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瑞,周伟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9)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是中国社会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也是始终伴随中华民族发展的永恒课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数为13.7亿,在农村居住的达6.7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截至2019年底,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仍有5.5亿。因此,农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和农村的发展意义重大。“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基石,在新时期,重要性更加凸显。2013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1]。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亿万农民期待和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战略,也是农村农业发展极为难得的机遇。作为“三农”重要部分的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各方面进步明显,但不得不承认,“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城乡二元困境尚未破解。习近平指出:“农业基础稳固……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2]。”因此,在当前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析郑观应农业思想,吸收和掌握其农业思想的精髓要义,挖掘其当代价值,有利于全面小康伟大成果的持续巩固和提高,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梳理以往研究可知,当下学界对郑观应的研究较为深入,成果丰硕,但多集中于郑观应赋税、教育、商战、银行、法律等思想的研究,而对于郑观应农业思想则研究甚少,但农业思想也是郑观应思想的重要构成要素。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以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为解读的文本基础,剖析郑观应的农业思想,挖掘其当代价值,以期推进相关研究进一步深化,并为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郑观应(1842—1922)是我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在隐居澳门近六年后他撰写了《盛世危言》一书,成为其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成名和后人了解和研究他的重要著作。郑观应生活的时代,中国农业大国的表现更加明显,农业更加落后,农民更加贫困。在内外交困下,出于赔款的考虑,清朝政府把更多的压力给了农民,企图从农业中收取更高的赋税,农业因此面临巨大压力与发展的阻力,处于生死边缘,濒临破产。这种现实促使了郑观应对农业农民的思考,加速了其农业思想的形成,最终将其农业思想定型在《盛世危言》一书中,其中阐明农业的地位是他农业思想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基础和前提[3]。”这种观点针对晚清社会更具说服力和现实性。郑观应生活的时代,内有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忧外患,加之国库空虚,使得农业的地位更加显赫,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因此,郑观应深切的认识到,“中国伊古以来以农桑为本,内治之道首在劝农[4]”。在他看来,农业不仅是自古的传统和国家治理的良策,还是生产财富的有效方式,并敏锐察觉到在内外交困下,农业生产越发重要,他说:“夫有人有土,有土有财,自古已然,于今为烈[4]。”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失去了很多充裕国库的渠道和机会,财政支撑的一大来源是农业。农业成为国家运作的支撑,也成为国防的必要保障,对此郑观应也深有体会。他在《盛世危言》中形象道出了农业对于边防的重要意义,他写道:“乃今之言,边防者汲汲然,言选将,言练兵,言筹饷言制器,而不能言移民垦荒以实其地,谁与我守此疆圉而防入侵轶乎?千里馈粮,士有饥色,虽有名将又岂能不饮不食,枵腹荷戈以与敌争此土乎[4]?”他提出关于边防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一谈边防,人们往往提及选将、练兵、兵器等,但殊不知垦荒生产的重要性,即农业生产才是保障作战的主要因素。郑观应的独树一帜的农业本位思想,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深刻,对于今天的乡村振兴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动力在事物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农业发展需要有充足的动力,否则,农业发展就会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郑观应认为,农民和科学是农业发展的两个动力。对此,他进行详细的论述,展现了清晰的农业发展动力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力量和决定力量,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动力之一。抛开农民,农业自然无从谈起。郑观应认识到农民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认为农民勤劳程度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并阐明了他的观点。他指出:“同此土田,同此树艺,而收获之多寡迥乎不同者,农功之勤情为之也。故水涝出于天,肥硗判于地,而人力之所至实足以补天地之缺陷而使之平。……犹是田也,而物产数倍,是无异一亩之田变为数亩之用,反硗确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地力之关乎人力概可知矣[4]。”郑观应在农业生产方面,倡导人的积极作用,注重发挥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到达“人定胜天”的效果。