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二林,潘坤坤
(1.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2.上海海关学院,上海 201204)
20世纪以来,薄弱学校的改进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重点。美国从学区、州和学校(社区)三个层面进行学校改革,邀请大学的专家进入相关学校与教师开展交流以及科研等活动以促进学校的发展[1]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可以通过培训提高领导的支持能力、加强学校氛围的建设、保障师资的稳定以及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实现薄弱学校的改进[2]。2017年,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期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引导和支持贫困县在2017年底完成全面改薄任务,让贫困县薄弱学校早达标、学生早受益[3]。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各地区积极推进薄弱学校的改进工作,如安徽省从2015年开始推进“全面改薄”工作,截至2017年底,已经完成1.9万个“全面改薄”校舍改造类项目。纵观国内薄弱学校改进的相关研究,尽管在薄弱学校改进的问题、策略以及改进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有关薄弱学校改进的影响因素分析仍十分薄弱。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安徽阜南县2003年开始实施薄弱学校改进,探索出一条颇有成效的薄弱学校改进之路。基于此,本文将着力分析阜南县薄弱学校改进成功的措施及因素,为其他地区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宝贵经验。
1979年《人类生态发展学》(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的出版标志着将生态学知识引入人类行为研究的生态系统理论的诞生。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到所处的直接环境的影响,也受到更大的系统和环境的影响。他将生态系统划分为微观、中观、宏观和外观四个系统。其中微观系统指个体亲身参与和体验的环境,中观系统指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宏观系统是影响个体成长的整个社会环境及意识形态,外观系统指的是个体没有直接参与但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系统[4]21。随着生态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其逐渐被运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中,比如王正青分析了国外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5]。因此,本研究借鉴但不囿于该理论,基于安徽省阜南县薄弱学校改进的实际程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以及外观四个层面,梳理阜南县薄弱学校的改进经验。
1.资料搜集的方法
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法、实物收集法搜集资料。阜南县薄弱学校的改进涉及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地区中心学校三所学校。为了搜集薄弱学校改进的资料,分别从三所学校中各自选取出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薄弱学校的改进效果明显),通过对三所学校的校长、办公室主任、参与薄弱学校改进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进行访谈搜集资料。一共访问了三所学校的正副校长6人,教师代表8人,办公室主任2人和薄弱学校学生家长3人。实物搜集法主要用于搜集国家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学校出台的各项政策和规定。
2.资料分析的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对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整理和分析,然后以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6]269。本研究对资料进行类属编码,逐步分析资料。
通过分析阜南县薄弱学校改进的资料可以发现,阜南县薄弱学校改进成功是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1.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
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199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大中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建设,这是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依法维护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7]。自此,薄弱学校改进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面。2010年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和战略性任务,旨在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缩小校际差距[8]4-5。
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安徽省2006年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倡“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保障,建立和完善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制度和长效机制,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初步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9]42-47。除此之外,安徽省教育厅颁布的《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关于落实基础教育三项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强调了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标,要求安徽省各个地区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配齐教师,实现薄弱学校的改进。
