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涛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41000)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初步控制以后,在世界其它地方却逐步蔓延,给我国带来输入性风险。“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我们要通过线上教学完成高校教学任务。而“写作”课程线上教学异常复杂,为了确保线上线下一个样,需要通过质量评价保证教学效果。而要实现对于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首先要对其基本框架进行系统分析。
要理解什么是写作课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写作、什么是课程。
从劳动的性质看,写作是属于人类思维空间的复杂性劳动,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写作过程是一个集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与整合、信息输出的复杂系统。从具体的活动实践看,写作一般可以分为采集-构思-表述三个阶段,通过采集、立意、谋篇、用语、修改等环节实现写作的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当创作活动与这些特点和需求基本一致时,就可能创作出较好的作品,当创作活动与这些特点和需求相悖时,就可能使创作活动脱离主题。从具体的内容看,写作不仅包括文学创作,还包括应用写作,尤其是所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写作、公文写作等应用写作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
“课程”一词在我国由来已久,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 》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其中就有关于课程的表述。但孔颖达关于课程的表述与现在的课程在内涵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从西方国家课程的发展历史看,课程(curriculum)一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对于课程含义的解释通常也是从“currere”派生出来的,主要指“学习的进程”。人类进入20 世纪后期,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课程的需求也不断丰富,众多研究者开始对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对于课程的定义也日趋丰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泰勒(J.Saylor)、亚历山大(W.M.Alexamder)、奥恩斯坦(Allan C.Ornstein)、亨金斯(Franccis P.Hunkins)等人,这些伟大的学者把课程归纳概括为学科、教材、经验、计划、进程、目标等组成部分,为课程研究打开了大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我国学者结合实际需求也对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施良方等人,他们把我国的课程概括为六种类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2]。整体来看,当前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广义看,课程就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从狭义看,课程就是指一个固定的单一的学科;二是课程从动态层面看,具有明显的“进程”特点,是指为了完成一定学科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三是从内容看,课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学科,采取的不同的教学序列的总称。
综上所述,写作课程是当前各类、各级学校中,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素质、满足社会需求,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实现“写作”教学的目的,以“写作”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传授的过程。
对于评价而言,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需要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从国外来看,科隆巴赫(L.J.Cronbach)认为,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评价的关键点应该放在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等方面;斯克里文(M.Scriven)则从价值理念出发,认为课程评价的主旨是为了探讨课程的价值是否得到体现,应该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育人成效方面。我国对于课程评价的理解也存在一定争议,《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基本认同斯克里文(M.Scriven)的观点,认为“课程评价指的是研究一门课程某些方面或全部价值的过程”。而徐同文等研究者认为,课程评价的落脚点是价值的实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不能仅仅关注价值问题而导致评价的重点全部放在课程的终端,应该在关注价值的同时关注课程实施的过程性、有效性等问题。在徐同文等研究者的基础上,唐德海等人提出课程评价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编制过程的评价,二是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三是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四是整体教学质量的评价。进入2010 年以后,研究者在对国内外成果进行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课程质量评价应该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不是某一阶段的评价,应该根据课程目标、侧重点等设定不同环节的评价指标,实现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3]对于“写作”课程线上教学质量评价而言,就是聚焦“写作”线上教学的设计、实施、效果,设置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写作”课程线上教学的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线上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帮助。
当前对于大学“写作”课程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较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需求出发,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差别。王锡渭等人借鉴教育学理论认为,大学“写作”课程的基本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三个部分。尹相如等研究者认为,对于大学“写作”课程基本组成要素的探究不能仅仅依托教育学理论,要结合写作学科特点,由于写作学科兼具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双重特性,所以其基本组成要素应该包括课程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课程评估。在对前人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邹申等研究者提出,大学“写作”课程基本组成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写作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评价、课程资源、教学策略、学习空间等。总的看来,虽然当前学术界关于大学“写作”课程基本组成要素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所有的要素都包含在教师素养、教学过程、课程资源、课程成效里面,所以我们认为,大学“写作”课程基本组成要素就是教师素养、教学过程、课程资源、课程成效,其线上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框架也主要由教师素养、教学过程、课程资源、课程成效构成。[4]
无论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教师素养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大学“写作”课程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能够对写作原理、信息收集、方法选择、写作技巧等进行深入的阐释,同时要求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而教师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崇拜,而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着课程的进度、方向,把握着教学的重点、难点。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发展,在教书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写作”课程的特点进行育人活动,不断提升学生思想素质,这就要求教书必须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作为一个写作教师的基础,中国自古就有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名言。作为一名教师,要明白自己重任在肩,要把满腔热情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要甘于清贫,拥有较强的事业心。要把学生真正看做祖国的花朵,自己要像园丁一样去守护、去爱好这些美丽的花朵。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敢于严格要求,认真考勤,保证学生能够把大好时光用在学习上,对于部分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要循循善诱,积极引导,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作为教师不仅把注意力放在教学本身,还要意识到“写作”课程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善于利用写作实践、阅读练习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使他们认识到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繁荣昌盛的局面,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个人思想意识品质。
二是要拥有开放的视野与坚实的理论基础。写作学科异常复杂,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写作学科的要求不断发展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要拥有开放的视野和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保证写作学科的教学活动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要求。教师拥有开放的视野,一方面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国内、停留在写作学科本身,要认识到写作学科的发展必须要与世界同步,教师要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写作学科的发展变化,及时了解写作学科的发展动态、知识更新,要把写作学科理论进步与社会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学会利用其它学科的发展成果不断充实写作学科的理论需求。作为写作学科的教师,要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一方面逐步深化写作学科的专业知识,力求对复杂深奥的写作理论产生自己的理解,促进写作学科理论的精深发展,做到在写作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理论对写作过程进行深入的解读,保证理论传授的准确性、科学性,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最新的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分析,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写作学科的发展变化。另外,作为大学“写作”课程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注意文学创作,还要积极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通过学生论文的撰写提炼概括自己对于写作基本理论的理解。当前还有一种观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教师的学历、职称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写作教师同样要力求通过职称评定、学历获取等获得学生的认可。
