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现代性问题

2020-12-19 15:32董星辰
关键词:中国化现代性理想

董星辰

(运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 山西 运城 04400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影响之前, 作为一种“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流派” 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性启蒙”[1](P10), 当作为“中国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 经由先进知识分子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 实现了中国的 “现代性觉醒”[1](P10)。 可见, “现代性”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认识和接受, 这也势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性的交织离不开传统与现代、 个体与群体、理想与现实等三重关系, 处理该三重关系所引发的现代性问题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内容。

一、 传统与现代关系中的现代转型问题

中华民族在西方坚船利炮中“被迫” 打开国门, “被动” 跻身近现代化进程。 可见, 中国“现代性” 从一开始并非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产物, 需求外摄和被迫植入使得中国现代性出现“接受” 和“抵制” 西方现代性观念的两难困境。 中国“遇到” 的现代性问题不是在探索自身现代化过程中发现并生发的, 而是在“追随”西方现代化模式中受其现代性问题影响下产生的, “在这一百年中, 中国几乎对西方出现过的各种现代化模式都进行过快速的试选择, 这是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罕见的记录”[2](P360)。 现代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由“他者” 向“自我”角色的转变, 这也就是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所在。

“现代性” 之“现代” 意涵, 使得“现代性” 除了具有“新的时代” 这一哲学表征以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还有着“传统” 到“现代”的“现代转型问题”。 “现代转型” 是以“正确对待传统” 为基础, 进而对“如何面对现代”这一问题的重点解决, 要实现现代转型, 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 因此, 现代性也并未只关涉“对传统的批判” “与传统的告别”“与传统的决裂” 等“时代断裂” 的意蕴, 而是在批判传统的过程中对传统进一步的继承、 创新和发展, 是正确处理时代发展中“新与旧” 的关系, 是对旧(传统) 世界秩序与生活图景的改观和重建, 而不是将现代与传统的彻底割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发展的当下相对于之前来说无疑都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但人们的时代意识依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 这与我国当下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文化的外来冲击使得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也有了新的发展。 正如陈独秀所言: “欧洲输入之文化, 与吾华固有之文化, 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3](P201)中国现代性也在建构新秩序和图景中既呈现出对旧秩序的继承和创新, 又实现了建构中的扬弃, 可见, 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中, 现代性既反叛又植根于传统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必然面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从文化传统视角来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这一过程中,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批判继承还是彻底决裂” 就成为关键问题。 传统文化的主干无疑是传统儒学, 这是一种强调完善个体德性的“德性至上”、 注重关切人们精神内在的“心性修养”, 这种从“内心” 出发的观念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们外在的社会发展和改造。 这一文化传统在中国人民的内心和外行中根深蒂固, 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行为。 因此, 现代转型问题的实质是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归根结底就是现代性问题。

认识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现代转型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自中国被动遭遇西方现代性后, 对现代性的认识和运用以及中国现代性的发展过程都具有曲折性, 这与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和特殊历史境遇有很大关系。 首先,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对实现现代转型具有一定的阻碍, “破旧立新” 在当下是很难迈出的一步; 其次, 中国社会历史转型并未按照自身生产生活发展秩序的逻辑展开, 而是在被动打开国门后西方现代性将其率先启动的工业化、商品化、 殖民化等现代化进程强加给我们, 从而打破了传统原有的生产、 生活方式, 改变了中国世代遵循的规则, 打乱了中国发展转型的逻辑。在其之后的发展中, 中国现代性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最大区别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构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也成为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现代性鲜明地在革命道路中表现为“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帝国主义的反抗”, 即一面突出与传统的政治化、 革命化道路的差异, 一面又宣告着对封建传统和封建权威的决裂, 同时抵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 不管是从横向还是纵向而言, 传统到现代的现代转型在中国具体时代条件下的历史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时代性, 并且还会衍生与时代境遇相关的具体问题, 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宏观问题, 更是一个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二、 个体与群体关系中的主体失衡问题

