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活配伍乌头治诸痛

2020-12-20 16:10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乌头疼痛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风湿病研究所杭州 310053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北乌头或其他多种同属植物的块根,炮制后入药。《神农本草经》将乌头列为下品,始载其“味辛,温”,并有“除寒湿痹”之效。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设多个乌头类方,用治历节、胸痹心痛、寒疝诸证,开乌头辨治内伤杂痛之先河。《名医别录》师仲景法,从疼痛病位论述乌头主治“脐间痛、肩胛痛不可俛仰,目中痛不可久视”“寒热历节掣引腰痛,不能行步”[1],进一步扩大乌头的使用范围。后世诸医家更有乌头“主疗风温湿邪痛”[2]“主大风顽痹”[3]“治麻痹疼痛”[4]“去血痹”[5]等说法,然总体不离“痛、痹”二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头的药理活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中枢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与中枢神经细胞膜Na+通道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密切相关[6]。正因乌头具有独特的止痛作用,故古今以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然乌头的药效往往与其热毒之性并存,有医者视其为虎狼而不敢投用,即便应用,也会避其锋锐,有意减少剂量,因此难以显效;也有医者过于强调中医“以偏纠偏”的思想,临证墨守乌头温经散寒之成规,夸大其辛热药性的作用,从而忽视其专于止痛之效,大大限制了乌头的临床应用范围,此皆因噎废食之误。笔者认为:乌头为止痛之要药,具有显著的非特异性镇痛作用,无论风、寒、热、湿、瘀、虚所致之疼痛,均可大胆投用,只要辨证准确,并通过适当配伍制其偏性,扬长避短,便可减毒增效,在临床运用中事半功倍。本文就乌头加减配伍在治疗痛证方面的应用,试述如下。

1 风痛,宜搜风通络,驱邪外达

《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风邪入中肌肤、经络、肢体、骨节,痹阻气血,气血阻滞,则发为风痛。乌头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走表达里,善搜在经络之邪风,长于祛风而止痛。故《本草通玄》言:“风证多用乌头。”[7]乌头治疗风痛,常配伍升散善行,宣发透邪之风药,如麻黄、川芎、羌活、防风、细辛、僵蚕、全蝎等,同气相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以助其搜风驱邪,通络定痛之力。如《十便良方》以大川乌头二枚,配伍川芎、生姜各一两,治项背强硬之风寒头痛[3]。其中川芎为“血中气药”,走而不守,与乌头相须为用,行气血而散邪风,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生姜辛温开腠,引药达表,助乌头祛邪外出;川芎尚能引经,上行清阳,携乌头直达病位而止痛。《圣惠方·卷十九》取川乌头与性善走窜之干蝎并用,搜风逐邪而通络,使风邪去而营卫和,用治风痹所致荣卫不行,四肢疼痛[8]。《御药院方·卷九》亦有治牙风疼痛者,以华细辛半两,生川乌、香白芷各一两,乳香三钱,研末少许,擦牙痛处[9]。

2 寒痛,宜散寒除湿,温经止痛

寒痛多由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痹阻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乌头力猛气锐,内达外散,凡凝寒痼冷皆能开之通之,胜任治疗各类阴寒痼结及寒邪偏胜之痛证。正如 《长沙药解》云:“乌头温燥下行……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10]仲景设乌头赤石脂丸,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之心胸痹痛,方以乌附同用,峻逐脏腑寒湿而起经络痼冷,使阴寒得散则痛止。再有大乌头煎治疗阳虚积寒在里、寒气搏结不散而致寒疝腹痛,药用仅乌头一味,大辛大热,助阳复而驱寒凝,并与白蜜同煎,缓急止痛兼制乌头之毒。《外台秘要·卷十二》亦有方用乌头温散冷积,治久寒积聚心腹切痛而饮食不下,并重用甘草调和诸药之烈性[11]。

由于乌头辛热药性切中寒痛病机,故乌头主治寒痛,尤其是寒湿偏盛之痛证成为后世主流。有研究者统计,东汉至清朝24部医、药学以及综合类典籍中,乌头类处方用于风寒湿痹证占70.34%,且相较其他证型,乌头的用量也最大[12]。

