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兼顾中俄文化差异因素的高校俄语教学改革

2020-12-19 23:57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俄语高素质中俄

丛 洁

(牡丹江师范学院东方语言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世界经济融合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高校语言教学、语言文化体系构建及其改革完善提出了新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两国之间在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俄语的应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前景,俄语热潮频现。此背景对高校俄语教学及其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新要求。“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在俄语教学及其教学改革中必须全面把握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因素,做到两者兼顾,合二为一,同等重视,决不能重“此”轻“彼”。这样高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兼顾中俄两国文化差异因素的俄语教学改革与实践,势必会事半功倍,势必会培养和输出大量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之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

一、“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两国合作交流与中俄两国文化差异简析

1.日益推进的中俄合作交流为高校俄语教学与俄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与沿线各国在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进入了实质阶段。语言作为跨国交际工具,是交流沟通的桥梁与纽带,在各民族、各文化的交流中,语言的功用性和重要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彰显。学习语言最大的忌讳在于就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不去和该国历史、文化、地理等背景因素结合起来去学,势必不能把语言完全学好。注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因素,是学习好别国语言的重要一环。

俄罗斯作为中国的友好邻邦,是“一带一路”沿线具有关键影响的大国。国家发改委及外交部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要以黑、吉、辽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建设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对俄合作始终是黑龙江对外开放的优势重点方向。

目前,随着东北振兴与远东开发战略对接的协议的签署,“中蒙俄经济走廊”和 “滨海1 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中俄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交流合作的新格局。

在“一带一路”大环境背景下,国家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这表明高校俄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应当合时而为,顺应和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到依托地缘优势和专业特色,整合学术力量,主动探索多层次人才培养新机制,以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切实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服务、人才和信息支持。

2.多样性的中俄两国文化差异要求高校在俄语教学中必须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和正确把握

鉴于文化背景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该国语言时必须将语言学习与其文化背景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中俄两国在文化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思维方式、传统习俗、宗教文化、语言习惯等多个方面。

(1)在地理环境方面存在差异。自然环境会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产生较大影响。中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各异,这些会制约着文化。比如,在形容气候回暖,春回大地时,中国用“阳春三月”,而俄罗斯则用“阳春五月”来形容。这是由于俄罗斯气候寒冷,五月份才会进入春季。地理环境差异使中俄语言表达也存在着差异。

(2)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由大及小,俄罗斯人的思维习惯由小到大。中俄则正好相反。例如,中国人见面时,会习惯性地问:“吃了吗?”,表示打招呼,是客套话,俄国人听了会理解成你准备请他吃饭。

(3)在传统习俗方面存在差异。中俄虽然是邻国,在传统习俗方面差异却很大。中国人喜欢双数,比如“6”寓意“顺溜”,“8”寓意“发”,而俄罗斯人喜欢除了13 以外的单数,如“7”。这是因为俄罗斯人把单数视为吉祥数字。一“单”一“双”,吉祥取向不同,可见中俄两国传统习俗的巨大差异。

(4)在宗教文化方面存在差异。宗教文化在不同国家有独特之处,文化与宗教紧密相联,与语言密切相关。宗教文化层面,中俄的语言表达不同,比如俄语中说“神爱世人”(基督),而汉语中则说“普渡众生”(佛主)。

(5)在语言习惯方面存在差异。中俄两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惯。比如,汉语用“不才”“在下”表示自谦,用“阁下”尊称对方;俄语用“вы(您)”对他人尊称。俄语用“чёрный чай”,表示红茶, чёрный 却指黑色的。两国之间语言习惯差异可见一斑。