不可否认,这一认识是正确的,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举足轻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早在郑观应生活的时代,他对此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他倡导科学农业,认为科学才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他写道,西方农业“详察地利,各随土性,和其所宜。……先考土性原质,次办物产所宜,徐及浇溉粪壅诸法……所以物产赢余”,增产数十倍,乃至百倍[4]。在他看来,西方这种科学“良法不可不行”[4]。为了倡导科学耕种,他极力推荐向西方学习科学农业技术,介绍西方人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他在介绍西方农业时说,“西方人考察植物所必需者,曰磷,曰钙,曰钾。……迩有用电之法,无论草木果蔬,入以电气,萌芽既速,长成更易,则早寒之地严霜不虑其摧残,温和之乡一岁何止于三熟!”他进一步夸赞西方科学农业“是诚巧夺天土矣”[4]。同时,他提倡把科学农业知识编译成书,以使百姓受益。他建议我国应派人到西方“讲求树艺、农桑、养蚕、牧畜、机器耕种”,并要做到“一切善法勒为专书”,使民知晓[4]。郑观应的农业科学观在当时是突破性的,对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不论时代如何变迁,郑观应的科学农业思想的精髓并不会过时,反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郑观应看来,地尽其利,人尽其功是农业发展的有利途径。应发挥和调动一切关于农业生产的积极因素,促进农业增收。他认为,农业生产“务欲各尽地利,各极人功”[4]。那么如何做到地尽其利,人尽其功?郑观应也提供了可参考的意见。郑观应经过对我国土地的分析,他发现我国“东南各省皆宜树棉,西北各省更宜牧畜”。他认为不同的土质和地形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尽相同,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就此,他表示“地属高亢则宜多种赤米,赤米即红霞米,松江谓之金城稻,色红性硬,最为耐旱,四月布种七月即收,今北地多有种之者;若卑湿之田则宜种耐水之稻……其余花果草木皆当审察土宜,于隙地广栽种。如牛羊犬豕之属皆当因地制宜,教以牧畜”,真正做到“使地无遗利,人有尽藏”[4]。沙漠之地开河种树,山谷闲地牧牛羊,“务使野无旷土农不失时,则出货愈多,销路自广”[4]。他这一认识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开垦土地,使地尽其利。二是要所有农民均参加农业劳动,做到人尽其功。当时中国“地土旷人稀,未垦之荒土荒田以亿万顷计”。他惋惜这种“土著不识耕耘,地利终于废弃”的现象[4]。
因此,他认为应大力开垦土地,以达到开发地利和充分利用人力的目的。他不仅指出了开垦土地的重要性,而且制定了可行性开垦计划。他提议,应该通令边疆督抚,让他们派人把沿边的荒地数量勘测出来,先把南北边界通正,事必躬亲,详细丈量,不许疏漏,把所勘测的绘制成图,加上注释,详详细细地报上去,然后综合统计。按一夫百亩的标准给百姓配置土地,招募内地无所事事的人举家前往,至于粮种和小牲畜由政府发给钱去买,建房筑堤也由政府帮助修建。附近各省要通力合作,每年筹集闲款用于移民工作。在他看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第一,避免内地贫苦百姓因饥寒交迫流落成盗匪;第二,开发边境未被开发利用的地利,避免争夺土地而起战事;第三,有助于戍边,“将来敌人要是入侵我边境,边境上的人民为了自己与家庭的安全,就会英勇奋战”;第四,增兵加饷,政府整顿海防,无力顾及边防,而“移民垦荒之后则兵出自民、饷生自地”;第五,保护百姓尊严,“沿海贫苦的百姓可以移恳台湾、海南各处,何必远远地跑到外国去被人家藐视欺侮”[4]。此外,郑观应还极力提倡建立土地开垦奖励制度,激发广大人民的开垦热情。他的奖励设想为“所有荒芜之区有业主者限以三年垦熟,过限不垦及无主者入官。就荒田之等差分上中下三,则令民领垦,第一年领垦费,上则每亩给钱若干,中下视比递降,三年而升科税。如熟田或有富户集股领垦,无论多寡,不须领费,分荒田之等差,准予五年或十年而后升科。领垦之人,国家例有奖励,垦愈多赏愈加,或赏以职衔,或给以田土,免税若千,载以旌其劳,自然荒芜悉成腴壤矣。”[4]地尽其利,人尽其功的重点在于减少土地资源和人力的浪费,进而充分利用土地和人力,这在农业生产落后的清朝,对于增加农业产量,无疑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和价值,不失为一种农业发展的良策。
中国自古灾难频发,灾难来临之际,农民流离失所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者大有人在,正因为如此,中国被戏嘘为“饥荒的国度”(The Land of Famine)[5]。旱与涝是农业面临的两大危害和威胁,防旱御涝,广开沟渠是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郑观应生活的时代,农业频受旱涝灾害的威胁。正如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所言,“比年北五省水旱遍灾,无岁不有,山西之旱一,河南之旱一,水一,山东直隶之水则至、再至、三”。郑观应认为抗灾重在防患于未然,他直接摆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救灾恤邻之举可暂不可常,可一不可再”,一味地救灾,可谓“治其末而非治其本也”[4]。为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在他看来,开渠救灾才是救灾之本。郑观应对开渠法也作了系统的规划,“讲开渠之法宜饬疆吏檄行所属,查明各州各县旧渠若干,存者若干,废者若干……。旧渠之宜复者复,新渠之宜开者开,必须人心,必随地势”,“岁岁修治,毋许壅塞”[4]。
除了开渠之法,郑观应对于如何治涝也提出自己独到的四点见解。一是缓上游,二是开支河,三是宣积涝,四是开大湖。他认为,这样做大有益处。第一,不侵占土田。“盖沙漠之地半皆死水,未及耕耘即有草木蕃芜,不足供刍牧。开湖于此,上不妨国课,下不害民生[4]。”第二,可时蓄泻。“河水盛则放其西闸,约之于湖而不致太盛,河水衰则开其东闸,引之入河而不致过衰。河水以人为消长,是不啻在驭之马驰驱由我而范者[4]。”第三,可资灌溉。“无湖之先,沿河之民亦间赖灌溉之利,然水之消长无定,水涨则千顷汪洋,水消则两岸辽远,是水大不便,小亦不便也。有湖以主其出入,水之消长大小皆由人定,斯灌溉之利赖无穷矣[4]。第四,可肥沃土地,促进增收。“盖黄河水中之土肥美宜田,使疏而通之如泥勒河之利便,则稷嶷黍与千万之仓箱可庆,前被其害者今且享其利矣[4]。”在郑观应的眼中,防旱御涝,广开沟渠不仅能治灾害之本,而且能带来极大的益处,可谓之两全其美。郑观应颇为独到的见解,一语道出救灾的真谛,是其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的正确结论。
