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与接受的全景观照
——论《黑土地上的金蔷薇: 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

2020-12-19 15:32
关键词:著者东北作家

丁 媛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作为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强调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那些被广泛接受的“异域” 文学的影响, 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 模仿, 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上, 其研究视点主要集中在具体的作品文本上。 而纵向梳理文学研究的历史, 这一研究方法自法国学派倡导以来, 虽因其自身的理论悖论在20 世纪遭到克罗齐、 韦勒克等众多学者的激烈批评, 并在之后也被不断诟病, 但却从未丧失掉自身的理论个性; 相反, 学界对这一文学研究方法不仅始终保持着持续的关注和愈发深入的探讨, 还在具体的文学研究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应用, 这足以证明影响研究在文学研究领域内的不可或缺, 以及其作为方法论在具体研究实践上的切实可行。

学者金钢的著作《黑土地上的金蔷薇——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 (以下简称“著作”) 就是采用影响研究的学术视角, 在对大量的文学材料、 历史事实进行去伪存真的基础上, 从语言、 文学、 音乐、 建筑、 饮食、 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概括了俄罗斯文化对晚清至21世纪东北文化的影响状况, 细致梳理了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东北文学萌生、 发展的影响脉络, 尤其是将近现代东北文学对俄罗斯文化的接受与涵容置于一个长期的、 持续的动态过程中, 并在此语境下分析了近现代东北文学从思想倾向至审美风格所呈现出的独特个性, 以及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文学领域有一席之地的东北作家之创作层面上潜移默化的影响。

该著作这一基于一时一地的文学影响研究,没有流于仅仅表面化的横向比较, 而是择取了宽阔的研究视角, 逐步深入、 由点及面, 即从俄罗斯文化对东北文化影响之概况的介绍深入及对近现代东北文学之异质特性的显现, 从近现代东北文学的整体特征的阐释自然呈现出百余年东北文学史的面貌。

总体而言, “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研究” 没有将复杂的文学现象狭隘化、简单化、 表面化, 而是在充分考证出“影响”的外来性之余, 亦在具体的个案分析中阐释出它的隐秘性。 在于细致体会以及提炼、 精确描摹具体文本中所包含的“影响” 的基础上, 将通过具体艺术作品、 艺术行为再现出的“影响” 分析阐释出来。 该著作整体风格大气严正、 缜密细致, 而著者金钢在结语中对俄罗斯文化影响下的近现代东北文学之独立性与民族性的分析里所流露出的对东北文学未来发展的寄望, 更体现出其身为文学研究者的一种自勉、 一份情怀!

一、 基于细密翔实的史料分析基础上的影响研究

梵·第根说: “真正的‘比较文学’ 的特质, 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 是把尽可能多的、 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 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 是扩大认识的基础, 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1](P17)探讨某一国家或民族的文学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 首先要做的就是坐实这种影响的发生, 也就是将作为接受者的文学一方置于文学史、 文化史的范畴之内, 对其与影响的发端者之间存在的事实联系进行考察与辨析, 这是立题旨之基础, 而也唯有置于“事实联系” 基础上的影响才是最毋庸置疑、 最具有说服力的。 这也是影响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科学所在。 因此, 文学的影响研究实践者应具备深厚的历史修养, 这样方可有能力将具有紧密联系的事实重置于历史的境遇之下。

著作所探讨的影响研究即是基于对丰富的历史资料的占有基础上, 研究者在其中潜心梳理、仔细择别, 在历史事实的彼此间探寻俄罗斯文化与近现代东北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于幽微处见真章。 如从所引用史料之学科类别而言, 著作中涉及历史学、 人口学、 文学、 宗教学、 语言学、 社会学、 统计学、 政治学等诸多文化维度,堪称广泛。 而这种“广泛性” 对本著作中文化的影响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毕竟文化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与包容性使得其内涵丰富、 外延无界, 因此, 著者多维度、 多层面占有资料本身方可使本著作得以立稳根基; 而在众多的旁征博引里, 著者除了引用学术专著、 报纸、 学刊、 论文、 历史文件等规范文献以外, 还不乏对民间传说、 历史故事、 文人诗文的采用, 种类堪称驳杂, 这使得本著作论证严谨之余又保持了可阅读的趣味性;另外, 著者对论证材料的使用上没有局限在机械化呈现与表面化分析, 而是以此为依据, 以具体作家代表作品为个案, 进一步分析了近现代东北文学作家们在审美取向、 个人气质、 艺术思维、创作主题、 人物塑造、 风格情调等方面所受到的俄罗斯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见, 著作中的影响研究是建立在学者金钢对所涉论题的材料相当熟悉的基础上的, 其所采用的史料文献数量之充足、 学科类别之丰富、 索引论述之深刻, 不仅成为该著作立题的稳健根基, 而且从反向而言更是对历史文化研究的丰富, 即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影响的历史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和线索。 从这一角度而言, 金钢的“俄罗斯文化对东北近现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亦可作为文化交流史的一部分而呈现出相当的史学意义。