中俄两国文化差异,是多样性的,多层面的,它必然会在语言里面体现。因此,高校在进行俄语教学时,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和正确把握这种文化差异,决不能简单机械地、生搬硬套地、想当然地理解和学习俄语。因为,这样是学不好俄语,也是学不通俄语的。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俄语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教育总督学刘利民认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未来需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俄语人才。这既是方向,也是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新挑战,高校如何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俄语人才,是摆在每个高校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亚欧交通大动脉的建设,会促使俄语人才向这个区域集聚。于是“懂俄语、懂贸易、懂经济、懂法律”的复合型俄语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复合型俄语人才归根结底是翻译人才,这就对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换言之,“一带一路”建设对俄语翻译教学提出了新挑战。

众所周知,翻译是保证持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顺畅交际的直接手段。现在信息功能或者交际功能是翻译主要功能的体现。因此,语义表达与交际具体上下文的相互作用,对学习外语和进行外语翻译具有特殊的作用。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面临的机遇体现在国家与社会发展对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的需求方面,这是空前的。这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学理念和扩大俄语招生规模,顺应时代之需,高校在俄语教学改革与实践方面和培养输出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方面大有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面临的挑战则体现在国家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的高标准、高要求上,它既有数量的要求,更有质量的要求。那种只会讲俄语和翻译俄语的人才并不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俄语人才,这里所指的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是指既懂俄语又懂贸易,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只会俄语或兼会法律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

三、高校俄语教学现状及分析

综合地看,目前高校俄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教学方法上简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依然存;在教学手段上较为单一,对互联网、新课件运用不够充分,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在教学方向与培养目标上缺少前瞻性与定位性,致使教与学分离,学而不精,专而不通,学非所用;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缺乏长期意识和有效手段。

第一,现阶段本科俄语教学都是零起点,制约了俄语专业的起点。没有一定俄语基础的高起点生源,要实现与英语专业同样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谈何容易。首要的是注重学习基础知识,可通过国家级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也可通过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为契机,培养优秀俄语学生。每次比赛前应对参赛同学进行集中培训,之后进行选拔,这样能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第二,不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本学校俄语专业的特色。黑龙江大学俄语翻译专业有自己的特色,注重母语文化的俄语表达。在中俄交流合作建设过程中,俄语翻译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更需立足本校俄语专业特色的实际,培养出专业型、通才型、实用型集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俄语高级人才。

第三,忽视中俄两国文化差异,造成俄语教学事倍功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因国度、地域、习俗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现象。中俄亦是如此,如果忽视中俄文化差异进行俄语教学,则使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特定文化差异背景下的俄语语境、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内容。语言学习脱离了文化背景知识,学到的语言也将是生硬的、机械的。因此,高校在俄语教学中必须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因素,加强文化引入。教师在语言基础教学中,要渗透交际语言文化,提高学生对俄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俄语教学势必事半功倍。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兼顾中俄文化差异的高校俄语教学改革对策与措施

面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中俄文化差异背景下,在俄语教学改革实践与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须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从自身校情和教学实际出发,从改进和完善俄语教学的各个环入手,采取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对策与措施,提高高校俄语教学水平和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输出的能力,把高校俄语教学实践置于不断改革创新之中。高校在俄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如下俄语教学改革对策与措施:

1.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

课程结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基本载体,优化俄语课程结构应构建起纵横有机交叉的网格结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俄语课程结构应进行整体优化组合,可由“三课一环”构成。“三课”即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辅修课。“一环”即实践课程环节,如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俄语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应尽量压缩必修课学时,以增加选修课。教师要通过精讲、改革教学方法、活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方式,提高俄语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些高校在俄语课程结构设计方面,欠缺全局考虑,体现为俄语课程设置只求其有,不求其精,只求其存不求其特,重视“常规动作”,忽视“自选动作”。这样做势必导致俄语课程结构设置存有先天缺陷,不合理、不科学是必然,这一点高校应当引起重视并予以优化。