3 热痛,宜温清并施,去性存用

《本经》曰:“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13]在辨证论治的体系下,历代医家均奉此治则为圭臬,用药时惟恐犯“虚虚实实”之戒,而惧在热证中投用乌头。自金元中药药性学兴起以来,更是出现“非寒湿则不可妄用乌头”[14]的说法。然则,乌头的药理活性物质决定了其止痛作用是自身固有特性,不因个体的体质差异、病位深浅、甚至病证的虚实寒热而消失,具有非特异性的止痛效果。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前人就已经充分认识到乌头性效并存的矛盾,并运用铁、生黄土、童便等寒凉之物制约其偏性[15],为热痛应用乌头提供了有效的思路。清朝徐灵胎[16]有言:“盖古人用药之法,并不专取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也……其药似与病情之寒热温凉补泻若不相关,而投之反有神效。”因此,笔者在临床运用乌头时,可以打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界限,通过合理的遣方配伍,去其性而存其用[4]。与此同时,乌头的药性与热痛病机亦非完全相悖,其辛散之性,又恰好给郁热以发散之机,所谓“火郁发之”意即在此。《杏苑生春·卷六》载乌头栀子汤:“素有湿热,外因寒邪,发作疝症,疼痛不已,以乌头栀子汤……川乌(童便煮)、栀子仁(炒)各三钱。上咬咀,水煎熟,空心温服。”[17]方中以童便制乌头,去其辛热,佐以苦寒清热之栀子,兼能利湿,两药并投,使疼痛得止,而无助长湿热之嫌。《普济方》设细辛散,用治伤寒壮热,头风头痛,方以川乌头、细辛配大寒之生石膏,寒热并用,解表退热而能止头痛,并无乌头燥热伤阴之弊[18]。国医大师朱良春[19-20]认为,热痛若误用一派寒凉,则更使气血壅滞,反助热化,痛势必增。朱老自制“乌桂知母汤”,用乌头配伍寒水石、石膏、赤白芍等寒凉清热之品,温清并用,止痹痛而兼制乌头温燥之偏性,若热势剧,则考虑配伍羚羊角、大黄等大寒之物。

4 湿痛,宜辛温通阳,运脾祛湿

湿痛是由人体感受湿邪,或因正气亏虚,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邪,侵袭肌肤、筋骨、关节,导致气血痹阻而引起的以肢体关节肌肉重着、肿胀、酸痛、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疼痛。湿痛为患,多因湿性重浊黏滞而病情迁延,缠绵难愈,且湿为阴邪,非温不化,故治疗常以气壮燥烈之乌头,辛温通阳,追剔经络之湿邪,使阳气布达,湿去络通,则其痛自已。如《名家方选》载松叶酒,以乌头、羌活等分为用,治疗脚气,手足不仁或挛急,及风湿身体疼痛不已者,方中乌头辛热,温通十二经脉而逐湿止痛,羌活散风除湿而利关节,佐以燥湿祛风之松叶,共奏温经祛湿,通阳除痹之功[21]。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阻滞经络而痛;反之,湿痛日久,同样易困阻脾胃,加重病情。《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医宗必读》云:“治着痹者……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22]故在应用乌头止痛的同时,应重视运脾祛湿之法,配伍白术、苍术、山药、黄芪、党参、陈皮、薏苡仁、芡实等健脾助运之品,既能助脾运化水湿,又能消除乌头药性峻猛而损伤脾胃之弊。《圣济总录·大小便门》有方名“乌术丸”,主治腹中雷鸣,脐下疴撮疼痛者[23]。《伤寒论本义》云:“雷鸣……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24]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水液无以吸收布散,形成内湿,停于胃肠之间,则腹中雷鸣;湿邪阻滞气机,腑气不通,则脐腹疼痛。故治以乌头搜络祛湿而止痛,兼可温脾助运;苍术壮胃健脾,燥肠胃之湿,两药并用,则脾气内强而湿滞亦化,气机得畅,而腹痛自止。

