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习近平人才观研究

2020-12-20 05:51洪美云
攀登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才观总书记人才

张 莉 洪美云

(1.新疆财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2.中共新疆区委党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习近平人才观涉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其对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阐释论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内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广纳英才的博大胸怀,揭示了人才对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大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习近平人才观的研究成果颇多,比较系统地梳理了习近平人才观的主要内容、逻辑架构、重大意义等诸多问题,有助于我们对习近平人才观的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但通过研究发现,已有学术成果中尚无对习近平人才观传播路径的系统分析。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如何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人才观,让人才兴国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范围内凝聚共识,持续不断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热情,是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人际传播达致对特定受众的“以言行事”

人际传播通常指两人或两人以上面对面传播,因此,人际传播常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历史与现实的社会语境发生关联。习近平人才观最初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与具体事件背景下的人际传播,如2016年5月6日,学习贯彻《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2]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3]

除了这些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视察国防大学、参加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等多个场合发表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军队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虽然,这些重要论述涉及经济、组织工作、教育、网信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但每一次讲话都是在特定场域,针对特定受众进行的人际传播,都有特定而具体的背景与语境,针对的都是人才问题。

人际传播的效果在传播范围上不及大众传播广泛,但在人际交流与交往关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独特的。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在不同特定场合的人际传播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定场合的“以言行事”

“以言行事”也称为施为句,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术语。奥斯汀认为,“说出一个句子本身就是‘实施’一个行动”,例如“我道歉”“我答应”等。[4]因此,当语言和文字在被说出或使用时,其实就已经产生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的不同语言表述,都直接指向人才教育、培养、用人等问题,多次反复的强调,是转化为政策指示文件的前提,虽然是不同场合的言说,但“以言行事”的这种传播方式,强化了这些言论的重要性,传播出权威与指向性的信息。

(二)人际传播中的角色期望

文化视角的人际传播理论认为,人际传播过程中的交往特征是长期文化规范塑造和积淀的产物与结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角色理论。根据角色理论的假设,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团体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与之相关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行为及行为期望。[5]角色理论认为,人们日常活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他人的期待。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级别的会议以及各种座谈会上发表的指导性的、纲领性的、全局性的意见是符合受众及社会期望的完整行为模式。正是因为符合社会角色的规定,期望才会变成规范,而个体在社会角色的规定中成为了规范的遵从者。因此,这样的人际传播更有影响,传播力更强。

(三)领导人回信中的媒介仪式

习近平人才观还体现在他对社会个体及其他群体的回信中。在这些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成才的重要性,勉励大家成为报效祖国的有用之才。2013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的信中说:“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6]2014年1月16日,在回复全体在德留学人员的信中,他强调:“希望广大海外学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7]2015年9月9日,在回复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信中,他表示:“希望你们牢记使命、不忘初衷,扎根西部、服务学生,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8]2016年12月24日,他对八一学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的学生提出:“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9]2017年8月15日,在回复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时,他说:“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10]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回信,清晰地表达了他对青年人成才的勉励,对人才工作的重视。

传播学有关媒介仪式理论的阐述,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这些回信对于习近平人才观传播的重要性。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在人类学研究中,仪式首先表述的是人类的“社会行为”这一基本范畴,有学者提出,“仪式是关于重大性事务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普通群众的回信就成为重大性事件,再经由媒介的传播,更是成为媒介仪式而被观看。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解释了媒介与仪式的关系。他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因此,仪式观下的“传播”一词,应该是“以一种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11]在传播仪式观中,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回复的信件不仅仅是内容与文字上的激励,更在于行为本身。这种行为是一种重要媒介仪式,而媒介仪式在政治传播中的意义尤为重要,不可见的国家必须经由可见的行为而体现,不可见的意义也必须经由可见的事件而产生,正如米歇尔·沃泽所言:“国家是不可见的,它必被人格化方可见到,必被象征化方能热爱,必被想象才能被接受。”[12]习近平总书记所象征的党和国家,正是在“回信”这样的媒介仪式中被看见、被人格化、被接受。

二、组织传播在小众群体内达成共识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部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部门与部门、组织与其成员的传播活动以及组织与相关的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沟通活动。组织传播有横向传播活动,也有纵向传播活动,组织传播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表述人才思想首先要在组织内传播与学习,目的是为了形成共识。组织要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和宗旨、组织规划、组织方针和政策等展开,在组织成员中形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的传播互动过程,必然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进行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由此可见,传播是组织的基本属性,组织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信息传播。考察组织传播,也就是考察组织本身,反映着组织运行系统的有序性。

