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媛
汉语感情形容词的日译法及文化内涵探究
袁 媛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商贸学院,福建 厦门 361012)
汉语和日语都有感情形容词,但使用方法却不尽相同。两种语言的感情形容词的人称限制不同、各具形态特征、词性差别迥异、单词构成各具特色,但使用频率却殊途同归。因此对汉、日感情形容词的语义范畴和使用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寻找出汉语感情形容词在不同应用状况下最适合的日译法,并挖掘出隐含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感情形容词;异同点;日译法;文化内涵
本文从汉、日感情形容词的界定入手,通过对汉、日感情形容词的语义范畴和使用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寻找汉语感情形容词在不同应用状况下最适合的日译法,进而探究隐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1]对感情的定义:对外界刺激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如:喜欢、愤怒、悲伤、爱慕、厌恶等。
大槻文彦在《语法指南》和《广日本文典》中将形容词定义为表示事物性质、状态、感情等的词,他对形容词的定义为界定和研究日语形容词奠定了基础。在日语感情形容词的先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西尾寅弥。在《形容詞の意味•用法の記述の研究》中,西尾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角度出发,根据其意思、功能和用法,首次将形容词分为属性形容词和感情形容词两类。所谓属性形容词,就是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状态和性质的词,如“高い、広い、新しい、深い”等;感情形容词是用来描述主观情感、感觉和评价的词,如“悔しい、嬉しい、羨ましい、恥ずかしい”等。《広辞苑》(第七版)[2]对感情形容词解释如下:“第一,喜怒哀楽や好悪など、物事に感じて怒る気持ち。第二,「心」精神の働きを知、情、意に分けた時情的過程全般を指す。情動、気分、情操などが含まれる。「快い」、「感じが悪い」などというような、主体が状況や対象に対する態度あるいは価値づけをする心的過程。”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感情形容词主要是描述主观情感、内心欲望等的形容词。
对日本人而言,「羨ましい」「一人で寂しい」这两句话的主语即感情主体不言而喻,表达的是说话人自身的感情。可在中国人看来,“谁羡慕?”“谁一个人很寂寞?”主语并不明确。。
1. 日语感情形容词有特定人称限制
日本语教育学会在《日本语教育事典》[3]中指出,“感情形容词在非过去时肯定句中作谓语时,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这就是感情形容词的人称限制”。西尾寅弥在《形容詞の意味•用法の記述の研究》[4]28中也指出,“因为感情形容词有主观性,只能表达说话人自身的喜、怒、哀、乐,不能直接体验自己以外的人的感情、感觉,所以不能用于判断”。由此可见,日语感情形容词是描述说话人主体的感情状态,这种感情状态是主体通过自身内在的感官体验和感受获得的。主体对自身感情的内在体验性具有不可与他人共享的特征,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表达方式。因此日语感情形容词做谓语时,只能表达第一人称的感情,主语必须是第一人称,这是日语感情形容词的显著特征。
2. 汉语感情形容词无特定人称限制
汉语感情形容词无特定人称限制,不根据人称变换,可以与主体无关。使用汉语感情形容词时必须明确人称,表明是谁的感情,否则会造成人称不明确,产生理解上的混乱与偏差。
1. 日语感情形容词
(1)多以「しい」为词尾
从形态特征看,日语形容词有ク活用和シク活用两种,如深い、嬉しい。在古典日语中,ク活用的形容词多用于表示状态,シク活用的形容词多用于表示心情和感情。尽管这种区分在平安文学中有所变化,但这一形态特征是区分现代日语感情形容词的重要标识之一,即以「しい」作为词尾是感情形容词在形态上的共同特征,如:悲しい、楽しい、悔しい等。
(2)词干加「がる」转化为感情动词
日语感情形容词基本能以词干+「がる」转化为感情动词。如:悲しい→悲しがる(感到悲伤)、楽しい→楽しがる(感到快乐)。
(3)句法上的形态特征
日语感情形容词在句法结构上的特征是:主语是感情的主体,唤起感情的对象用「が」表示,即呈现「~は~が~」的句法形态。如:
① 夏休みに僕は両親と一緒に外国へ旅行に行くのが嬉しいです。(暑假我和父母一起去国外旅行,真是很高兴。)
2. 汉语感情形容词
(1)在单词后加“的”
汉语感情形容词,或者说是汉语形容词具备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在单词后加“的”,如:欢喜的、悲伤的、遗憾的。
(2)在单词前加“令人”“感到”“觉得”
能否在形容词前加上“令人”“感到”“觉得”等词,使词性转变为感情动词,是判断汉语感情形容词的重要标志,如:令人愤怒、感到悲伤、觉得遗憾等。
(3)句法上的形态特征
