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部队湿热环境高强度训练热射病预防与救治措施

2020-12-20 09:00:10
空军航空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组训热射病参训

某部地处热带地区,全年大部分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具备了热射病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官兵训练任务很重、训练强度很大,是热射病发病的高危人群。因此,热射病防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2019年,某部虽然面临着艰巨的训练任务,但由于积极制定各类防治措施、应急预案,把握好救治原则,做好了热射病的防治,较好地完成了一年军事训练的卫勤保障任务,热射病发生率显著降低,并实现了热射病“零死亡”。

1 加强热射病的管理

部队领导干部要熟悉热射病发病原因、危害,知道怎么防治,重点是抓热射病防治措施落实,要做到思想重视,行动落实,措施到位。科学组训在热射病防治工作中意义重大,组训人员要针对环境因素和训练任务,突出热射病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某部专门成立了热射病防治领导小组,由分管后勤的单位领导任组长,保障部门领导任副组长,卫生部门、训练部门、管理部门负责人任组员,定期讨论热射病的预防措施并严格修订热射病救治应急预案,区分人员职责。这样既能够保证平时热射病预防措施的落实,又能保证一旦有突发情况,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2 热射病的预防措施

2.1 培训和宣教卫生人员带头组织培训,制作宣传展板、宣传手册等,引导全体官兵认识什么是热射病以及热射病的表现、处置、预防措施以及热习服的方法等。正确看待热射病的发生和训练的关系,树立刻苦训练、科学训练的良好导向,而不是因噎废食,为了避免热射病的发生而人为降低训练强度、降低训练达标标准,导致训练任务不能完成。

2.2 训练前准备

2.2.1 确定环境危险程度级别 在开始训练前,组训者要根据当日的天气情况评估训练过程中热射病发生机率,方法是使用温湿度计测定当地环境的气温及湿度,然后对照热指数表,查看热指数,从而确定训练过程中发生热射病的危险程度[1-2]。热指数在27~39时为黄色预警(警告、严重警告级别),此时高强度训练容易发生热射病;热指数在40~52时为橙色预警(危险级别),此时一般强度训练容易发生热射病;热指数在>52时为红色预警(极度危险级别),此时一般训练极易发生热射病。组训者要密切关注热射病预警,根据预警级别合理安排训练科目、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做出相对应的保障措施,适时组织参训人员休息。

2.2.2 确定人员个体情况 个体因素是个体发生热射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在患病、紧张、睡眠不足、饮酒时对热的耐受性下降,极易发生热射病。因此,在训练前,组训者或卫生人员要主动询问参训者的身体状况,看是否有对训练不利的个体因素存在,参训者也应如实报告自己身体情况,不逞能蛮干。对于确实有不利因素存在的个体,要密切关注,做好标记,加强医学监督,也可预防性服用防中暑药物,确有必要时可终止其训练。

2.3 暑期训练中预防保障

2.3.1 监测生命体征 训练间隙,组训者要在阴凉通风处组织休息,参训者要摘下头盔、解开装具,确保身体能够顺利散热。卫勤保障人员应主动上前,询问参训者身体状况,并用红外耳蜗测温仪来测定耳温,用氧饱和度检测仪检测氧饱和度及心率[3]。发现核心温度过高、心率过快、氧饱和度过低者,应迅速处置,视情况脱离训练,待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训练。

2.3.2 补充水、电解质 除在阴凉通风处休息外,组训者及卫勤保障人员还要提醒参训者及时补充水及电解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饮用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或携带榨菜。此外,由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开发研制的补液盐能量泡腾片可以起到补充水、电解质、能量的作用,口感大大优于普通的口服补液盐。

2.3.3 设置降温措施 卫勤保障人员可在参训人员休息时嘱其使用风油精、酒精涂擦身体,进行蒸发降温,还可进行喷雾器喷雾降温,或直接用水从头上浇下。目的都是提高降温效率,增强训练中的热耐受性。

2.4 热射病预警情况下的特殊保障

2.4.1 黄色预警时的保障 黄色预警时要关注高强度训练,除了做好一般保障措施外,训练前要对参训人员做简易的热耐受性筛查,可通过监测早晨脉率(晨脉)筛查热耐受性差的人员,通常晨脉>80次/min者热耐受性偏差,针对晨脉偏快者要询问饮食、睡眠、体力情况。即使评估能参加高强度训练,训练时也要带特殊标记,重点抽查核心温度及心率情况,监督补水补盐。必需设立医疗保障点,医疗保障点物资包括冰块、饮用盐水、降温用水,并装备辅助降温设备。简易辅助降温方法,在训练中给予吸水海绵浇头、暴露部位皮肤喷雾机喷雾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低核心温度,预防热射病发生。