组织内传播的形式通常以书面媒体为主,如以文字形式书写的文件、报告、信息等。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的重要论述,不管是座谈会发言、会议报告,还是给群众回信,也都是在组织内开展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政治传播被界定为一种传播过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称:“政治传播是一定的政治传播主体(民众、政治家、政府或政治组织)运用有意义的符号,通过大众媒介与政治传播的对象之间进行的政治信息传递、接受、反馈的行为与过程。”根据这个定义,组织内的传播如何有效进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有关文件原文的学习与讨论

组织传播分为对外与对内传播,在习近平人才观的组织传播中,这两种形式兼而有之。组织内的传播最主要的目标是为了形成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最重要的领地之一是阐释事件的共同方式——即集体理解,它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包括其主张、理想、价值观念和实践。[14]这是因为,真正要被人接受的价值观必须灌输到组织的各个层次中。

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的八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15]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出“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16]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这两次讲话后,各级党组织,尤其是文化教育单位掀起了学习的高潮,这种学习文件的方式是早期共产党内部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延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17]唐荣堂对1921—1927年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组织内传播进行研究后发现,党内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的政治理论提升与政治观点塑造,其最终目标是使全体党员确立统一、坚定的政治信仰,生成组织文化。现在党内及基层单位的政治学习,其实是政治教育的延续。[18]

(二)专题教育与写作提升

组织传播是有共同目标、有指挥管理、有责任分工的团体协作行为,信息多为宣教性和劝服性内容,沿着从组织核心到内部成员的路径进行传播。各级党校一直是我们党进行组织传播和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党校内有系统的培训,培训材料等都是统一发放的。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1924年12月,中共历史上第一所党校在湖南安源创办,开启了以正规学校形式开展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河。这种组织传播形式在今天仍然延续,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北京大学校庆上的讲话,北京市委组织部、各级地方党校等,开展了专题研讨会,进行深入学习,与会人员畅谈学习体会等。《人民论坛》杂志社还举办了“学习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征文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稿件,共收到来稿3000余篇。通过前述的学习讨论、专题研讨、征文活动等组织传播形式,取得了有效的传播成果。

(三)结合工作的落实形式与实践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塔里木大学教授回信后,在组织内掀起了学习、传播高潮。2018年12月5日,新疆日报发表文章,“12月4日,自治区‘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座谈会在阿拉尔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部署在全区大中专院校开展‘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导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9]会议部署工作后,新疆医科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大学等院校都组织了报告会、研讨会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并且将学习与教育工作相结合,组织现场会、观摩会等实践方式,有的高校还结合学校的发展,就如何用胡杨精神育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制定相关措施,进行工作作风的转变,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

三、大众传播促进了社会层面的凝心聚力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多数人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最主要的功能是社会控制中介作用:即大众传播处于上层社会控制和广大成员之间的中介领域,能将某种公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广为人知,取得社会承认。比如,我们通过大众媒介对腐败现象的报道,使腐败现象受到舆论谴责。

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才方面的重要论述,一旦进入组织传播的过程中,大众传播便相伴相随。习近平人才观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权威期刊和出版社等主流媒体为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20]2018年11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播出《塔里木大学: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报道后,《新疆日报》等媒体先后进行了系列报道,在更大社会范围内进行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人才观的大众传播路径虽然与传统大众传播并无二致,但其发挥出的影响、作用却不同,主要表现为:

(一)宣之以众的姿态

“宣传”在古代是由“宣”和“传”两个单音词组成,在现代是一个词汇,潘祥辉教授通过对“宣”字的文献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的“宣”更具有“仪式性”的功能,而非功利性,宣与传更强调来自中央“普世”的德泽与教化,是一种政治传播行为或传播活动。比起现代意义上的“宣传”,中国古代的“宣传”理念也更加平和,不具煽动性。[21]但西方的宣传观念却来自现代战争,强调“操纵象征符号”和“影响态度、行为”,中国的宣传观念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宣传”理论强调“灌输”与“对抗”完全不同。从古代文献中的“宣”的用法,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从上古一直到清代,皇权垄断下的“宣”的正面色彩一直没有改变。辛亥革命从政治上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的王权独断的传统被彻底颠覆,但作为历千年之久的政治传播传统,“宣”所建构起来的合法性与意义仍然在现代得到延续。[22]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在讲到 20 世纪中国政治与传统的继承关系时说:“20 世纪中国的历届政府在从事国家建设时,能够倚靠并受益于旧政权源远流长的行政经验。”[23]显然,在今天的政治宣传上,这种传统仍然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

“‘尚贤者,政之本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留学人员工作的方针政策,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25]显然,这种语言的表述,在《人民日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上发表,“宣”的意味更浓,既是宣布,也是宣传。通过评论、报道等形式将其宣之于众,发布指示,统一思想,作为政治传播行为本身的意义更重大,而不同于一般的大众传播将信息及时传递,满足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功能。

