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县大南坂学校 林小燕
道德与法治,从其字面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尤其,该课程中的法治内容是我们培养学生知法用法观念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该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课程内容,采取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基础法治知识,学会知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用法。
知法是学生养成知法用法观念的基础。在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挖掘教材内容,以此为基础,采取多样的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从而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一般情况下,笔者在组织基础知识教学的时候,会引导学生知法。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不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说引导学生知法了,就连关乎自身的合法权益都难以有深刻的认知。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立足该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关系,回归生活,探寻生活中的法律内容,以此为基础,使学生在体会法律与自身生存、发展关系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地参与到法律知识学习之中,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生活需要法律”内容为例,在教学活动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为其呈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有关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其提出了这样的生活问题:如果你在购物的时候买到了假货,你要如何做呢?如果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有人对你施行暴力,你要如何做呢?在这样的问题驱使下,学生自然会产生思考兴趣,联系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笔者根据学生的观点指出错误的认知和看法,并结合教材内容,对其进行合法权益保护的教育,使其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其法律认知和理解能力。
学校是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场所,其每天两点一线地往返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很少参与社会生活,由此导致其所接触到的法律知识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要说用法了,就连知法都无法有效做到。这也导致部分学生在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下,做出了不少违反法律规定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发挥情境联系社会生活与学生学习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展现一些典型案例,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自主地感知法律是无处不在的,违反法律需要承担的后果,以此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树立知法、守法意识。比如,引入备受关注的“保姆纵火案”,首先为学生直观地呈现该案件的发展过程,以此创设情境。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保姆莫焕晶故意纵火、盗窃的行为产生痛恨。以此感知到,莫焕晶故意纵火、盗窃的行为,不仅给自身带来了伤害,更对他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在莫焕晶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学生觉得大快人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在感同身受的过程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和威严,同时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学会守法。
学以致用是各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也需要实现这一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中,通过基础知识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可以树立学法、守法的意识,之后,则需要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树立用法意识。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以学生的用法意识养成为基点,笔者积极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感知、应用的转变,以此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树立用法意识。以“执法守法依法维权”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后,笔者与本地消协取得联系,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带到消协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分析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把握其特点,以此积累经验,并思考在面对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我们要如何做。同时还请消协有关人员为我们做专门的维权讲解。如此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结合该学科的教学特点,从基础知识入手,引导学生知法、守法;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法,帮助其树立知法用法观念,实现学科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