对于农业种植业来说,种子的挑选尤为关键,它是农业的首要环节,可谓“佳种尤不可不捡也”[4],郑观应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比如在棉花种植方面,他认为“棉花为纺织所必需,除种土棉外,更须试种洋棉。洋棉以美国南海岛种为最佳,西人尝用此花一磅纺丝长至一千尺,是为上品。大概土棉质硬丝短,不能织极细之布,洋棉质软丝长,经机器不致中断,所织之布细韧异常。余尝刊有美国种植棉花法一书,分送乡人,并购美国花子在沪栽种,确较土花丝长。惟其性畏寒,一见霜则叶陨花枯,必须考究天气、水土相宜之处,方可播种[4]”。郑观应积极倡导引进良种,他对西方优质棉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通过西方棉花和中国本土棉花的对比,展现西方优良棉花品种的优势,并因此进行积极的实践,传授自己的经验,在这个层面来看,郑观应是选种积极践行者。
郑观应深邃地看到了树木对农业的利处。他在《盛世危言》中写道,广植树木后,“树根能吸土膏,能烂沙石,故硗确之地悉化膏腴也”,“树木能放氧气,能润本根,故干嫫之区咸资灌溉也”。他进一步思考了古代水旱灾害,认为滥砍滥伐是水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他说,汉唐以来,各地“所有树木斩伐无余,水旱频仍,半由于此”。此外,他提供了植树的方法,朝廷“即可责水利农田使相劝督率,于田侧隙地广植林木以复旧观,有斩伐者罚赔不息。至于蚕桑之利及松梓果蒇一切有利之植尤必随时广种,以厚民生[4]”。在郑观应看来,植树造林有着肥沃土壤、提供水分等优点,对农业大有裨益。这一看法,在当时科学知识匮乏的晚清可谓是破天荒,超越了那个时代人的固有观念,是郑观应深邃思想的集中表现。
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6],“正确的策略只能从实践经验中产生,只能来源于调查研究”[7]。习近平也告诫上级部门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要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瞎指挥”[8]。调查是透析农村社会的重要窗口,是了解农业实情的重要途径。与毛泽东、习近平的观点类似,郑观应提倡官员应该重调查,了解农村实际,并做到亲民爱民,体现出郑观应浓厚的民本思想。他一针见血地谈到,“中国官尊民卑,民欲望官之颜色,几不可得。官于所辖之境地数人数茫然无所知”。对当时官民关系作出评判之后,他大声呼吁,“今欲兴农必须通饬各州县,略分言情,不问何人有事来谒,从容接见。或肩舆,或扁舟,或徒步,任意出外。一县之中分东南西北为四乡,委精化学种植及测量之人来历陇亩,凡村镇若干、河港若干、山林若干、高田若干、低田若干、已开垦若干、未开垦若干,考察天气土性,何处宜种植,何处宜牧畜,何者耐水耐旱,何者宜北宜南,或知某处有矿,均绘成图,详细注明。再进士农工商中之年老诚朴者咨询一切,清查某村某镇,士若干,农若干,工若干,商若干,客藉若干,游民若干,姓某名某,记之于册,一县情形如指诸掌。后至者由地保随时禀报,每年仍下乡一次[4]”。郑观应所倡导的了解农村实际并非虚言,相反具有极大实用价值。比如在选种方面,郑观应十分强调调查试验,他多次嘱咐,我国应“考究外洋种花之法,天气水土如何方与花性相宜。先购花子旋沪试种,以期日后推广[4]”。可以看出,郑观应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还具备了重调查、讲试验、通辩证的农业思维。这无论是在晚清,还是在现代,都是发展好农业不可或缺的要素。
郑观应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实际,创造性形成独特的农业思想。其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根源,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而且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我们今天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
郑观应农业思想自有其存在的理论根源,根据郑观应生活时代及生活学习经历,分析可知当时中国国情和实际、中国传统农业思想、西方农业模式是其农业思想的理论根源。
1.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是郑观应农业思想的现实依据
郑观应生活在中国时局激烈变动的时期,闭关锁国的清朝政府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轰击下,被迫逐渐打开大门,被强行拉入世界体系之中。清朝天朝上国的幻想破灭,国力日渐衰弱,加之若干不平等的赔款、国内时局的不稳定,清朝政府统治江河日下,逐渐难以为继,处于灭亡的边缘。天灾人祸,加上超负荷的赋税,导致农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农民的生存再一次受到严重的威胁,这些都成为郑观应农业思想产生的正催化剂,加速了农业思想的形成。中国传统农业大国的国情,农业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生活水深火热的实际为郑观应农业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很好的现实依据。
2.中国传统的农业思想是郑观应农业思想的历史基础
郑观应的农业思想并非孤立存在,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多次提及《禹贡》《周礼》《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和孔子等中国古典书籍及人物,可见其对传统农业思想的借鉴与学习。毫无疑问,他的农业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扬弃以往传统农业思想,对照当时的农业实际,在长期实践和思考中,郑观应形成了自己的农业思想。
3.西方农业发展模式是郑观应农业思想的理论参照
当时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农业实力差距较大,中国小农家庭农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当向西方学习成为一种共识和浪潮之际,对西方比较了解的郑观应自然产生了对西方国家农业模式的思考与借鉴。他自然希望中国农业强大,达到西方水平,摆脱落后的现状。在《盛世危言》农事篇中,他多次提到西方先进的农业经验,并极力倡导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侧面透露出其对西方农业发展模式的借鉴。郑观应农业思想是他在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农业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扩充与发展,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农业思想。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1]。”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社会重大命题,国家重要战略。显然,郑观应农业思想,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大的现实启示。