2.建立薄弱学校改进的经费保障机制
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以及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保障机制,是安徽省薄弱学校改进的物质基础。2016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资金的使用范围、分配与拨付、申报与评价等内容,规范了薄弱学校改造的补助资金制度。逐年增长的生均经费也为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了物质保障。如2007―2011年,中部地区小学生生均经费分别是2 021.88元、2 460.75元、2 956.97元、3 309.48元、4 344.90元[10]215。为了促进该地区薄弱学校的改进,省县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薄弱学校的改进。比如2012年安徽省投入改造食堂建设专项资金共计23 843万元;阜南县教育局为学校提供图书、实验器材等资源[11]5。
3.实施薄弱学校改进的专项支持计划
为了补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师资资源,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特岗计划”。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以及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任教,由国家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付特岗教师的工资。2006―2010年,国家共招聘12万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2014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公开招聘6万高校毕业生参与“特岗计划”。2019年国家为安徽省补充2 950名特岗教师,“特岗计划”的出台,为农村薄弱学校的改进补充了教师资源。
安徽省学校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了地方薄弱学校改进的自主权。首先,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下,安徽省采取义务教育市级统筹、区级管理的体制,实现了阜南县地方薄弱学校的管理权。设区的市承担统筹领导和宏观管理职责,区域实施统一办学、统一管理;不具备条件的市采取市、区政府分级办学,分段管理,初中和小学的管办职责分别由市、区政府承担。其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学区委员会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心学校在薄弱学校改进中的地位以及地方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各县以中心学校为依托设立学区,中心学校管辖范围为一个学区,学区设立管理委员会,由学区内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组成,中心学校校长担任主任,学区委员会对本学区学校的教学、教研、队伍、资源和考核评价实行统一管理,共同讨论学区内布局规划、人事调配、资金项目等重大事项。最后,建立义务教育督导考核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安徽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纳入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根据每年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工作目标、措施等评估考核的情况实施奖惩[12]138-139。
1.县级政府建立帮扶管理长效机制
自2000年以来,阜南县与各乡镇签订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级政府在薄弱学校改进中的工作职责。《阜南县学校帮扶管理评估方法》明确提出城区中小学要选择一至两所村薄弱学校,建立县域内的帮扶管理长效机制,在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给予支持[12]309-320。为了在全县区域内推行薄弱学校的改进,2006―2010年,全县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从3.1亿元增加到4.7亿元,用于318所学校的改进;阜南县从2006年开始补充的3 012名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缺额或师资薄弱的学校任教[13]。
2.中心学校牵头薄弱学校改进工程
首先,地方中心学校提出“薄弱学校”改进计划。很多薄弱学校都是当地的一些知名老校,承载着许多当地教育者对家乡的情感。比如1930年建立的双碑学校,解放前是阜南县一所知名的老校,学生的大量流失使得学校最少的时候只有37个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毕业于这所学校的中心校长2003年开始提出薄弱学校改进计划,建立薄弱学校改进的帮扶队伍,实施薄弱学校的改进工作。为了巩固薄弱学校改进工作,地方中心学校每年都会召开薄弱学校的改进总结会,对改进效果明显的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进行表彰,并且在师资调配和经费上倾斜,同时通报薄弱学校改进效果不明显的学校。
3.校际之间实施多项帮扶共建措施
首先,改进前期作为优质学校的附属学校,采用统一的管理体制。改进薄弱学校最初基本上被托管给优质学校,并由其进行管理,具体是将薄弱学校改名为优质学校的分校,比如阜南县的双碑小学改名为阜南县二小北校区。学校的更名,使得薄弱学校成为优质学校的分校,保障了生源的充足性。同时,二者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每个人都成为校际共建共同体当中的一份子,促进薄弱学校改进成为学校教师及其领导班子的身份认同。
其次,优质学校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优质学校办学经费充足,能够给予薄弱学校一定的经费支持,这些经费主要用于支持薄弱学校的改进工作,比如学校的围墙修缮、墙面粉刷等。在调研中,一所薄弱学校的校长表示,“最初帮扶的学校给本校投资好几十万,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20150405-校长访谈)。经费的申请和使用都有严格的标准,薄弱学校需要申请,优质学校财务审核通过才能拨款,后期也会监督经费的使用。
