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针织CAD”课程教学改革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2020-12-19 15:20:38
纺织报告 2020年4期
关键词:针织编织考核

陈 思

(内蒙古工业大学 轻工与纺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终身学习来顺应社会发展,在独立和团队工作环境中,综合应用专业及其他新拓展领域知识,持续增强和展示自身健全人格、专业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1]。纺织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针织CAD”是内蒙古工业大学轻工与纺织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中一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如何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建设符合“学生全面覆盖、校企全程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课程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 传统模式下的教学现状

在目前的教学中,由于对针织编织仪器及编织理论的了解不完全,针织编织技术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展示,学生所设计出的针织产品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针织工艺相关课程的欠缺以及课程内容上的相对陈旧,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少,陈旧的编织技术知识和理念无法满足当下市场流行趋势[2]。

基于上述情况,内蒙古工业大学开设了“针织CAD”课程。“针织CAD”课程是该校纺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针织产品编织工艺程序设计、针织编织设备操作以及针织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内容。目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为主,涉及编织工艺程序内容的讲解,主要通过课上理论介绍、课下教师实践演示、学生观看完成的。存在的问题:理论讲解不能与系统演示同步,时间有限,学生不能实际操作,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学生人数较多,即使分小组进行,仍旧会有部分同学无法顺利看到教师演示的内容,影响了学习效果、课堂秩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的方法,课堂上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单调的教学方式使课程学习变得枯燥。目前,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安排主要放在编织程序设计的讲解上,针织产品生产工艺过程无法用语言表述得更加清晰,学生听得糊涂,理解也更难,普遍反映该门课程难学,且在课时量较少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进行动手实验,缺乏后续的分析、测试与设计方案调整。

(3)课程的实训与理论是分离的:在学完理论课程后会有3周的实训,但是实训和理论课程往往被安排在不同的学期进行。由于理论与实践间隔时间长,学生在实训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已经变得有些生疏。

2 “针织CAD”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教学内容改革

始终贯穿“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坚持采用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表现在:(1)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并在这种氛围的驱动下,力求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主动发现问题及探究解决方案。以学生完成课程论文为例,尽量鼓励学生在选题方面尽可能“创新”,在文稿内容的组织上尽可能“严谨”,使学生完成的课题选题新颖,涉及面广,有实用价值。在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中,力求达到学生能主动与教师沟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内容组织和表述的完整性、逻辑性和合理性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需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去改进作业,同时,建立起考核评价体系。(2)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边讲边练、推进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改革,建设内容丰富的“针织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库等课程改革研究,学生不但能设计不同肌理效应的组织结构、制作相应的编织工艺,而且能上机编织实物作品,培养学生对针织服装花型的设计与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的改革增加了实践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编织新技术,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为企业进一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智能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3]。该种模式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性,“针织CAD”课程作为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教学环节之一,与之相配套的针织编织系统的完善及功能开发,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建立编织花型的系统数据库,为后续老师和同学们的教学和实验均提供了便利,而且这门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中间环节,系统的完善可以为毕业设计提供实验条件,对纺织专业的针织类课程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教学形式和方法改革

2.2.1 数字化教学

将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针织编织技术部分通过数字视频授课,根据授课教案制定视频拍摄方案,进行视频拍摄制作,包括音效、字幕等后期处理,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增强学生对针织技术编织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2.2 完善针织产品设计系列课程

针对新版教学计划,增开“横机产品设计课程”,让学生掌握基础针织物组织结构的编织、复合组织结构的编织及花色组织结构的设计等实践环节。与针织服装设计实验相结合,针织服装设计实验给出实验项目,通过横机编织系统给出编织方案,在针织服装设计实验环节进行试织,对成型的针织服装从结构、款式、花型等方面进行评价测试。联合企业建立校内工作室,鼓励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产品开发,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为区域和产业服务与辐射的能力。教学中,推行做赛的教学模式,通过参加各类学科大赛既提高了学生对针织面料与针织服装的设计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与激励作用,学生的勤奋学习为学科竞赛奠定坚实基础,使教学与竞赛进入良性循环态势。

2.2.3 模块化教学

为了构建重点突出、内容丰富的课程内容体系,按3条主线将针织新技术进行分类,构成课程内容的三大知识模块:针织生产加工技术模块、新产品设计模块和理实一体化模块。在每个知识模块中,围绕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依据技术的类别细分章节,按照以上设计原则建立课程结构体系和知识内容框架。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试卷为主,考核形式单一且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实践创新能力[4]。本课程采用直接评价法、间接评价法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达成分析,以取代传统的考核方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以课堂表现、课程实验、课程作业和课程考试为主要考核项目的形成性评价,形成了以任课教师、班主任、学业导师为主体针对全体学生学习过程各环节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对出现问题的同学及时给予关注和帮扶,实现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个性化分析、个性化反馈、个性化指导,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进一步促进全体学生毕业要求能力的达成。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专业建立健全了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审查机制,课程(教学环节)考核在教学学期内进行,课程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依据教学大纲规定执行,包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否针对课程目标设计,考核内容能否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能力要素、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考核方式是否是面向产出的形成性评价,课程评分标准是否客观、具有可操作性。

4 结语

目前,该校纺织工程专业正在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纺织工程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实施“学生全面覆盖、校企全程协同”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设置涵盖产业链条、教学环节对接生产环节,促进教学进程与生产过程相互衔接、教学资源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猜你喜欢
针织编织考核
体验编织的乐趣
优雅针织柔情秋意
好日子(2021年10期)2021-12-02 07:17:14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会隐身的针织迷彩
针织与纱线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Coco薇(2017年7期)2017-07-21 07:16:04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纱线与针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