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0-12-19 19:11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乡土农村建设

何 斌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之后,又一个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基于当前中国农村发展实际,在深刻认识新时期城市农村关系、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意义重大。而地方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基础支撑。

一、乡村振兴和乡土文化建设

(一)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最终诉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方针和原则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体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6 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科学、全面、准确的表述。客观地说,乡村振兴涉及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我国的发展史和发展经验来看,乡村得不到发展,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发展;乡村社会不实现小康,中国社会就不可能达成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不能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被延缓、被耽误。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迫切的时代意义;既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又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二)乡土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相对的、复杂的系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类所创造出的精神文化。乡土文化,从狭义来说,一般指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产品。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梁漱溟曾说过“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2]。

(三)乡村振兴和乡土文化建设

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乡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力、影响力是持续的、深远的、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实施,在完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必将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弘扬、重构和发展,进而为新时代乡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乡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在满足农民精神生活需要、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村文化程度的同时,也必将激励更多有志者投身“三农”建设,以更加昂扬的斗争、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饱满的精神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者是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

二、当前地方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一)对乡土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造成城市发展远远快于农村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明显发展滞后,特别是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拉大,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建设、发展和文化休闲、享受能力的差距。“乡村社会逐渐丧失了自己的话语表达和文化自信,丧失了文化培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而失去了文化认同的基础”[3]。

(二)对乡土文化建设管理的水平较低,文化建设呈“无序化”

除了党建文化以外,其他乡土文化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有关部门间的协同性不高,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机制不完善,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低俗的乡村文化。由于党建文化的示范性,各乡村党建文化能够保持一种高规格、高水平建设,但是乡土文化的“乡土性”[4],决定了它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水平的高低,已然成为制约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乡土文化建设人才凋零,呈现后继无人的现象

由于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差异,很多青壮年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或者在外求学后留在城市,导致乡土文化建设人才严重缺失。很多文化遗产传承人年老体弱,文化传承面临“断代”危险;现有不少文化工作者也不是“科班出身”,缺少专业理论的指导,无法满足文化高质量发展诉求。根据多地区的调研走访情况,现在很多乡村文化活动的实际参与者,大多是55-70 岁之间的人群,青年群体的参与度较低。

(四)大部分乡土文化项目缺乏新意,难以持续性开展

由于各方面的关注度和投入度较低,很多基层文化活动都是“老一套”,内容相对单一,形成相对固定,有的甚至刻板、陈旧。比如镇江某乡村的山歌、狮舞表演,传承于河南,多年始终保持一种曲调,坚持用方言表演,往往让不明方言的人听不懂,听懂了的听多了会觉得没意思。乡土文化的现代化气息不浓、生活化味道不够、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少村民宁可坐上麻将桌,也不愿去参与。

(五)市场经济的冲击也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新的考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5G 时代的来临,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新文化、新业态、新经济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种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文化冲击,对很多文化程度有限的村民而言,可能适得其反。特别是网络上有很多具有诱惑的文化信息和资源,容易让人迷失。在有些低俗、不良的文化资讯的冲击下,一些村民的个人价值观、社会观会受到影响,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乡土文化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高度重视,科学谋划发展思路

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大力推动乡土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强化地方政府领导干部责任制分工,在市、区、乡镇(街道)等各级政府序列中,明确文化工作的责任领导,健全工作架构,协调部门间的合作沟通,坚决落实责任到人;另一方面,主动聘请农业农村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工作顾问,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遵循乡土文化发展规律,做好文化建设的布局、规划和实施等工作,避免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通过各部门协调共进,实现在党委坚强领导下,政府部门牵头抓总,文化部门科学管理,各专业团体和社会群体参与配合,全社会上下共同关注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持续加大乡土文化建设的投入

