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祥宏
(北镇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辽宁 北镇 121300)
近年来,由于北镇市委、市政府对农业机械化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各项惠民补贴政策,使北镇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并于去年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农机化司对北镇市申报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的抽查复核验收。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了北镇市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技术支撑。在这种农机高普及、全覆盖的形势下,更需要对农机作业的安全加强管理,预防农机作业中事故和危险的发生。
由于农机事故具有“隐藏性”,往往是责任自担、损失自负,所以一般不会向上级报告,这样就极易造成政府相关部门及农民自身对于农机安全管理的忽视。农机事故往往会造成机坏人伤等情况,不仅会给农民经济上造成损失,精神上造成痛苦,更会影响到农村和谐稳定,影响到农机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作为全国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申报(县)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作业中的安全管理。
2.1 农机操作员安全意识淡薄。农机的操作特点是简单易学、季节性强。农机驾驶员往往忽视安全操作规范的学习,法律意识不强,特别是有些年龄偏大的农机操作员,没有安全防范意识,面对新机械,迷信老经验,违章操作,增加了事故的发生概率。
2.2 技术不规范。一些农机操作人员对于新设备、新技术,没有主动参加正规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往往采取与其他操作员相互询问的方法进行学习,只了解简单的操作,对机械的安全规范操作、机械的维修保养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2.3 农机操作员一般年龄偏大。由于现阶段农村年轻人口外流严重,从事农机操作的人员年龄偏大,相当一部分人在45 岁以上。操作时动作缓慢、灵活性差,遇到紧急情况,往往采取措施不力。
2.4 加班加点作业,忽视机械保养。农民购机后,受利益驱使,千方百计想多赚钱,想尽快收回投资,常常加班加点,“只让机械干活,不思机械保养”,特别是在农忙季节,有的时候甚至让机械“带病”作业,从而导致因机械故障或人员疲劳造成的安全事故。
2.5 “黑车非驾”埋隐患。由于拖拉机只在农田作业,很少上路行驶,所以有些没有享受补贴政策的拖拉机会出现不办理挂牌手续的现象,驾驶员也往往没有驾驶证,形成“黑车非驾”,埋下安全隐患。
3.1 政府重视,强化监管。农业机械作业安全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社会稳定,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的由(县)市到乡、村、户的四级安全防范监管网络,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村级设立农机安全员,安全监管要做到时间上无间断、范围上全覆盖、地点上延伸到田间地头和场院,形成农机安全监管无死角,保障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良性发展。
3.2 加强安全知识宣传,特别是要重视应季宣传。要深入乡村屯户,向每一个农机手宣传“安全是致富之本,事故是败家之源”的理念,在春耕秋收等应季时节更要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在运用传统宣传方式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微信、钉钉等新方式进行有效的宣传,使安全生产宣传落到实处。
3.3 加强技术培训,健全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有效利用北镇市现有的农机培训机构的资源条件,大力组织农机操作人员学习农业机械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操作规程以及农机保养知识和各项安全法规,从而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3.4 重视农业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农业机械故障往往是导致事故的最主要因素,所以做好农机的日常维修和保养是预防事故的关键所在。对农田作业机械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建立健全乡村农机维修网点,利用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帮助农机户搞好农机维修和保养,农机户要每隔2 年在指定维修网点对农机进行检验。
3.5 规范农机牌照管理,消除“黑车非驾”。对于无牌黑车和无证驾驶,一定要“零容忍”,采取有效措施责任到人,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办理签证手续,消除农机事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