从主体层面来看, 塑造“现代人” 是现代性的又一主要内容, 主体精神是现代性精神的主体表现, 主体性原则也在“凸显主体地位” “强调主观能动性” “建立属人的世界系统” 等特点中充实现代性的主体内涵。 现代性的西方原发性, 使得该主体精神无疑具有资本主义的利益关切和影响,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也在过分强调主体利益中发生“断裂”, 导致主客“失衡”,进而在断裂和失衡下销蚀了人本身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有关这一点, 马尔库塞的 “单向度的人”、 弗洛姆的 “逃避自由的人”、 哈贝马斯“工具行为的人” 等, 不仅是对人异化的反思,还是对人生存忧患品质的一种思考。

主体失衡下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重要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人民的现代启蒙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 将社会出路探索的途径发生了由“器物” 到“制度” 再到“思想” 的转变, 全体国民的思想解放成为当下解决现代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 与此同时, 中国现代性的发展和建构也将其研究视角由技术制度层面转向内在心灵秩序层面。 现代性探讨主题的变化以及随之带来的发展进程, 使得主体性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分别呈现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与社会的“人对物的依赖和异化问题”、 人与自我的“虚无问题” 等。

首先, 个体主体性与人类主体性的发展不协调。 个体主体性和人类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方面, 人类社会只有在二者协调作用中获得充分发展。 从主体视角来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也是人的尊严遭到践踏、 人的生存权利遭到凌辱的历史。 处理民族与民族、 民族与人民、 阶级与阶级、 人与人、 人的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都涉及个体与群体(人类) 的关系问题。 革命历史时期的时代条件局限, 主体层面的关切大多集中在“人民” “民族” “国家” 等这一“群体” (人类) 主体地位上, 相对限制了“个人”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忽略了“个人” 的自主意识, 侵害了“个人” 的权利和利益, “服从” 和“依附” 成为“个体” 对“群体” 的表现特征。 对此现象, 梁漱溟指出: “在以个人为本位之西洋社会, 到处活跃着权利观念。 反之,到处活跃着义务观念之中国, 其个人几乎没有地位。 此时个人失没于伦理之中, 殆将永不被发现。 自由之主体且不立, 自由其如何得立?”[4](P259)毛泽东期待人人“做螺丝钉” 也有此意向, “缺失个体” 一度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个阶段性特征。

其次, 主体现代转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不明确。 主体观念的现代转型就是要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最终实现人的主体性解放, 在个人观念上, 也要达到由传统个人观到现代个人观的现代转型再到人类主体观念的塑造。 对于主体现代转型的特殊性与普遍性, 一方面要关切特定历史时期主体现代转型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更是现实而非抽象的,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实践基础上, 人的发展状况也有所不同。 主体所代表阶级的利益、 所表征的社会力量、 所置身时代的特征、 所献身革命的实践、 所遭遇的困境等问题的不同, 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主体地位的彰显、 主体利益的获取和主体价值的实现, 从而影响着主体现代转型的方向和结果。 另一方面, 还要结合人类现代转型的普遍性来理解现代转型的特殊性。 “个体” 与“群体” 之间的关系是“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联系” 的。 个体相对于群体的独立性也必须在普遍性关注中, 才可能被凸显和冠之以存在的意义。 简言之, 个体的现代转型归根结底需要在人类的现代转型中实现,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5](P84)关注现代性问题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方可明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人民, 其所面临的特殊历史时代背景, 不管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都共同面临“三座大山” 的压迫,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官僚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寻求个人解放和全民族的解放是主体现代转型的共同诉求, 其中, 唤醒中国人民的救亡意识和解放意识也是主体意识的时代表现, 人们在封建专制统治中早已为“王朝更替” 所麻木, “现代转型” 似乎成为空中楼阁, 人们大多深受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接受” 和“服从” 已成为特征, 解放思想和进行革命根本不在人们的意识头脑中。

