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启示

2020-12-19 23:23李元存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29期
关键词:学思论语立德

文/李元存(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道德标准以及价值观念。在21世纪的今天重新解读《论语》中所蕴含的思想,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除了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外,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进行新的解读,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要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新的时代风采。

一、解读《论语》的教育思想

“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蕴含着重要的道德标准、人格境界以及哲学含义,其意义几乎囊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从《论语》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深入解读其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创新具有深刻的含义。

(一)教育理念:“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人生在世,做人的道德准则以及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爱人”这不仅是孔子对其弟子以及其他人的要求,同时他自己也将此作为自身努力的目标。要想真正达到“仁”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地遵守一切行为准则就可以,孔子作为师者,指出师者如何为“仁”,应当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长历程,找准切入点,因材施教,也指出作为学生如何要达到“克己复礼为仁”的境界,就是依靠教育教化。孔子教育其弟子要学会兼爱,要谦虚,与人为善,且孔子本身作为“仁”思想的践行者,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做到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对象的限制,广收学生。

(二)教育目标:“为君子儒”

孔子的教育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为君子,体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道德修养;二是学而为政,教化人心,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化,即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无论个人内在修养的培养还是外在行为的践行,二者均有一致性,都统一于“涵养德性,培养君子”的教育目标。而孔子所言的“为君子儒”指的是通过教育教化培养独立志学大道办大事的君子。那么要培养什么样的“君子”?要培养的是能为百姓解忧,能为上者谏言的君子儒。从“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中展现了孔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谋道”“行义”,由于受时代背景的制约,只能通过从政做官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是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而不仅只从政做官。

(三)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教育教学的四项内容:文、行、忠、信。原文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说孔子从这四个方面来教育其弟子。学者们对“文、行、忠、信”这四字的理解不一。此处对这四个字地理解为教育一个人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育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并要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不仅要学,而且要用。文、行、忠、信”是为学之道。文、行是孔子之教和君子修身,忠、信是教育君子立德修身的主要内容。“四教”呼应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侧重正面教育、德育为先,突出引导,“树人”侧重合适教育,以人为本,突出塑造。

(四)教育方法: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方法,这里的“学”与“思”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学习”与“思考”有所不同。它讲的是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齐头并进,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都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今天我们所讲的学思结合是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既不是单纯地讲究经验知识,也不是单纯地注重理论学习,要将理论化为实践,将经验融入实际当中。孔子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强调要重视弟子们的知学、乐学、好学,积极引导他们找到高质量学习的方法,要求他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培养积极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与此同时,孔子对弟子的“思”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是孔子教育过程的亲身体验,他指出学与思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需要学中有思、思中有学。因此,我们要学思并重,先学后思,思后再学,再学再思。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从而更好地践行学思之道。

二、《论语》“仁”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启示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有新面貌、新时代有新要求、新时代要有新发展。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必须继续探索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党的领导,提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站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提高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在高校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思想意识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

(二)以人民为中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二者之间密切相关,不可割裂,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依靠的也是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人为本”,更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在其发展与成长过程中,要始终尊重其发展的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要深入了解大学生,正视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和诉求点,结合大学生成长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尊重学生的选择,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从灌输式走向学思结合式

灌输式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储存器,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没有将其进行实践运用,其过程呈现单一的输入特点,远离实际生活,其基本方法是机械性灌输。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高速发展,灌输式教学根本行不通。孔子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才有了后人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孔子的启发式教育为导向,采取学思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打开思维,独立思考,对问题反复思考,进行多次检验,把研究落到实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能走多高,能有多好,主要在自己。

(四)以“仁爱”之心践行友善观

将仁爱思想融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要要求大学生应当具备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胸怀,具备宽仁慈爱的理想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中个人层面中就包括友善观,友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秉承仁爱之心,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存仁心才能获人心。

三、结语

《论语》是先辈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且有价值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为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及观念起到了引导作用。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人生目标、强化道德责任、与人和谐交往以及如何学习等方面提供了有效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财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汲取其思想精华,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奠定文化自信的根基。

猜你喜欢
学思论语立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学思践悟强思想 砥砺初心再出发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基于学思理念的高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探究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