一些学者对汉语感情形容词进行研究时提出了鉴别框架。据《现代汉语情感形容词研究》[5]一文记述,周有斌、邵敬敏提出感情形容词的鉴别框架为:
a. S指人+(很_____)+O
b. S指人+对+O+很_____
框架中,S指主语,O指宾语。周氏、邵氏认为,感情形容词可以代入框架b,却不能代入框架a,即感情形容词不能直接带宾语,只能通过介词将宾语提前。如可以说“我对他很失望”,不能说“我很失望他”。但此鉴别框架,有一些感情形容词却无法代入,如:“憋屈”“甜蜜”等。因此,有学者提出应以“感到”“觉得”作为鉴别框架。张京鱼提出感情形容词鉴别的框架为:
S指人+对+O +感到∕很+_____
此框架中,S是“感到”“觉得”的主语,O表示宾语,如:“她对他感到∕很失望”。俞玮琦提出鉴别框架为:S指人+感到+ ;S指人+使∕令+NP指人+
如:“我感到失望”“他令我很失望”。
1. 日语感情形容词词性唯一
日语感情形容词作为形容词属性,通常不能兼具其他词性。如「楽しい」是形容词,并不兼具名词和动词属性。要具备其他词性必须对词汇进行变形,如变为「楽しみ」或「楽しさ」,词性转换为名词;变为「楽しくなる」,词性转变为动词。古典日语中偶见形容词作名词用法,但这一用法在现代日语中已消失。由此可见,词性的唯一性、排他性是日语感情形容词的重要特征之一。
2. 汉语感情形容词词性兼容
与此相对,相当一部分的汉语感情形容词可以在不经过任何变形的情况下,兼具两种词性。如:
② 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我很高兴。(高兴:形容词)
③ 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可把我高兴坏了。(高兴:动词)
④ 极少数恐怖分子制造的动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愤怒:名词)
⑤ 愤怒的人们举起武器,坚决反抗反动派的镇压。(愤怒:形容词)
相对于日语,汉语感情形容词词性并不排他,具备兼容性、多元性的特征。
1. 日语感情形容词
日语感情形容词多为多音节词,如:悲しい、羨ましい、楽しい、喜ばしい等均为多音节。根据日本《現代雑誌九十種の用語用字》[6]一书的统计,表示感情的形容词中,「楽しい」和「嬉しい」使用频率最高,表示悲伤、消极感情的形容词使用频率偏低。
2. 汉语感情形容词
从单词的构成来看,汉语感情形容词可划分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
单音节词即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多见于古汉语,现代汉语亦有使用。如“喜、怒、哀、乐、悲、欢、欣、畅”等都是汉语单音节的感情形容词。这些单音节词是构成单词的重要要素,能独立表达词义。汉语常见的双音节感情形容词有“欢喜、悲伤、难过、后悔”等。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的统计,单音节感情形容词中“喜”“乐”的使用频率最高,双音节感情形容词中含有“喜”和“乐”的词使用频率最高,远远高于“悲”“怒”“哀”等表示悲伤、难过等消极情绪的单音节和双音节词。
汉、日感情形容词有各自独特的语义范畴和使用特点。两种语言中相对应的同一个词语,基本语义对应但语义范畴和使用特点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进行直译,必须根据不同应用状况寻找出最适合的日译法。
1. 用于肯定句
日语感情形容词是描述说话人主体的感情状态,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表达方式,只能表达第一人称的感情。因此对汉语感情形容词进行日译时,通常省略第一人称,直接译为感情形容词本身。如:
⑥ 借给我一本佛经吧,夜里有空时,请哥哥教教我,那就太让我高兴了。(お経を拝借して、夜の暇な時、お兄様に教えいただけたら、本当に嬉しいのです。)
2. 用于疑问句
感情形容词虽然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感情和感受,但当询问对方的感情时,是站在说话人的立场之外了解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不是对感情的直接表达。因此疑问句中可以用感情形容词询问第二人称的感情。如:
⑦ 你高兴吗?(君は嬉しいですか。)
3. 用于过去时
西尾寅弥在《形容詞の意味•用法の記述の研究》[4]29中这样写道:“感情形容詞は主観的な感情などを直接的に表す性質が濃いけれども、その過去形は現在形よりも、やや客観的なできごととして表す性質が多くなるのであろう”。从西尾的阐述可以看出,感情形容词的原形主观性很强,当变为过去式时,不再直接表述说话人当时的感情、感觉,继而转变为对过去事实的叙述,能够客观地表达情感,因此不受人称的限制。如:
⑧ 那时他非常悲伤。(あの時、彼は本当に悲しかった。)
1. 以传闻、推量、解释说明形式表达
当第二、三人称作主语表达他人的感情时,可用「そうだ」、「と言う」表示传闻;用「らしい」、「と思う」、「だろう」、「ようだ」等推量形式;用「のです」等表示解释说明的句型。因为传闻、推量形式和解释说明句型的使用,能起到使事态客观化的作用。如:
⑨ 少女似乎十分羞怯,默不作声。(少女は恥ずかしそうに黙っていました。)
⑩ 花子说头很疼。(花子さんは頭が痛いと言っていました。)
! 梁山伯自从与祝英台分别后,就十分想念她。(祝英台と別れた後の梁山伯は、とても彼女を懐かしく思っています。)
@ 凉子很怀念已去世的父亲。(涼子さんは亡くなったお父さんが懐かしいのです。
