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悦,彭刚,郝忱,丁淑燕,张军,高钰一,陈风蔚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7)
根据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定的规划重点,合理规划出水产养殖区、布局限养区、明确禁养区,集成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多种技术模式,出台有针对性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至2022年建成250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江苏历史以来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悠久的渔业文化,现阶段必须坚持深化渔业改革开放,创新格局建设,从科技创新、绿色生态等方面着手,才能够推进江苏省省渔业绿色高质量高效发展。该报告以调研江苏省渔业资源现状为基础,从当前省内生态环境分析、格局构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研讨与建议。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湖泊众多的省份,大小湖泊共计有700多个。水产品供应量充足,人均占有量约65 kg,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江苏优势渔业品种繁多,例如阳澄湖大闸蟹、盱眙小龙虾、河蟹“长江1号”、“长江2号”、青虾、中洋河鲀、条斑紫菜等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在全国范围内高居榜首。
经调研,近几年来经过加大对江湖水生生物放流工作的开展,江苏省主要湖泊、长江江苏段和近海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状况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改善。省内各大湖泊水质状况处于良好状态,石油类、铜、铅、镉、汞、砷等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湖底质环境状况处于良好状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要求。
根据2018年渔船登记情况,各渔具类型相较于往年差别较大,且其他类渔具类型捕捞时间不定,根据湖区实际生产船与渔具数量推算,高于实际估算数值8%。仅2018年度高宝邵伯湖捕捞产量在1 117.19 t,产值达1.28亿元左右。
面对复杂的生态环境与捕捞方式,提高江苏渔业绿色高质量高效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解决渔业生态环境和新形势下捕捞的改变方式,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依法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江苏是全国经济大省,但有一组数据也凸显了江苏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江苏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占全国10.4%的经济总量,要延续这个了不起的成绩,就意味着江苏要完成一道充满更大挑战的课题:如何留住绿水青山,还要变成金山银山。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江苏省在沿海规模渔业带、沿江特色渔业示范带、太湖流域现代渔业先导区、淮河流域生态渔业拓展区、都市圈休闲渔业集聚区建立“2+3”创新格局;结合扬子江城市群、淮海经济区、江淮生态经济区与沿海经济区,建立“1+3”功能区战略。以全新重组的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江苏省新型现代渔业发展。
江淮生态经济区最宝贵的生态家底体现在生态价值、生态优势与生态竞争力,水面总面积达5 585 km2,比重超过区域面积的1/5,占全省水面面积的1/3;湿地面积达到5 652 km2,占全省长江以北湿地面积的1/2。根据全省不同的生态渔业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以及生态竞争优势,造成江苏省渔业较为强大的整体竞争力。
具体表现以下四点:
2.2.1 以绿色生态引领产业提升 全省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划定“宜养区”、“限养区”、“禁养区”等三个类型,在稳定全省池塘养殖面积的基础上,逐步减少近海岸、湖泊、水库、河沟和易污染区水产养殖面积。举例来说,目前稻渔综合种养是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的主要模式之一,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据统计,江苏省已建立11个区市建立22个项目点,示范面积达5 378×667m2;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 1700000×667m2,较传统稻麦种植每667 m2均增效1 500元以上;全国养殖面积已突破30 000 000×667 m2,产量突破2.3×106t。以生态理念推动渔业产业,实现绿色发展,从根本上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2.2 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以产业集聚为抓手,以特色园区建设为依托,继续对集约化养殖、养殖家庭渔场化、园区化、工厂化等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推进。江苏省目前已建有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现代渔业精品园、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及现代渔业示范村,在此基础上旨在进一步加强对整体产业、特色产业、规模产业的集中与融合,新建立一批体系机制健全、行业形式多样、科技创新活跃、功能条件完备、的新型渔港经济区、现代渔业经济区、外向渔业经济区、水产流通经济区和创意渔业经济区。
2.2.3 以结合发展激发产业活力 通过合作、联合等多形式方式扎实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水产养殖、加工、流通、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的形式有效增强市场信息服务,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打造“网络+生产”的结合方式,推进电商、渔农民的共同利益。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自身行业优势,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工程,加快渔业科技生产走出去的发展步伐。
2.2.4 以创新品牌带动渔民增收 品牌的核心是“品质”,强有力的品质决定了品牌存在的长远。从产品特色与创新着手,将优质水产品培养、生产与销售形成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从产品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给优质产品建立专项档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40条政策”是落实国家科技创新部署的重要体现、是推动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强省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在渔业科研与生产上的运用,将“40条政策”真正意义上在江苏省渔业科技领域上落地生根,解决“谁来养鱼、谁来捕鱼”实际问题。
在集中组织学习《科技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科发政〔2019〕260号)、《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等文件精神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省内科研院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专项研发经费投入后补助机制;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创建新的研发平台;鼓励积极申报与实施国家科研项目,特别是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院所及企业,给予其相应的经费配套。此外,在培育高新技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方面做出相应政策。
根据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性质差别,围绕“40条政策”,在工商注册、纳税关系及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省内及省外各大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大力度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及推广。此外,鼓励和支持三方围绕省内主导产业自主或者通过联合、引进等方式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按照转型发展方向的不同,面向国内外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和能够引领、带动渔业行业发展的创新领导人才,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给予资金扶持。加快培养高技能科技型人才,鼓励建立专家团队、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模式,实现科研院所及高校、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总而言之,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不动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渔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国家及省内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作用,加强渔业重大基础前沿研究和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更好谋划“十四五”渔业科技创新重点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