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美
(商丘市梁园区农业农村局 河南 商丘 476000)
大豆作为我国农业种植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用途广泛。能否高效高质高产,不仅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更关乎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大豆相比其他农作物而言,需要更高的栽培种植技术。因此,想要提升大豆的产量、质量与效益,还需要进行精细化田间管理。
除了高海拔、高纬度和低降水量地区外,大豆在我国各地都能大量种植,因此地域分布广泛。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在种植作业开展前,应当针对本区域的地形、土壤、气候与种植要求等因素,选择高产优质大豆品种。而为了保证种子成活率,应深入了解种植地区的光照时长、雨量大小、地力薄厚等条件,在所选品种中精细地选择高适应性的种子,为后续生产的高产量、高效益提供基础与助力。
2.1 地块选择。因为大豆独特的土壤营养偏好、病虫害土下易积累、根系分泌物毒害、专属杂草易蔓延等原因,如果重茬或迎茬种植,难免造成大豆严重减产。大豆种植在选地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除了实行3 年以上的轮作种植,禁止连种、隔茬种外,上茬若是施用大量有机肥的玉米茬或小麦茬,都能对大豆的丰产、增产起到极大帮助。此外,因为大豆根系入土较深原因,种植地应当选择通风条件良好的土壤,如黏壤土或砂壤土,为大豆根系的生长提供必要、高效的空间。
2.2 田地整理。大豆对于土壤土质有着独特的要求,符合需求的高质量土壤是提升大豆产量与效益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因为大豆是主根系,入土较深,因此在种植地选择后应当及时进行整地工作,在与本地土壤状况、天气温度等因素有效对应的基础下,对种植地土壤进行规范化深入性翻整耕松,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及蓄水能力,补施大豆生长偏耗土壤营养,并采取调节种植地土壤结构、降低病虫危害、铲除相应杂草等措施促进豆苗快速健康生长,另外翻耕后还需打垄以加深耕作层深度,提升地块温度营造大豆适宜的生长环境,为大豆的高质、高产与高效益打好基础。
3.1 播种。播种时应当结合所选品种的特性,来调整控制合理的播种深度、播种量、播种密度量,掌握好播种质量。大豆植株数量是否规范合理,对于整体产量与效益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种植前就要做好种植地苗情生长状态的检查工作,如果存在缺苗情况应当及时选取同品种的种子进行补苗,若缺苗情况发现较晚,应当用备用的种苗进行带土移栽,以保证种植地块总体植株数。
3.2 密植。应当采用密植方式来提高大豆的出苗率,以提升产量与效益。种植密度的选择应当以种植地土壤养分为基础,根据大豆品种、植物生长状况、气候环境等因素确定,提升密集种植的效果。每年5 月中旬是大豆春播的最好时间,根据气候、品种、土壤条件等控制播种密度。
4.1 间苗定苗。人工间苗、定苗的最佳时期是在大豆单叶到第一片复叶展开前,去弱苗、病苗、杂苗,留大苗、壮苗、纯苗,按计划密度一次定苗,若有缺苗应及时移栽补种。移栽的最佳时期是在大豆单叶到复叶展开前的期间,在阴天或晴天下午16:00 后,将备用苗带土移栽到缺苗处,然后覆土、浇水。
4.2 中耕除草。在第一复叶前,锄去苗眼杂草,中耕松表土。到了大豆快速生长期时,其对光照、水分、营养的需求增多,而种植地中争夺养分的杂草生长较快,此时需要进行第二轮中耕除草工作。在大豆进入3~4 叶期后进行第三轮中耕除草工作。中耕除草能够提升土壤的透气性、保留所需养分,提供大豆根部稳定生长的空间与植株发育的良好营养。
4.3 肥水追施。不同种类的肥料能起到不同的效用,如磷肥提升植株抗旱、抗盐碱等能力,镁肥促进光合作用等。所以根据种植地的土壤情况等因素在播种前就施肥,促进大豆生长。在出苗生长阶段也应根据苗株情况不定期追肥,保证生长养分。而在大豆快要成熟时再次追肥,使果实质量、产量得到更大提高。
5.1 病害防治。大豆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灰斑病、根腐病、褐斑病、菌核病、胞囊线虫病、细菌斑点病、立枯病等。种植管理人员应当在选种后、播种前,根据种植地病害发生情况做好预防病害的措施。在植株生长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发现大豆病害的发生,分析病害种类、发生程度,然后选择相应的防治措施,科学合理地进行药剂喷雾防治。
5.2 虫害防治。虫害主要是大豆蚜虫与大豆食心虫的危害。如果蚜虫危害严重会导致豆叶卷曲、传播病毒等后果,极易造成重大减产。大豆食心虫主要是其所产幼虫会蚕食豆粒,严重影响大豆的质量并降低经济效益。种植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发现虫害的发生,在其达到防治指标时采用科学的防治方法,保障大豆的产量与效益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