2. 将感情形容词转化为感情动词
森田良行在《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7]一书中这样阐述:“「彼は嬉しがっている」とか「喜んでいる」、「彼女は寂しがっている」とか「寂しそうだ」、そして「痛い」なら、あの患者はとても「痛がっている」のように動詞で言い換えたり、事態を客観化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从以上论述可看出,感情形容词用于直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感情,而感情动词更倾向于客观的叙述。如:
# 田中考试没及格,懊恼得要死。(田中さんは試合に負けて悔しがっている。)
感情形容词表达第一人称的情感,但用于解释说明、条件句、定语句的时候,是站在说话人之外的立场进行表述,而不是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直接描述。此时的感情形容词兼有类似属性形容词表达客观属性的作用,因此不受人称的限制。如:
$ 她打发着寂寞的日子,同时憧憬着幸福的婚姻。(彼女は寂しい毎日を送っていて結婚の幸せに憧れています。)
% 在可怕的战斗中,许多将领和士兵都阵亡了。(恐ろしい戦闘の中で、多くの将校と兵士は戦死しまし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基本语义对应的汉、日感情形容词因其语义范畴和使用方法不同,亦不能简单直译。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汉、日感情形容词应用特色的背后隐含着的深层文化内涵。
日语感情形容词作谓语时,感情主体是第一人称,强调的是说话人的感情。与日本人交际时,如果一直说「私は」、「私が」,会给人一种过分强调自己的感觉。日本人在人际交往时处处意识到的并不是作为个体的“自我”的存在,而是时常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种常常省略第一人称的语言习惯,是日本人模糊“我”“你”的界限,从各种角度关怀他人、弱化“自我”立场,重视微妙的人际关系的结果。而这种独特的弱化“自我”心理,有孕育其产生的土壤。
1. 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
日本是岛国,地处欧亚大陆东海岸,属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自然灾害频繁,台风、地震频发,还受到火山、海啸的威胁,同时耕地面积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日本人意识到必须团结一致、相互协作才能生存。正视这种「協調」与「和」的精神,催生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即意识到他人存在的重要性,与他人和睦相处,避免过分强调“自我”及自身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
2. 社会结构与思维意识
日本社会呈现出「縦の社会構造」,即上下等级的结构特征。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都可还原成最简单的上级与下级的社会关系。在这个体系中,按照年龄、辈分、阶级、性别决定社会交往中的个体行为,所有人都循规蹈矩地遵守这样的行为规范准则。“日本人は仲間外れにされることを極端に恐れる。だから強く自分を主張することよりも、周囲と同調して、たとえ意見が違ったとしても「丸くおさめる」ことを好む。つまり自分自身の考えを持って目立つ事よりも、人の考えに同調して「平均化」しようとする。”[8](日本人非常害怕被孤立。与其过分强调自己的主张,不如与周围的人步调一致,即使意见相左也喜欢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与其固执己见、行为特立,不如与人保持意见一致,寻求平衡。)由此可见,社会结构与思维意识影响、决定着语言表达。日本社会上下等级的社会结构和下级必须服从上级、个人必须服从集体的思维意识决定了语言表达时有意识“弱化自我”的表达方式。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内外有别的意识,严格区分「ウチ」和「ソト」。通常会根据说话人与听话人身份的不同,选择不同层次的表达方式。对于自己人,态度亲切、随意,使用简体;对待外人,态度恭敬、礼貌,使用敬体。对于日语感情表达时存在人称限制的原因,日本著名语言学家益岡隆志在《日本語の文法の諸相》[9]中这样写道:“人物の内的世界はその人物の私的領域であり、私的領域における事態の真偽を断定的に述べる権利はその人物に専属する”。益岡把世界划分成了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外部世界是公共领域,内部世界是私人领域。而“私人领域事态真假的断定权利只属于当事人自己”。益岗对「私的領域」表述如下:“形容詞系では、感情を表す悲しい、懐かしい、愉快だなどのタイプが挙げられる。感情を表す形容詞は私的領域に属する事態を表現する代表的なものであると言えよう”。由此可见,日语感情形容词表达属于私人领域,只能用于第一人称。