最后,两所学校实施教师轮岗制度,补充了薄弱学校的师资。薄弱学校改进初期,学校实施教师轮岗制度,即优质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向薄弱学校流动,支持薄弱学校发展,任期三年,三年任期满回原单位。原来薄弱学校的教师轮岗到农村学校工作三年,期满回到原来的学校。教师之间的气氛比较和谐,逐渐形成了教师队伍的共同体。在访谈中,有位教师说到:“教师之间很和谐。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不论是教学,还是教育小孩方面,特别是农村的小孩,家长与老师不配合,跟他们讲怎样与家长配合。”
但是,在薄弱学校改进后期,薄弱学校逐渐追求内部发展来带动学校的持续发展。薄弱学校逐渐摆脱优质学校的管理模式,启用符合学校特点和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最突出的做法就是学校的改名,不再是优质学校的分校区。这是一个话语权转让的过程,起初薄弱学校必须追随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在决策和行动上受到约束,但在发展壮大之后,却允许脱离优质学校的统一管理,采用自己的办学理念与管理模式,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学校进行治理。正是这种转变,扩大了薄弱学校的内部决策权和办学自主权,使其不至于成为优质学校永远的附庸,实现了薄弱学校的内生式发展。除此之外,为了巩固薄弱学校改进的成果,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积极构建包括领导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互动机制。领导层面的互动主要是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集体管理会议,及时交流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分享管理经验。教师层面的互动主要是依托教学平台,组织集体培训、教研、备课、参加评课比赛等。学生层面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两校定期组织的特色教育活动,如“多彩校园学生风采展”、集体考试等。
社区家长的支持为薄弱学校的改进奠定了坚定的外部支持力量。比如双碑学校改进初期,优质学校教师的补充,使得很多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学习,学生也从最初的37人增加到500多人。
其他薄弱学校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巩固学校改进的成果。比如阜南县开展四所学校的集体教研活动,其中只有一所是优质学校,其余都是薄弱学校,每个学校都承担着集体教研中相应的课程任务。事后优质学校的学校网页上也刊登了相应的新闻,新闻提到“促进了城乡校际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说明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各有优缺,学校之间的互动在于共同发展。
县级政府组织的专项教师培训计划也促进了薄弱学校的改进。比如2012年4月16日,阜南县教育局针对薄弱学校改进计划中的校长举行“班班通”的培训,旨在让校长了解班班通项目的应用管理、薄弱学校改进的内容和意义。2012年9月4日,县教育局对学校教师进行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使用培训,提升了学校教师的多媒体素质。
经过多年的努力,阜南县逐渐实现了多所薄弱学校的改进,缩小了该地区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安徽省阜南县地区薄弱学校改进之所以成功,离不开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宏观层面政策的出台为薄弱学校改进奠定了坚实的政策背景,完善的经费保障制度为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了充实的物质背景,专项计划的实施为薄弱学校的改进持续补充人力资源;中观层面地方管理体制的改革为薄弱学校的持续改进提供了自主权;微观层面帮扶机制的建立为薄弱学校改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外观层面社会的支持是薄弱学校改进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实现薄弱学校的改进,国家、省市、地方政府需要承担薄弱学校改进的责任,从政策、资金以及人力三方面为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支持;地方政府要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自主落实薄弱学校改进工作;地方学校要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发挥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各自的优势,形成稳定的帮扶管理机制,并且加强监督与评价;加强政府、学校、家庭之间的合作,接受多方面的社会支持。
其中,微观系统的支持是薄弱学校改进的核心,要发挥其在薄弱学校改进中的关键性作用。首先,探索情感因素,建立薄弱学校的身份认同。乔纳森·H·特纳说过,“情感在所有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14]2。地缘、亲缘、领导的个人魅力等都是影响情感的因素。中心学校校长利用大家的母校情结,提出薄弱学校的改进计划得到了许多教师和领导的支持。其次,薄弱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内生式发展。帮扶初期,薄弱学校作为优质学校的一所分校,与优质学校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随着学校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展,薄弱学校积极参与优质学校的各项合作,学校的身份从优质学校的附属者便变成合作者,实现了自己的内生式发展。再者,有效的互动机制实现了薄弱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的改进过程中不仅仅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利用教研、运动会、培训等形式实现学校之间的有效互动。访谈中一所薄弱学校的校长表示:“校长与校长之间、副校长与副校长之间、教导主任与教导主任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我们平时都会联系。比如我负责教学这一块,就经常与优质学校负责教学的副校长进行交流。还有,我们两所学校共同举办的教师运动会也是一种交流途径,包括平时的一些公开课、研讨活动都会一起举办。”
总而言之,农村薄弱学校的改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安徽省阜南县薄弱学校的改进发挥了宏观、中观、外观以及微观多个系统的共同作用,为其他地区薄弱学校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