二、 与接受研究相结合的影响研究

著者金钢于史料的旁征博引、 紧密扎实的论证中坐实了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的发生之可能性, 这是著作得以立题的基石, 但如果止步于此, 则仅仅完成了这一研究的初级阶段。 真正意义上的影响研究, 绝不仅仅以坐实影响为目的, 否则将诚如韦勒克对法国学派所批判的一般 “陷入研究国外渊源与作家声誉的附属”, “因为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完全归功于外国的影响, 或者只被视为一个仅仅对外国产生影响的辐射中心”[2](P124), 从而失去“影响” 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影响” 的概念里既包含“如影随形, 如响应声” 这一影响接受者与发端者之间的机械模仿关系的描述, 又包括接受一端如何融化这些影响, 并将其消解在自身的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里的隐秘性的体现。 后者意义上的影响研究并不是对外来文化痕迹的掩饰; 相反, 更是对异域文化所形成的“影响” 之真正价值的肯定, 即“影响” 从来就不仅是单纯的被动接受, 更是接受者的主动选择和内在需求。 这种影响研究要求研究者从“影响” 的接收端入手,采用接受研究的研究模式, 探寻“影响” 何以发生、 受影响者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影响, 以及如何将这些影响转化为自身的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金钢的著述无疑采用了接受研究与影响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即在考察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中, 从影响接收端的角度对影响的发生、 影响接收端自身的原因、 接收影响的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充分的考察和扎实的论证。 这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第三章“俄罗斯文化影响下近现代东北文学的主要特征” 里, 著者于开篇即梳理了近现代东北文学发生的历史源流, 指出: “东北地域文学本身的多民族性、 兼容性和开放性是其广泛接受俄罗斯文化影响的内因……为近现代东北文学的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方从俄罗斯文化影响的角度对近现代东北文学之主要特征进行了解说,强调: “近现代东北文学表现出来的悲凉气质、极端倾向、 革命性与功利性、 反叛性与战斗性、人文思想、 殖民特征、 政治倾向等方面, 都能从俄苏文化影响的角度做出一些解说。” 无疑这是从“近现代东北文学” 这一影响的接收端的视角对影响产生原因的说明。 而在第四章“俄罗斯文化与东北作家” 里, 著者金钢在详细分析和阐释俄罗斯文化对现当代东北作家的个体影响之余, 更是从影响接收的一方——东北现当代作家的视角论述了他们在接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之后如何在创作上将其进行转化与创新的。 在对萧红、 萧军、 端木蕻良、 迟子建、 阿成这些作家对俄罗斯文化所进行的文化选择的研究中, 著者充分考虑到这些作家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俄罗斯文化、 创作个体本身、 中国传统等三方在他们各自创作的文学作品里所同时发挥的作用, 尤其是后两者在其中所起到的独立作用。 如在对萧红创作审美取向的阐释里, 金钢指出, 萧红创作中对故土的回忆和对乡民灵魂的省察, 与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不谋而合。 这无疑来自俄罗斯文化在作家身上所产生的影响。 而萧红创作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冷酷风格的摒弃, 她在创作视角的选择上对契诃夫冷静客观风格的接受, 以及在叙述中所流露出的与屠格涅夫式的温和相接近的浓厚的主观情感, 则是作家对俄罗斯文化施于自身影响的主动选择。 而最终萧红创作中呈现出的温婉凄清的写实风格, 更是她自身所拥有的民族文化、 所接受的俄罗斯文化、 自身个性等三者相融合的综合效果。 很明显, 以上在对萧红的细致的分析里, 金钢关注到俄罗斯文学对萧红创作产生的影响不是创作者被动、 机械的模仿行为的结果, 而是经过自身对异域文化的解读和吸收后主动选择下的创造性改变。 再比如, 对作家萧军的“粗犷雄强、 自由放任” 性格和充溢着“强悍、 雄阔” 气息作品的风格的论断里,金钢指出, 是深受俄苏文化和作品的影响的, 尤其指出“萧军所留下的人格遗产比他的文学遗产更为重要”。 这一论断不仅是对于作家本身独异且丰满个性的描述和肯定, 还是对苏俄文化对于萧军的性格影响之潜移默化、 不着痕迹的发现。 这体现出研究者金钢对东北作家所受到的俄苏文化影响的独特性的关注, 体现出著者影响研究的深度。