益岡的主张究其根本源于日本「ウチ」和「ソト」的意识。这种严格区分「ウチ」和「ソト」的文化,产生了一种把自己与外界剥离开来,对外界事物不直接表述自己观点与意见的语言习惯。因此,当表述外人的感情、感觉等不属于私人领域的心理状态时,要尽量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观察、去描述、去评判事物。日本人这种独特的「ウチ」和「ソト」的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因此,汉语感情形容词用于非第一人称的日译,要转化为传闻、推量、样态、解释说明等客观描述的表达方式。
体谅他人、关怀他人,时刻站在他人的立场上顾及与考虑他人的感受是日本人的一种思维习惯,日语称为「思いやり」。日本人擅长体察对方的心情,为避免摩擦,总是尽量考虑对方的感情,避免直接生硬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表示拒绝与不满。这种性格反映在语言上也不例外,表达他人感情时,避免用主观性较强的表达方式,常使用「ようだ、らしい、そうだ、でしょう」等表示传闻、推量、样态、解释说明的方式。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产生与应用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承载着文化内涵;文化孕育出相应的语言,影响着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正是由于汉、日感情形容词产生和存在的文化土壤不同,决定了其应用范畴和使用方法的差异。因此,汉语感情形容词日译时必须严格根据原文语境,充分考虑中、日深层文化差异,选择最适合日本人语言表达习惯的方式。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425.
[2] 新村出. 広辞苑(第七版)[M]. 东京: 岩波书店, 2018: 157.
[3] 日本语教育学会. 日本语教育事典[M]. 东京: 大修馆书店, 1983: 86.
[4] 西尾寅弥. 形容詞の意味•用法の記述の研究[M]. 东京:秀英出版社, 1972.
[5] 孔若兰. 现代汉语情感形容词研究[J]. 现代语文, 2013(4): 57.
[6] 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現代雑誌九十種の用語用字[M]. 东京: 三省堂, 2007: 96.
[7] 森田良行. 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M]. 东京: 中央公論社, 1998: 17.
[8] 韩立红. 日本文化概论(第三版)[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8: 192.
[9] 益岗隆志.日本語の文法の諸相[M]. 东京: くろしろ出版, 2000: 39.
Research on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Emotional Adjectives
YUAN yuan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Xiamen Ocean Vocational College, Xiamen Fujian 361012, China)
There are emotional adjectives in both Chinese and Japanese, but they are used differently. The two languages differ in personal limit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lex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word structures, but their frequencies of uses in both languages are similar. Therefo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emantic scope and usag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emotion adjectives is necessary to find the most suitabl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emotion adjectives in different context and to tap into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s hidden in them.
emotion adjectiv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Japa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s
2020-06-18
袁媛(1982—),四川剑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比较文化学。
H365.9
A
2095-9249(2020)04-0084-04
〔责任编校:王中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