5 瘀痛,宜逐瘀化痰,活血止痛

瘀痛多由外邪入里、或情志郁结、或跌扑损伤、或正虚推动无力、影响气血正常运行、血运不畅、瘀血内生,痹阻经络而产生。《古今医彻》曰:“或劳倦,或跌扑,或闪挫,或郁怒,皆足以阻其血而停蓄成瘀。”[25]瘀痛的治疗虽以活血化瘀为大法,但由于瘀血多为病邪羁留日久所化生的病理产物,易与痰湿、浊邪相互为患,合而为痹,故单纯运用活血化瘀药恐难以速效。乌头大辛大热,善开顽痰,祛湿浊,且止痛力强,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适当配伍应用,往往能迅速缓解病痛。如《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载小活络丹[26],方中川、草乌合用,草乌止痛效宏而不耐久,川乌止痛之力稍缓而长效,二乌共用则起效迅速而药力持久,两得其用,乳、没活血化瘀,南星燥湿化痰,佐以地龙走窜行经,诸药合用,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而解一身诸痛。

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诸医家对乌头的认识集中于“温经散寒”之上,致使乌头的活血破瘀作用逐渐隐没。然《本草纲目拾遗》载乌头“追风活血”[27],《珍珠囊》亦云其“去血痹”[28],《本草蒙筌》更有乌头能“堕胎”的说法[29]。《妇人良方·卷七》用生乌头、牡丹皮、桂心各一两配伍,疗血气、散血痂、破胎血积聚,显而易见,此方运用乌头,意在破瘀[30]。现代研究发现,乌头类中药的不同配伍能明显扩张小鼠耳廓微血管,增加血流量,加快血流速度[31],其所含去甲乌药碱能明显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冠脉、脑及股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微循环[32]。因此,乌头活血止痛之效在中医病因病机以及现代研究中亦有其依据,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

6 虚痛,宜标本同治,减毒增效

虚痛多因气血阴阳及脏腑亏损、筋骨肌肉失于濡养所致。《诸病源候论》曰:“人腠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之……故其肌肤尽痛。”[33]虚痛多表现为酸痛、隐痛等,常喜温喜按。同时伴有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明显的虚证表现。因久病体虚,不耐攻伐,故治疗虚痛当以补虚扶正为根本,正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治法当补虚益气”。在扶正补虚的基础上,方可兼顾乌头通痹止痛之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如《千金翼·卷十九》设乌头当归汤,以乌头二两止痛为用,并配伍人参、当归、白术、麦冬、肉桂等大队扶正培本之品,治疗体虚劳倦所致之一身诸痛[34]。

由于乌头大辛,过于燥烈之性是其“毒”,虚人内服往往难以耐受,故乌头的减毒增效配伍显得尤为关键。仲景所创乌头汤虽为治疗寒湿历节之祖方,多用于实证疼痛,然其组方配伍处处体现着增效减毒的思想。如乌头配伍白芍,即首见于此,其中乌头散寒止痛,白芍舒筋养血,敛阴柔肝而缓急止痛,兼制乌头之毒,二者合用,相反相成,行中有守,散寒通痹之中有和阴缓急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两者配伍,在镇痛等方面能起到协同增效作用,而毒性明显降低[35]。除配伍酸敛收涩之白芍,还加用黄芪益气和营,固护卫阳,防乌头、麻黄发散太过。乌头汤煎服法中还有“内蜜煎中”的记载。统观《金匮要略》,仲景凡用乌头,均配伍使用蜂蜜,既制其毒性而存药力,使祛邪不伤正,又能增强止痛作用和延长药效时间。后世诸医家亦有蜂蜜能解乌头之毒的说法。研究发现,蜂蜜中含有某些氨基酸,能和乌头的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生物碱结合成水溶性盐,既可以促进人体吸收,提高疗效,又能降低毒性[36]。此外,乌头与防己、甘草、干姜等配伍亦具有不同程度的减毒存效作用,临床应予以重视并推广。