2.4.2 橙色预警时的保障 除黄色预警保障措施外,应增加训练前补充40 mmol/L的氯化钠饮品500 ml,可用1 000 ml饮用水里加2.5 g食用盐配成。叮嘱超过30 min训练应中途补充含钠饮品500 ml。每训练1 h至少补充含钠饮品1 000 ml。每2 km设置保障点1个,对重点人群进行核心温度(鼓膜温度)和心率监测。发现核心温度超过39 ℃时应暂停训练。在训练场放置降温浴池,水温以1~20 ℃为宜。

2.4.3 红色预警时的保障 发布红色预警时一般不安排高强度训练。但如果战备需要,训练不可避免时,保障措施除了橙色预警之外,还应增加:每班配备鼓膜温度监测设备;每1 km设置一个保障点,提供冰水等降温用水,对每个参训人员实施辅助降温(包括冷水浇面,喷空气冷水雾降温),保障点提供冷盐水供参训人员饮用。必要时参训人员可提前口服藿香正气滴丸预防热射病。跟训救护车内装备有持续有效降温设备。

3 热射病的一线救治

3.1 完善救治预案一套完整的救治预案,应该包括组织指挥、职责分工、携带物资、配属地域、救治流程、后送渠道、通讯联络几个方面,使得初见该方案的卫勤人员也能够一目了然,知道自己在何时何地应该做什么。救治预案并不是一成不变,要根据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时间、训练地点的不同而及时修订。某部目前采用的是三级保障体系,即现场临时救护点→稳定的救护点→后方医院。对于基层部队,一般是训练场伴随保障救护点→卫生连(队)急救室→体系医院。

3.2 现场救治

3.2.1 识别热射病 在高温高湿环境,高强度训练时如果有人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头痛、步态不稳等先兆中暑症状,要立即测量鼓膜温度并判断中暑程度,并视情况停止训练。如果有人突然晕倒,丧失意识,要高度考虑热射病发生的可能,身边人员迅速卸下伤员装具、衣物解开,采用一切方法降温,呼叫临时救护点卫生人员,将伤员移至阴凉通风处,进行现场评估、对症处置。

3.2.2 现场评估 伤员到达临时救护点后需要军医指挥,迅速进行现场评估及处置。评估内容包括意识、体温、心率、呼吸等。如果伤员出现意识丧失、昏迷,提示发生热射病的可能性很高;体温评估最好评估伤员核心体温,采用红外耳蜗测温仪来测定耳温,间接反映核心温度;心率和呼吸可用氧饱和度检测仪检测,其优点是读数迅速准确,而且在低灌注时测量也较为灵敏。

3.2.3 迅速降温 降温是热射病一线救治的核心,及时有效地降低体温是降低热射病死亡率的最重要手段。在临时救护点,卫勤保障人员一般安排至少1名军医、2名卫生员,配备带空调的救护车1台、储冰囊1个、冰袋若干、担架1副、喷雾器1套、红外耳蜗测温仪和氧饱和度检测仪各1台、液体和急救药品若干。当伤员转移至临时救护点后,应迅速脱下伤员衣物,用喷雾器喷雾降温,同时用衣物扇风,加强体表蒸发。还要监测生命体征,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血流丰富处放置冰袋。即使体温未见明显上升,为以防万一,也应实时监测体温或每隔5 min检测耳温。与此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液,必要时也可建立多条通路。若伤员体温持续上升,应立刻通知卫生连(队)值班人员,由救护车从临时救护点转运至卫生连(队),转运途中也应持续降温。卫生连(队)值班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准备好降温水浴床,急救药品、液体等。在进行水浴床降温时,要确保颈部以上露出水面,不影响呼吸功能。野外驻训时,如果不方便展开水浴床,可用野战水浴布代替,水浴布的四角提手提起后,可作为简易水浴床使用,达到降温目的。降温的同时,要持续对伤员进行心电监护、吸氧、补液,并做好对症处理,尤其是抽搐症状的控制,给予相应的镇静药物[4]。

3.2.4 迅速转运 对于怀疑热射病的伤员在现场处置后,要尽快后送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后送要按照“边降温,边转运;降温第一,转运第二”的原则进行[5]。转运途中,需要有救治热射病经验的医师跟随,救护车空调保持常开,密切监测体温,并保持降温、补液、吸氧措施不间断。

总之,热射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在到达暑热气候之前提高参训人员热耐受性,做好热习服训练,高强度训练确保休息睡眠,避免带病训练,训练前、中、后注意补水、补盐[6]。医务人员对重点人员抽查核心温度,并有效地实施辅助降温措施,做好现场救治、紧急后送准备。以上措施可大大减少热射病发生率,减轻热射病危重程度,提高热射病救治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组训热射病参训
构建新疆基层教师国家通用语培训体系策略研究
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对热射病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8
机务士官组训能力培养研究
幼儿教师眼中的“幼师国培”绩效评估
基于微格教学的士官组训能力培养构想
长江丛刊(2017年2期)2017-11-25 05:42:05
肉牛发生热射病死亡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3
学员队干部在课余体能组训中的作用分析
高温天警惕热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