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
当前,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依然很落后,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突出。新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必须进步,乡村必须振兴。农业是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基础,因此,发展农业、坚持农业基础地位至关重要。鉴于此,应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给予农业以充分的重视,政策资金适当向农业倾斜,保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发挥农业对国家经济的支撑作用。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用其他产业来促进农业的发展,用工带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扭转农业落后局面,进而带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2.保障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9]”,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主要来自于广大农民群众。新时期,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在很多村子看到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留在农村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10],以后谁来种地成为当前农业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民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缺乏农民的广泛支持,农业难以取得可持续的发展。对此,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广大农民意愿”,通过一系列有吸引力的措施调动广大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发挥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11]。同时,进一步扩展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百姓看到务农的好处,务农高收入自然能吸引农民种地,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撑。
3.科学发展农业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受千年来小农家庭农业模式的影响和限制,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多数农业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家庭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因此,科学发展农业,建成现代新农业势在必行。一方面,加大农民科学知识教育和普及力度,让农民懂科学、重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将科学运用于农业生产,用科学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打破现有小农业格局,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到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最终发展成现代新农业。
4.建立健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
农业发展,水利先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的生命线,是保障农业发展的必要基石。当前,我国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基础设施覆盖不断完善,但水利方面问题依旧不少,整体上农业水利设施覆盖普及度不够,尤其是偏远山区,水利基础设施还处于空白状态。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显现,这严重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解决农业基础设施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建立健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农业水利网是农业发展的有效抓手。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建成覆盖率大、运行高效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将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在时局激烈变动的晚清时期,郑观应对我国农业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形成和发展了极为系统的农业思想,体现出其强烈的爱国情感、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深邃的辩证思维。新时期,应不断加强郑观应农业思想的学习与研究,深刻掌握农业思想的核心要义,挖掘其当代价值,进而为当今农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当前,农业发展应继续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科学发展农业;建立健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进而促进农业的发展,最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