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石溪
人一站到大自然的美面前,总是会不自觉地变得宽容,连枯萎也觉得是又一个新生的开始。
是的,美的事物也从来不会含蓄收敛,要绿就绿得浓郁,绿得广阔无垠;要姹紫嫣红就姹紫嫣红,热烈明媚到极致。
人应该有看到美的事物的能力。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境地,看到美,心头就会变得宽慰,变得有希望起来。
有美在心,就算一时遭遇枯萎,也相信自己很快会重新欣欣向荣。人也应该心向着美的方向极致生长,这样就算有一天真的枯萎,也不遗憾,毕竟曾经美过一生啊!
(小树荐)
文/罗振宇
“你眼中的问题,就是别人眼中的解决方案。”很费解吧?
举个例子,你觉得孩子沉迷游戏,这是个问题。但是你想,在孩子的眼中,这是他没有成就感的解决方案。
再比如,你觉得别人抽烟是一个问题。但是在他的眼中,抽烟是他无聊的解决方案。
理解了这个原理,你就明白,为什么劝人改掉毛病往往是无效的。因为你把看到的这个问题拿掉了,就等于是拿掉了对方的解决方案,他要面对他的问题了,他就更痛苦。一痛苦,他还是要按照惯性回到他的传统解决方案上来,那你的问题又回来了。
所以,一個人的建设性,往往体现在:不是纠正看到的问题,而是和要纠正的人一起,面对他所面对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你的问题,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也会变得融洽起来。
(任羽天摘自“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
文/黄小平
世间有两样东西容易蒙蔽人的眼睛和心灵,一个是爱,另一个是恨。
我们常常因爱一个人,只看见其长处,而看不见其短处。同样,我们常常因恨一个人,看到的只是他的短处,别无长处。《礼记》中有一句:爱而知其恶,恨而知其善。它辩证地告诉了我们如何去看待所爱之人和所恨之人。
对于所爱之人,更要看到其短处,这样才能爱得清醒;对于所恨之人,更要看到其长处,这样才能恨得理智。
爱得清醒,恨得理智,就不会被爱恨所蒙蔽,就能正确地去认识一个人,公正地去对待一个人。
(摘自新浪博客)
文/胡庄子
冰心90岁生日那天,冯骥才去祝寿,进门先跪下给老人磕了个头。冰心给冯骥才一张卡片,卡片正面是“寿”字,背面是冰心的一句话:没有爱,便没有一切。卡片上印有编号,给冯骥才的这张是77号。冯骥才随口说:我将来要活到77岁。冰心说:“你胡说,怎么能说这话!”然后,冰心拿起笔,在77的上面画了两个弯,变成了99。
(摘自《美文》2020年6月上半月刊)
文/胡竹峰
酸甜苦辣是味,清坐闲谈是味,高卧冥想是味,把卷长吟亦是味。游历得山水味,怀古得前时味,看书得文墨味,写作得文章味,赏画得水墨味,观帖得士子味,读碑得金石味,种菜得稼穑味。日色有光明味,月色有清凉味,山中有林下味,水畔有幽僻味。金圣叹说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会有火腿味,金圣叹有奇味,石破天惊处不动声色。石破天惊是味,不动声色也是味。人间处处有味。人间味不过风物味、烟火味。
(摘自《山西文学》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