“任何影响和借用必然伴随着被借用模式的创造性改变, 以适应所借用文学的传统, 适应他的民族的和社会历史的特点, 也同样要适应借鉴者个人的创作特点”[3](P33-49)。 金钢的影响研究结合了接受学的研究视角, 将俄罗斯文化对东北近现代文学的影响看作一个双向的流动选择的漫长过程, 对影响的接受者——东北近现代文学将俄罗斯文化对自身的影响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做出了充分的研究, 可以看出, 金钢的影响研究在明晰了“影响” 概念之“外来性” 特点的同时,亦对其所包含的“隐含性”, 即融入作品中的、消融于作家创作中的精神渗透做出了充分的诠释, 这是比较深入的影响研究。

三、 全面而具体化的影响研究

纵观整个著作, 研究者对“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东北文学的影响研究” 的呈现是全面而具体的。 研究的全面性体现在对影响的描述和阐释上既包括对影响的发端的分析(第一章), 也包括对影响之过程的展现(第二章), 还涵盖了对影响之接受的阐释(第三章、 第四章), 从而将“影响” 的总体性展现出来。 尤其是第七章“东北学人对俄罗斯文学的译介” 更是对影响得以产生的重要媒介—— “俄罗斯文学翻译” 进行了描述。 在第七章中, 金钢以时间为轴, 以1945 年为分界点, 系统梳理了东北地域的俄罗斯文学翻译自发端以来至20 世纪80 年代之前这一阶段的发展状况, 并把这一译介现象置于民族、 社会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从而更为有效地展现了这一影响的整体性。 与此同时, 在第七章中, 著者还提出了“在中国文学越来越具有现代性、 世界性和全球性的今天, 东北区域较为单调的翻译文学究竟该如何前行?”的问题, 并随之期待“东北区域的翻译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把本土区域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精华译介到俄罗斯, 让俄罗斯的文化人和文学爱好者共同分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一问题的提出和期待的表达, 是著者在全球化语境下对俄苏与东北间文学往来、 文化互通的关注,而这种关注眼光所投注的“全球化语境” 方向也是著者影响研究之全面性、 整体性的一种体现。 另外, 研究对影响之全面性的体现还包括对影响效果的分析上。 著作的结语部分, 作者在关于“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与近现代东北文学的民族性和独立性” 的思考中指出: “俄罗斯文化作为一种外来影响, 给近现代东北文学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增添了异族文化的新鲜血液, 在近现代东北文学萌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北作家们吸收了俄罗斯文化中有益于自身文学发展的因素, 创作出具有民族性和独立性的新文学。” 这一结论既包括俄罗斯文化对近现代东北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充分肯定, 也明确认可了东北作家在对异域文化的吸收、 变革和创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的民族性和独立性。 对这一影响效果的总结既是辩证的, 也是科学的。

金钢这一影响研究的具体性体现在他对形象影响研究的关注上。 在著作里的第五章“近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 与第六章“东北区域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概论” 中, 金钢将研究目光投注在影响研究中“形象学” 的分支上,即透过文学作品探讨文学形象体现出的中俄文化冲突与文化对话。 研究者分析了近现代东北文学中俄罗斯人形象里比较突出的三类——乞丐、 妇女、 混血儿的性格特征, 以及这些形象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这一对东北文学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俄罗斯人形象最多、 描绘最普遍” 的攫取本身,即是研究者独到的学术眼力的显示。 而在“哈尔滨俄侨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一节中, 著者着重阐释了哈尔滨俄侨文学的独特魅力, 即生活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人于作品中通过对中国的人、景、 物、 中国意境、 氛围、 文化的描绘对“中国情结” 的呈现。 可以说, 这一部分与第五章的研究相互辉映, 共同构成了中俄民族间的互相观察和互相表述, 颇有些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意味。

俄罗斯的黑土地滋养了帕乌斯托夫斯基的真诚与热情, 但也赋予他沉稳而理性的个性特征,也正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类型的天然赋予使得他的金蔷薇破土而出, 娇艳却也铿锵! 这朵璀璨的金蔷薇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文学事业、对祖国、 对人民、 对大自然、 对生活的爱和对美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是真正文学作品的出发点。同样, 著作也是生养于黑土地上的学者金钢在文学的虚构与想象里的诗意栖居, 在经过理论的逻辑和艰涩中的求索后, 潜心思考, 最终运笔, 精心培育出的一朵华丽明媚、 凝聚心血的金蔷薇!

猜你喜欢
著者东北作家
作家的画
东北铁锅炖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通用汉语著者号码表》增字配号规则的探讨
大东北的春节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我国阅读疗法领域著者队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