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钺涵,张 宁
(大连工业大学 服装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文化疯狂涌入,对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其中服饰文化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蒙古族部落性特征逐渐模糊,多样性逐渐消失,民族服饰也在社会背景下不断被汉化。所以,通过类型学摄影的影像拍摄,将处在消失边缘的部落性特征定格下来,并进行分析、重组,留下民族文化的永恒档案。
人类一直没有中断过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探索,为提前知晓事物运行的轨迹和趋向,中国先祖发明的阴阳五行让事物的运行有迹可循。古希腊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试图用规律与逻辑去掌握世界。逻辑学中重要的方法就是类型学,它是将已知的内容分析、重组、归纳[1]。人们也在无形中运用着类型学。它源自于考古学,分组归类是类型学的一大体系。19世纪,德·昆西于他的著作《建筑百科辞典》中提出了目前为止接受度最广、最具权威性的类型学概念。
类型学涉及的门类广泛,其中,类型学摄影是指将事物通过分类重组的方式进行摄影。自奥古斯特·桑德到贝歇尔夫妇,自杜尔塞多夫学派到当代艺术,类型学摄影经历了从单一的外在记录到复杂繁琐的多维度题材的讨论。类型学摄影一直处于争议中,但它并非是单纯对某一事物的简单模仿与抄袭,而是旨在探索与利用已存在的某些事物。它需要追溯对历史的剖析与提取,是对人类“集体无意识”的记忆,其中记载了数千年来人们的文化积淀、生活方式等一点一滴的更迭与变化,运用摄影的手段、更加简化与抽象的构图与拍摄手法,承载厚重的历史意义。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类型学并非无人问津的冷门艺术[2]。
中国是多民族百花齐放的国家,蒙古族以其较为悠久的历史积淀以及独特的草原文化在当今依旧蓬勃发展。蒙古族服饰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艺术结晶。它以蒙古族的传统精神为内涵,以传统审美思想为支撑,是蒙古族文化的外在表现。但在发展迅速的今天,蒙古族服饰最终也将从某种意义上消失,成为标本。选择中国特定地区蒙古族服饰为类型学的研究对象,捕捉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外在特征,形成一系列蒙古族服饰区域性的类型摄影作品,并进行创作及思考。蒙古族服饰作为传统文化,在更新速度极快的现代社会要如何以全新的视觉形式、独特的影像风格存在于世人的面前,以平静的二维影像传递信息,来感受活体的内心变化。从蒙古族服饰本身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到影像输出后的文献价值,蕴藏着诸多可能性[3]。
选题形式以1959年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伯恩·贝歇和希拉·贝歇开始合作拍摄并记录德国日渐消失的工业建筑为基础。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类型学摄影理论化、体系化,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厚重,他们的类型学摄影理论也融入了更多哲学与文化的思考。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人和人的意识天然优越于其他事物,但他们超前意识到了德国和欧洲重工业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所带来的后果。
类型学影像研究是建立在贝歇尔夫妇的意识之上的。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角度着手,全面地记录二连浩特地区即将消失的蒙古族服饰,将他们以照片的形式保存,从而留下服饰文化的影像,让时间与时代的变迁给影像赋予全新的定义,让这些影像弥补人类记忆中缺失的部分。
拍摄时,尽量不注入个人情感和客观想法,现象学告诉人们要追求事物的本质,存在主义让人们去追寻存在者存在的本质与样式,从中引出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把被拍摄对象,哪怕是物体放在对等的位置。故而,将服饰放在对等的位置上,充分体现出其自身的结构与存在方式。人与世界的关系便是交织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经过类型化后拍摄的图片,让图片与人之间有了情感的交流,用情感将客观化作自身主观的部分,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蒙古族服饰的印象,加大保护力度,提高保护服饰文化的可操作性,有利于在传承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类型学记录下来的蒙古族服饰,正如杉本博司的永恒之美《海景》系列作品,“相机虽会记录,但却不会记忆。留下记忆的,终究是相机背后的人”[4]。事物本身的衰落直至消亡,都是它生命本体的一部分,是庞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时间赋予它厚度,历史赋予它意义[5]。蒙古族服饰文化的消逝与变化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类型犹如语言,语句的变化不会改变整个语意。剥开事物的表层形态,研究事物的纯粹本质,形态表现了本质,本质支撑了事物本身的存在。用类型学理性的思考过程将影像的特征提炼出来,后世的蒙古族文化会在此基础上传承、发扬,不断将其类型文化流传、运用,使影像的纯粹直面永恒,蒙古族服饰便以一种全新的形式,随着漫漫的岁月长河流传于世。
类型学为蒙古族服饰提供了可操作的研究方向和视角,通过前期文献资料的翻阅和多次的实地调研,在拍摄前将所需素材按照3个方面形成架构:不同场合—放牧、婚庆、那达慕、日常起居等,不同年龄阶段—小孩、青年、老人等,受到不同地域影响形成的部落特色。对二连浩特地区蒙古族服饰进行了大量底片素材的积累后,找出类型学的影像风格,对具有相似特征的服饰图片进行还原、归类,恢复和再现特定的文化,最终进行成组展示,使人们对蒙古族服饰能无意识地认识和辨别,有利于加强人们对蒙古族服饰的记忆。
在类型学摄影方式的创作中,最难把握的其实是作品背后的理念。它是根据现象学的理念,对事物纯粹的本体以及它存在的特有状态的认识,是一个互相辩证、若有若无而又触手不及的东西。它存在于每个人的理解之中,阅历、对事物的理解、表达手段的不同都造就了创作的千差万别。
所以,类型学不是表面的机械排列,照片背后的意义需要更深厚的理念去支撑,摄影师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又以什么理念去表达自我。影像的意义永远都是多维度的表达,运用类型学进行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不能停留在服饰本身,而是站在前人、智者的肩膀上,去体会时代和历史赋予它的鲜活生命,利用艺术的工具、摄影手段,去表达对于世界的体验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