与的心理需要,在高校虚拟社区中脱颖而出。随着多媒体的发展,“表白墙”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由通过QQ 空间发表、说说等方式进行表白,逐步发展到微博、QQ 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共同运营,但腾讯QQ 空间依然是“表白墙”的主要平台。同时,功能由最初的单一表白功能逐步向多功能发展,如学习求助、失物招领、话题讨论等。
“表白墙”充分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在校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可通过虚拟社区“表白墙”来协助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使其成为线上大学生思想导向的重要抓手和平台,这就需要着重关注和深入挖掘“表白墙”这一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正确引导其未来发展。
但目前针对高校虚拟社区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QQ“表白墙”这一形态的研究较为有限。笔者选择京津冀地区50 所高校的“表白墙”作为切入点,对其表达类型、表达内容和作用影响进行分析,对“表白墙”的功能特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探究,以期丰富虚拟社区研究,为高校加强虚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为使虚拟社区成为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线上平台,需着重关注并深入挖掘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发挥的作用,通过分析,探索出高校虚拟社区未来建设发展的最优道路。通过对京津冀多所高校“表白墙”投稿词频的分析,总结出虚拟社区目前具备四个主要功能。
文化学术交流,即各类研究者在探索客观事物过程中产生的以及通过交流衍生出来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方法,借助多种媒介传播给知识的获得者,使获得者能够相对自由地选择、了解和分享感兴趣的文化学术的过程。虚拟社区的文化学术交流功能具体是指在校内外,学生将己需或他需的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呈现,并且形成更多循环。作为线上资源、消息共享的便利渠道,“表白墙”逐渐成为大学生社交的新选择。
1.帮助学生获取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虚拟社区的优势之一是汇集同校学生的消息通知、学习资源、课堂资料和学业规划等内容,成为无门槛的丰富的线上数据库。大学生通过对虚拟社区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实现校园消息及课堂内容的补充。同时,“表白墙”的受众为整个校园的学生与教职人员,且获得资源的方式和途径相对合理科学,从而解决了专业、学科之间存在的资源不互通问题。
在对北京A 大学的“表白墙”的词频分析(见图1)中,出现了占比较高的“法律”“成绩”“硕士”类词语。“法律”一词的投稿大多基于学术类的专业讨论,是“表白墙”帮助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体现,同时因为平台的开放性,有更多学生加入了该词频的发布,是各科知识在虚拟平台良性传播的体现。“成绩”一词主要针对学业规划类的投稿,这类投稿会在评论区呈现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该同学当下学业困惑的解答,特别是一些共性的问题,对其他较为重视成绩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启发。“硕士”一词的出现表现了大学生群体对未来学业规划的关心,“表白墙”的好友中有着众多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子,因此有关硕士及以上的高等教育的问题都能得到解答,回复也较为真实可靠。由此可见,“表白墙”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校内讨论,也有关于校园外的学业交流内容。
图1 北京A 大学“表白墙”词频分析
2.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虚拟社区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目的自由选择学科内容,了解时下同校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元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如此,虚拟社区具有定时更新的特点,每个周期都会有新的热门话题和知识发布,增强了资源库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保证了虚拟社区的优态运行,使大学生群体更加倾向于这种自学模式。
情感交际互动是指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传播所需的交往交流信息和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情感交际互动功能在虚拟社区中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个表达情绪和宣泄压力的平台,同时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丰富社交经验,提升自我阅历。
1.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表白墙”作为高校开放的线上交流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自由讨论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论年级、专业、性别和家庭背景,每位大学生都拥有投稿发言的权利。在虚拟社区发布信息时,大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或寻求同学的帮助。这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能够为有相似经历的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图2 为天津某大学“表白墙”词频分析。
图2 天津某大学“表白墙”词频分析
2.回应大学生的情感诉求
高校“表白墙”建立的初衷是满足大学生多元化交友的需求,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友情观、价值观。同时,“表白墙”对大学生情感诉求的回应还表现在对大学生生活压力的疏解。大学生的生活问题主要存在于经济、家庭及学习与就业等方面,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在“表白墙”,通过提出和解决这类共性问题,不仅能帮助发帖人,还能够对更多学生产生影响,为大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大学生对各类问题的思考,促进其对自身情况的改善。
“表白墙”的优势还包括发帖人可以自行选择实名或匿名发帖,不仅有利于保护学生隐私,使学生在寻求帮助时没有心理压力,同时也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使其成为开放且高效的情感诉求平台。