三是要拥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对于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的思想品德是关键,开放的视野与坚实的理论是基础,而良好的教学能力是核心。教学能力决定着教师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规范、进行教学创新。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教学实施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所谓教学实施能力,就是指教师进行活动开展的能力。作为教师,要能够根据课程需要确立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正确的教学模式去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写作”课程线上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拥有传统的教学能力,而且由于教学是在线上进行,还要具有信息技术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平台,能够在讨论中及时准确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活跃课题气氛;能够及时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线上教学效果。管理能力对于“写作”课程线上教学尤为重要,因为教师不仅要实现理论传授目标,还要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讲,还要积极参与讨论和反思,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线上教学管理时,一方面注重营造良好的课题范围,保证课题讨论和交流反思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课下管理,要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手段,检查学生的阅读书目是否完成、课后实践是否认真进行,保证线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机能力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被关注的能力,而实际上,想要实现大学“写作”课程的不断创新,教师没有一定研究能力是不行的,教师需要根据写作学科的不断发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大学“写作”线上教学的核心,既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是能否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等也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表现出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教学过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对于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过程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平台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选择合适的教学平台,所选择的教学平台可以是自建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也可以使用学校或其它相关机构的线上教学平台。
二是教学准备工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做好备课、授课的各种准备。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因为教学平台上已经有了关于授课内容的详细讲解,而忽视准备过程,教师要首先对平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面审阅,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方便和学生在线上教学活动中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作为教师不一定完全按照平台的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因为平台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把最新的学科进展反映到平台上,教师要在线上教学中对平台教学内容进行增减,以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
四是制定教学计划。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制定出短期教学计划和长期教学计划,保证线上教学活动安排有条不紊。
五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师根据大学“写作”课程的目标安排和内容安排,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注意调动学生在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要注意克服线上教学给写作实践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要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交流活跃课题气氛,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写作实践进行密切融合,启发学生进行写作课程学习的批判性探索。
六是教学管理。对于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的管理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出勤率,还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纳入到线上教学管理的范畴,切实保证线上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一般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从大学“写作”课程的特点看,校内课程资源主要是与教学活动直接相关的资源,例如教材、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是指能够为学生写作实践带来帮助的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都属于校外课程资源。[5]对于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平台资源。关于这一点在上文已有分析,大学“写作”线上教学平台资源主要包括自建平台资源、学校平台资源和其它机构平台资源。一般来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以自建平台资源为主,可以保证平台资源与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基本契合,同时以其它平台资源作为补充,起到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开拓学生视野的作用。
二是课程文件。与线下教学的要求基本相同,“写作”课程线上教学课程文件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等方面。要通过教学计划对线上教学的进度做明确规定,确保线上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要通过教学大纲规定线上教学的内容范围,明确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保证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有效衔接;要通过教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详细安排。[6]
三是辅助材料。线上教学同样要重视参考资料、辅导资料等辅助材料,要通过线上推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音像制品、教学软件、文学作品等,不断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辅助材料的选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既不能选择过于简单的教材,无法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也不能选择过于深奥的教材,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接受。
从实际的教学实践看,在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的课程资源中,好的平台资源能够保证整个教学活动流畅自然,使平台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基本契合;规范的教学文件能够保证教师教学活动在相对规范的环境中进行,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一样保证计划性、条理性;丰富的辅导材料可以有效克服线上教学带来的知识拓展不够、实践教学不充分的问题,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写作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对于大学“写作”线上教学质量来说,成效主要是指整个教学过程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从结构上看主要表现在过程、结果、成果三个方面。
一是从过程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学成效的直接反映,对于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而言,如果能够通过完整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理论、进行写作实践的热情就可以收到好的过程成效。也就是说一个好的课程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状态都是积极向上、认真学习的,如果学生整体较差,即便教师采取再好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5]
二是从结果看,学生的选课率、学生成绩、同行认可等是教学结果的主要反映因素。一般来说,学生选课率高、学生成绩及格率、优秀率高、教师评教成绩高的课程成效较好。近年来在实际的调研中,也发现部分教师由于平时管理过于严格、考核难度较大,导致学生的选课率、学生成绩及格率、优秀率不高,这是在实际的课程评估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是从成果看,课程能否得到管理部门和同行认可,获得教学成果奖,获批精品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发表作品等是反映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学“写作”线上教学而言,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无论是在教学成果的推广中、还是在精品课程及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写作基础理论的教学,还要重视学生实践创作能力的提升。
作为人类在具体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手段和文化传播方式,写作既包含复杂的基础理论,也充满多变的实践技巧。对于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而言,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这些复杂的基础理论,还要能够通过具体的实践表达情感、凝聚思想、传递知识。教师素养、教学过程、课程资源、课程成效是影响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对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质量的评价也要从这些基本框架出发,探究其中主要指标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方能实现对于大学“写作”课程线上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