7 杂痛,宜内外兼顾,适症而施

7.1外伤诸痛 乌头有“民间伤科要药”之称[37],其治疗各类外伤虫咬疼痛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至《本经》成书以前。《五十二病方》记载含有乌头的方剂11首,其中仅1首为内服方,其余皆用于治疗金刃跌扑诸伤、痈疽肿痛、疥疮瘙痒等。如将乌头与羊脂肪炙后热敷治疗疥疮:“治乌豙(喙)、炙羖脂弁,热敷之。”[15]由于外用乌头在起效迅捷的基础上又有较内服相对安全的优势,故诸医家治外伤诸痛均喜用之。《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设大、小红丸,方中均配伍乌头,内服治疗跌扑所致各类骨折筋伤[38]。《景岳全书·卷六十四》载有草乌揭毒散,以草乌、贝母、天花粉、南星、芙蓉叶等分为末,用醋调搽四围,可治一切痈肿毒[39]。现代研究发现,乌头碱可以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断突触传导,发挥其杀虫作用[40]。此外,乌头具有遗传毒性,对细胞DNA具有损伤作用[41],提示乌头适于外伤诸痛的基础可能来源于其抗菌效应。

7.2麻醉镇痛 汉代华佗首开麻醉方剂应用于外科手术之先河,《后汉书·方术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42]其中麻沸散配方虽已散佚,但究后世流传广泛的各种麻沸散版本,鲜有弃乌头而不用者,故可推测,当时华佗已将乌头应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镇痛当中。明清时期,中药外用麻醉剂发展迅速,乌头被普遍应用于各类麻醉镇痛方剂中。如《证治准绳·疡医》所载麻药:“南星、半夏、川乌、川椒、锻石、草乌……醋调涂瘤上,用药则不痛。”[43]《理瀹骈文》用凉水调川、草乌粉末,摊贴患处,用于缺唇缝合手术的麻醉等[44]。纵观古今麻醉之验方,均可从中找到乌头的使用痕迹。可以说,历代医家对乌头的运用几乎贯穿整个中药麻醉镇痛史。

7.3癌痛 癌痛是癌毒侵犯或毒瘀阻滞经络所导致的疼痛,是癌症晚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积极控制疼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乌头治疗癌痛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古代多部本草著作均有乌头能疗 “积聚”的记载,金·李杲亦指出乌头能“破诸积冷毒”[45]。现代研究表明,乌头生物碱对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癌痛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无成瘾性,并能与吗啡协同作用,延长止痛时间,增强止痛效果[46-47]。有研究显示乌头注射液不仅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且能显著缓解胃癌、肝癌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其效果优于化疗[48]。国医大师刘嘉湘[49]应用蟾酥与生川乌、细辛、红花等配伍制成膏剂外敷,对肺、肝、胰腺、大肠、乳腺等实体肿瘤所致的疼痛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8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乌头可适用于一切痛证。痛证的病因病位虽各不相同,但病机不外乎邪实、正虚之别。邪实疼痛注重取乌头猛烈药性祛除病因,消除各类病理产物;正虚疼痛则讲究标本兼治,着重保留或增强乌头的止痛功用。此外,当乌头部分性能或功效与痛证病机不相适宜时,则须通过选配与之相反性味的药物,如石膏、知母、白芍等,制其不利药性,存其止痛之效。“减毒增效”的思路须贯穿乌头治疗痛证的始终。

关于乌头的安全性问题,笔者长期使用乌头治疗强制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急性发作期、风湿性多肌痛、不明原因的神经痛等,均获显效,且患者未反映有明显不适。故只要剂量适宜,炮制得当,煎服循法,便可有效避免乌头的毒副作用。另外,临床应用乌头还需考虑到四时、地域、体质差异等方面的因素,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提高乌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猜你喜欢
乌头疼痛
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活络丸中3种功效成分和3种毒性成分
蜂蜜解救乌头中毒机制探析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HPLC法同时测定白喉乌头中双酯型二萜生物碱含量
把疼痛赶走!
怎么给疼痛分类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快乐也能赶走疼痛?
疼痛到底有多少种?
HPLC同时测定复方藤乌软膏中6种乌头类生物碱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