2.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是提高俄语教学质量效果的重要保证,它是高校俄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教学模式改革,各高校都有各自的做法,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不为过。不论采取哪种教学模式,均应做到两个“把握”,即把握国情,贯彻落实国家层面对教学改革的总体方针要求,紧盯教学前沿,引入先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把握校情,针对高校俄语教学实际,考虑大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教法改革,可通过采用“讨论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教学法,以此提高俄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自媒体、PPT 等多种载体,丰富教学手段,提升俄语课堂教学效果。

3.强化师资力量,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没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就没有一流的教学水平。过硬的师资力量是高校俄语教学的根本保证,强化师资力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自身建设的一项长期重要工作。强化师资力量,既有对教师数量的要求,也有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强化师资力量归根结底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高校可通过“内修”、“外培”、访问学者、学术交流、名师工程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在学科建设方面,高校应把学科建设纳入教学重要日程,通过实施“名师名课”“精品课”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4.精选优质教材,活化学习策略

精选优质教材。一要选择名校、名师、权威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做到以精选优质教材,培养出优秀俄语人才;二要有所侧重,分不同阶段编写教材,对于基础阶段应编写以功能意念为纲的教材,对于提高阶段应增大信息量,增加内容的深度。教材编写应体现时代性,社会信息性,语言应当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活化学习策略。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因而“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策略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在俄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策略的建议。特别是在听、说、读、写、译的教学中,更应注重通过学习策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5.搭建测试平台,构建考评体系

搭建测试平台,构建考评体系是保证俄语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果的重要举措之一。它能对外语教学效果、学生语言能力等进行直观的量化评价,能刺激和反作用于教与学的活动。测试方式应力求克服笔试多,口试少,随机测试少的问题。命题建好题库,做到“教考”分离,“考评”分离。

6.辟建实训基地,加强俄语教学实践环节

语言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环节是不够的,毕竟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是有限的。传统意义上高校俄语教学往往注重课堂教学环节,而常常忽视课堂之外的实践和实训环节,这样做对俄语教学和俄语学习是不利的。在外语界有“哑巴”语言的说法,说的是外语学习只重视笔语而不重视口语交际的现象。语言是用来交际使用的,只有在交际中才能把语言学习好。高校俄语教学亦是如此,教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把课堂之外的实践和实训做好。首先,高校应当辟建校外俄语实训基地,可通过校企合作、校商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辟建。其次,制定俄语教学实训计划,在师资力量配备上、实训资金投入上、日常管理上加大力度,把俄语教学实训纳入俄语教学重要内容,做到俄语实训教学常态化。最后,高校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校外实训实践交际机会,让学生多与外教、俄罗斯人接触交流,在实训实践中学以致用,提高俄语学习效果。

7.引入情景教学,寓教于俄罗斯文化

正确对待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高校在俄语教学中应充分引入俄罗斯的文化因素,让学生在俄罗斯文化背景下来学习俄语,使俄语教与学始终置于俄罗斯文化之中,这样俄语教学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其主要做法是引入情景教学模式,寓教于俄罗斯文化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组织开展一些灵活多样的俄罗斯文化活动,比如播放俄罗斯电影原版片断、听俄文故事、饰演俄罗斯文化节目、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原汁原味俄罗斯文化背景和氛围中感受、理解、学习俄语,包括学习俄语词汇、语句、语法、文章,体会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用法等。

引入情景教学模式,寓教于俄罗斯文化,它的好处在于能够营造俄语学习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体现俄语教学中对中俄两国文化差异因素的尊重和把握,它有助于提升俄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五、结语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文化差异与俄语教学,涉及中俄文化差异、俄语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改革、教材精选、师资力量强化、教学手段丰富、学习策略活化等诸多方面。“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作为高素质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与输出的重要基地,应全面把握中俄文化差异,在办学理念和措施上主动与“一带一路”建设接轨,加快俄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步伐,方能更好地完成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满足时代之需和社会发展之需。

猜你喜欢
俄语高素质中俄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陕西2021年将培育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穿越新丝路——渝新欧暨中俄两河流域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