(二)最大范围内的共同体集结

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阐述了报纸在建构民族共同体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认为恰恰是在报纸的共同阅读中,不同地域的人们形成了“想象的共同体”,早期的政党报纸同样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列宁在论述“集体的组织者”时认为,党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其实密不可分。黄旦教授也指出,报刊不仅仅是静态的文字的载体和容器,它实质上也是一种动态的交往关系。报刊的公开表达、“同时共享”,必然带来结群之效,形成不同的共同体。[25]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在及时传递信息的功能上,已经“让位”于新媒体及社会化媒体平台,但作为权威性的媒介符号,其缔结共同体的功能,即使在今天依然产生着重要作用。

伍静通过对重庆《新华日报》祝寿仪式的研究发现,其所呈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祝寿仪式的重视、策划、推动所产生的凝聚共振效应,折射出早期中国共产党已初具依靠象征进行民众动员的意识,对现代报纸功能与技巧的运用达到了相当娴熟的水平。在这里报纸既是纸面之内意识形态的扩音器,也是纸面之外关系、网络的黏合剂。[26]可见,今天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在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最大范围内做群众动员的功能有源头可寻,也是传统的延续,符合中国受众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最丰富的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凝聚人心,缔结最大范围内共同体这一功能中,作为象征符号的《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依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新媒体传播动员了最广泛受众的深度参与

习近平人才观,不仅在传统大众媒体上进行传播,同时也在新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人民论坛》以“习近平人才战略思想”为主题进行了特别策划,中国青年网、人民网、新华网等都进行过专题报道,微信公众号中影响较大的如侠客岛、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等,也都有专门的文章推送。

新媒体传播对传播形态不断进行重构,是势不可挡的趋势。截至2016年2月,新媒体类微信公众号超过250万;超过九成的传统媒体都建立了专门的“两微一端”人才队伍,新媒体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模式、个体认知与情绪表达、传播效果等方面重塑着传播形态。新媒体平台带来的最主要变化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分散化,传播行为更加自发、平等、交互,信源也更为不确定,网络意见领袖更具有舆论引导力,线上线下互动更为频繁,集体行为更具传染性、盲从性。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平台相互借助优势,形成弥补型关系,从而发挥出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参与议程与互动

就传播模式与渠道而言,大众传播依托微博、微信搭建起一个可与用户自由交流的互动平台,激发民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微博是话题型的平台,尤其是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在这个平台上发布的信息、形成的观点通常都可以通过“转发”功能在社交网络中扩散蔓延,形成话题与讨论。由此,人才观这样的话题不再是一个单一议程,而是借助讨论、转发等互动方式,成为参与性议程,甚至可以围绕核心议程衍生出关联议程,借助活跃的群体传播发酵为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或朋友圈中的热门事件,引导受众深度参与。

(二)传播“语态”更接近受众

就传播“语态”而言,大众媒体在“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及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传播信息,在选题、标题、表现形态等方面,更加接近受众心理,通过活泼、亲切、接地气的“人格化”表达方式淡化传统大众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并尽可能及时、积极地与受众展开互动协商,促进了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交融。如 《环球时报》自称 “耿直哥”,《新京报》自称“新君”,侠客岛则自称为“岛叔”等。

(三)节点主体与节点传播

移动网络建构着一种新型主体——节点主体,节点主体与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脱离了网络,节点主体也就随之丧失意义。每个传播者都是一个重要节点,可以点对点、点对面地进行信息传播,正是在网络之中,节点延伸出无限传递的链接方式和四通八达的传播路径,将与传播者相关的初级群体、次级群体、陌生人群体全部统合起来。[27]节点传播意味着,任何一个节点都是信息的再生产与输出通道,社会网络的节点传播能够传达出信息之外的个体的认知、情绪、意识,并且彼此融合影响,形成社会层面群体性的认知和情绪。

结语

习近平人才观,在传播的路径上,经过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四个主要的路径与环节,这几种传播方式有时是同时发生的,有时也因为具体表述的语境与事件的特殊性要求,只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中发生。每一种传播路径所产生的作用与效果是不同的,人际传播的重要之处在于发出指令,以言行事,起着统帅与纲领性的作用;组织传播重在组织内的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这个目标的形成是因为组织是国家治理中的构成要素与基本单位,也是政治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传播中的政治思想学习,决定着中央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大众传播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以“宣之于众”的方式凝聚人心;新媒体传播则以广度和节点传播的方式吸引受众的深度参与。由此可以得出,习近平人才观的传播是一个社会动员型的传播系统,其构成的传播网络,保证了中央政策指令从广度及深度能有效到达普通受众,并在此过程中得以进行广泛的思想动员,在社会层面达成统一思想的目标,从而凝聚社会共识,汇聚人才伟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人才观总书记人才
人才云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浅谈《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