在对北京B 大学“表白墙”的词频分析(见图3)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为“喜欢”,“表白”一词出现的频率也颇高。这说明高校“表白墙”发展至今,其主要功能仍然是发布表白帖,帮助大学生寻求合适的朋友和伴侣,扩展其社交圈,使大学生拥有更加合拍的朋友。而从“表白墙”发帖的频率和数量来看,确实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在虚拟社区中寻找朋友和情侣,这也证明了“表白墙”在大学生情感诉求中的重要功能。
图3 北京B 大学“表白墙”词频分析
在高校虚拟社区中信息发布与接收的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发布和接收失物招领、征寻个人闲置物的信息。
许多大学生常因为粗心大意等,导致私人物品遗失,而寻物的方式主要分为自行寻找、登记寻找和线上虚拟社区发布三种。事实证明,人工登记和自行寻找的传统方式过程复杂且效率很低,对大学生来说,可能因为过于麻烦而选择放弃寻找失物;而对于学校登记来讲,信息渠道比较单一,效率也不高。而虚拟社区的失物登记和寻找失主的发帖则很好地解决了失物招领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失物招领的效率,还能为学生和管理人员减少操作步骤,提高学生满意度。
根据华北某学院“表白墙”发帖的词频分析可知(见图4),目前多数大学生选择在“表白墙”上发布失物招领信息,通过“联系”“失主”“一卡通”“钥匙”“耳机”等词频能够看出这一趋势。在“表白墙”上,大学生寻找的物品种类繁多,且使用失物招领的功能频率较高,这从侧面印证了“表白墙”能够帮助学生高效便捷寻找失物的功能。
图4 华北某学院表白墙词频分析
同时,高校“表白墙”多借助QQ 和微信两个平台发布信息,信息的发布和接收可以通过QQ空间和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实现,符合大学生使用QQ 和微信的现状和习惯,使失物招领的信息更易得到关注,提高了信息发布的效率,提升了丢失物品找回的概率。
思想道德引导与规范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必需课程,是指教育者基于社会道德的需要,发布教育信息,使受教育者在认同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起到引导作用。通过虚拟社区的思想道德引导与规范功能,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个人行为。
1.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不少高校的虚拟社区会定期发布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将抽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短视频、手绘图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借助虚拟社区进行传播,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除此之外,部分学校的团支部也会在整理班级团日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后向虚拟社区投稿,让价值观教育深入学生生活,给大学生群体以有益启发。
同时,部分使用微信平台搭建虚拟社区的高校还会在公众号上不定期发布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主流媒体的时事评论,如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点评等。通过思想道德引导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还能使大学生的思想与时俱进,提高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
2.促进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
由于网络具有便捷快速的特点,在虚拟社区投稿人的稿件一经发布,评论区会迅速聚集起不同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形成话题互动。不论是互动者还是浏览者,都能够在评论区看到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价值观,规范个人行为。
虚拟社区发布的实时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性判断这些问题,促使大学生进行道德的自化与内化,为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创造条件。
由于“表白墙”等虚拟社区存在虚拟性、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虚拟社区行为没有形成一套统一、规范的约束和指南,大学生易形成从众心理,失去理性思辨能力,出现不实信息、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同时,QQ“表白墙”产生的碎片化和快餐式社交方式使大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浮躁、缺乏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针对高校虚拟社区出现的个别学生行为失范、思想偏差等问题,需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角度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面对高度匿名化的虚拟社区环境,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个人经验的缺乏,思想和心智并未完全成熟,易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人云亦云,失去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因此大学生应不断提高个人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能够在繁杂海量的信息中进行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避免出现网络攻击、网络暴力等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
高校教师尤其是学工队伍作为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必须及时把握当下网络媒体发展形势,提高网络素养从而提升育人成效。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网络虚拟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学生使用习惯、兴趣偏好,通过谈心谈话、调查问卷等方式梳理育人方向和路径;其次,教师应克服本领恐慌,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不断学习提升个人网络素养。
高校应转变对学生虚拟社区的管理方式和思路,变“管制”为“疏导”,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应随时关注虚拟社区中学生关心、热议的话题事件,及时对学生舆论进行疏解,将舆情事件的处理做在前面。同时,高校应加强辅导员队伍网络素养的培养,将网络素养作为辅导员选聘、考核的一项指标,并提供相应的培养培育资源支持。
高校虚拟社区是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学生工作的新阵地,发展势头迅猛,在学生管理、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但高校虚拟社区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监管与研究,使其不断规范,以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