当前,乡土文化建设的经费主要还是源自政府财政资金拨付。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各地农村发展现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尤其是乡土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市级财政应平衡城乡两块的文化资金投入,不能一味向城市倾斜。应将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要求每年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各区、县、乡镇,也要提高年人均文化惠农活动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依需要列支专项乡土文化建设经费。此外,应进一步提高发展站位,鼓励企业资本、民间资本乃至外资进入乡土文化建设领域,构建多元投入的混合资金模式。

(三)积极完善乡土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要着力健全、完善乡土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制定标准,规范操作,有序推动;另一方面鼓励创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以完善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体制为基础,合理平衡政府、农民和市场管理之间的关系。政府要积极履职,依权限统一向村民提供各类乡土文化公共产品,比如文化站、广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这些物品可制定相应规格,按标准统一定制,以保障每个村组的有效添置和使用。同时,要鼓励各村组结合各自村庄类型和发展实际,围绕各自文化特色打造不同品牌。比如拆迁安置的村庄,可能未必原址安置,那么在新的安置点是否参照原先村容村貌打造文化设施,还是另辟路径重新打造,应结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当交由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商议后确定;又如居住相对离散的村庄,由于各村组距离不一,如何定点设置文化设施,也需要科学考量、精准设计;再如原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文化传承的村庄,应该思考如何“老酒装新瓶”“越发飘香”,要在完整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推陈创新,做好继承创新与发扬。

(四)尊重提升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

哲学规律和历史经验告诉人们,要高度重视并大力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形成和演变,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和创造。农村的创造者是广大农民,乡土文化的内生机制、发展动力和外延形式,都是农民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其实质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与重构。我们要积极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创造乡土文化生活,进而维系或重构中国乡村的文化秩序与价值体系。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积极发挥正面宣传报道的引导作用,积极面向农村和农民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真实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正能量事件为素材,通过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各种信息化手段,传递给每一位农民,进一步提升广大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整体素质。

(五)培育并激发乡土文化社团的活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存在着大量的、正式的、非正式的民间文化社团,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深谙当地的文化底蕴,很多演出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有趣,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针对这种客观实际,要加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配合的有效供给体系,培育并激发农村民间社团的文化活力。首先,要加大经费投入,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相关社团、团体的演出道具、灯光等基本需求,并以乡镇(街道)的文化部门去监控、评估、促进民间社团的有序生长。其次,应该通过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特别是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定期对乡村文化爱好者、传承者进行集中培训,大力扶持和培养一批民间文艺骨干,培育壮大农民演出团体。第三,有关部门要探索建立综合协调机制,拓展民间文化社团多元化生存发展路径,采取专兼职共存、政企共建等方式,促成民间文化社团与企业等组织的合作共赢。

(六)传承创新乡土文化的资源禀赋

乡村振兴,实际上也是一种乡土文化资源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过程,应当从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开始。政府部门、有关文化团体要牵头,系统发掘、整理乡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发展状况,明确下一步传承、发展的举措,积极通过培养文化传承人、打造传统文化品牌等方式,激发乡土文化的内生机制。要积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一方面积极培育文化人才;另一方面善于用好文化人才,支持并鼓励大学生、文化企事业单位人员、乡镇离退休老同志和其他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乡土文化建设活动。

(七)扎实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一个乡村或相邻村落的组合,就是一个文化资源宝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无限的发展潜能。新时代背景下,人们要合理规划这些资源,以文化产业的建设发展,打造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促进文化与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创造力和生产力,推动文化富民、强村,塑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态势。有关部门要在广泛调研、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抓准本地本村的文化特色和亮点,完善有关配套设施建设,优化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同时,通过教育、培养等方式,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和文化消费能力,重塑乡村文化消费市场和农民消费习惯,引领广大农民推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全面振兴。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为乡土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发展平台。各地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调动本地村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团结一切有利于“三农”建设的资源和力量,在全面推动乡村建设发展的新实践中,探寻出一条适合的乡土文化发展道路,切实以文化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富裕、人民安定、国家昌盛。

猜你喜欢
乡土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