最后, 人的心灵秩序和心性结构的建立不理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同时, 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意义也面临人文层面的现代性问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和发展, 理性化、 程序化也成为人们生活规范的发展特征, 追求现代性对人生产生活的影响是双面的: 既极大提高和丰富了生产力和物质资料, 又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贫乏。 这种贫乏一方面表现为人的心灵秩序的“感觉化” 趋势, 人们沉溺于感官世界, “从感觉走向肉体, 从肉体走向色情, 是现代人心灵秩序感觉化的明显趋势”[6](P207)。 这种趋势扰乱了人的心灵秩序。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们也同样面临该问题, 人们的精神世界在革命战争的纷扰下、 在身体遭受摧残的生理折磨中同样出现了道德理想的虚无和人生无意义的感觉化趋势, 消解了社会生产生活规范以及价值理性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 这种贫乏还表现为应然和实然的混淆和分裂。 人的心灵秩序和心性结构不是预设的一种“应然”, 而是在自身实践过程中将外在的道德约束和社会规范等内化, 是内化与外化的相互作用下的结果, 是结合了当下历史情境、 时代特征以及实践过程的一种“实然”。 重建人的心灵秩序和心性结构,不可忽视外在环境、 规范和实践, 应从“外在”出发落脚到“内在”。 心灵秩序和心性结构也需要在“普遍要求” 到“个别期待” 再到“崇高境界” 的层层递进中建立, 逐渐地排解有关人生存意义的精神困境。

三、 理想与现实关系中的发展困境问题

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不可回避的问题, 不管是从进化论的视野还是历史前进的角度来看, 二者都离不开发展。 “发展” 的结果是进步还是落后, 取决于发展的理想预期和发展的现实之间是“顺应” 关系还是“背离” 关系? 若现实顺应理想, 则呈现出对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进步, 反之亦然。 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目标决定着发展的出路, 即“向何处去” 这一问题; 同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困境的发生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 有着紧密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有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 早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中就有所体现和讨论, 李大钊认为: “我们的社会运动, 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 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这是交相为用的, 这是并行不悖的。”[7](P2)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中国的现实社会关系。 20 世纪之初的中国就针对“现代性应否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目标” 这一问题出现了三种不同趋向: 一是全盘否定现代性; 二是依循西方模式走向现代性; 三是通过社会主义道路, 既走向现代性, 又避免资本主义道路的弊端。[8](P25)这三种不同趋向是参考西方现代性的“现实问题” 以及出现多元社会思潮的基础上而做出的。 而后在十月革命胜利的炮火中,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人民探索社会出路的指导思想和武器, 同时也科学指导着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这不仅对现代性在中国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还对指导中国自身发展出路有了全新的选择。 自此, 社会主义则是走向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另一条道路。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在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地走进现代性和超越现代性。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依然具有“现代性” 这一理想性和“马克思主义” 这一现实性的双重维度,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问题” 也成为探索社会发展出路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从现实和理想的角度出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从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重维度出发, 将现实性结构问题和理想性价值诉求共同作为重点, 这就要求我们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现实实践与理想目标之间保持某种适当的张力关系。 这种张力关系一方面要求我们在指导现实实践时, 普遍性意义的社会理想目标或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就十分重要, 起到规范和引导实践的作用; 另一方面, 理想目标需要在现实实践中得以实现, 这就要求理想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毕竟导致乌托邦社会的重要根源则是理想目标的不切实际或是将这种高远的理想目标形式化、 程序化等。

现代性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现实关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若结合现代性及其现代性问题, 则可避免走向脱离现实的“形而上学” 或完全考据式的“文本研究” 这两个极端。 现代性问题的发掘、 思考和解决, 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现代性问题, 相对于西方现代性问题而言具有其特殊性, 是中国现代性问题的一个方面, 是具有一定政治期待和价值期待的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问题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动力, 现代性问题也毫无疑问地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时代背景, 在“问题” 的发掘和解决中, 加强了现代性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问题域” 中所蕴含的现代性问题, 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共同作用并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互交织仅仅是一个研究思考的起点, 学术追问和探讨这一研究的多重切入视角, 期冀从多重角度绘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图景。

猜你喜欢
中国化现代性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