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莹,胡松龄,蒋婧妍,3
初中生自尊稳定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
崔丽莹1,胡松龄2,蒋婧妍1,3
(1. 上海师范大学 心理学系,上海 200234;2. 苏州市木渎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101;3.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第五小学,上海 200234)
为了探讨青少年自尊稳定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本研究采用Kernis编制的自尊稳定性量表对704名初中生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1)从自尊稳定性来看,男生和女生的初测得分均显著高于再测,表明初一到初二阶段学生的整体自尊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从具体维度来看,女生在他人评价与社会认可维度上的稳定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初测和再测的自尊稳定性与自尊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初中生;自尊稳定性;自尊水平;追踪研究
自尊稳定性(self-esteem stability)是指一段时间内,个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自我价值感的波动程度[1]。作为刚步入青春期的群体,初中生出现了较高的自我意识、不稳定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意象。自尊的稳定性与其波动程度呈反比,自尊稳定性高的个体一般具有较好的自我价值感,较高的自我接纳能力,在应对威胁时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容易受具体评价性事件的负面影响;而自尊稳定性低的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往往比较脆弱,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在应对威胁时倾向于使用消极的防御性策略,容易受到具体评价性事件的消极影响。
自尊(self-esteem)亦称“自尊感”“自尊心”,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2]。十九世纪末,詹姆斯提出自尊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如何看待自己;二是个体的实际情况与自己所设想的可能性的比值。近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更关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以及提升自尊水平的有效途径。国外有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儿童的自尊水平基本保持稳定,但步入初中后,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3~4];也有研究指出,欧洲裔、非洲裔和拉丁美洲裔青少年在14岁到青年早期阶段的整体自尊水平呈现一致的稳中升的增长趋势[5]。国内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发展趋势呈“U”字形,但不同研究结果在对于“U”字形低谷期的出现时间上存在分歧,比如有学者发现,在初一和初三时,青少年的自尊水平相对较高,初二呈现显著下降趋势[6~7];初二是生理自尊、利他自尊及人际自尊发展的转折点[8];但也有学者提出青少年自尊发展的两个低谷期分别是15岁和17~18岁[9]。造成以往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国内大多采用横断数据对青少年自尊发展进行研究;二是自尊测量采用的量表不一致。
虽然自尊稳定性与自尊水平是不同的人格变量,但两者同时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研究探讨了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自尊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外显自尊水平高的人群中,内隐自尊水平越高,自尊稳定性也越高[10];外显自尊通过个体的内隐自尊水平来间接影响他们的自尊稳定性[11]。
初中生刚步入青春期,在生理与心理的急剧转变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升学、同伴关系等多方面压力。自尊作为自我概念的核心,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幸福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12]。鉴于以往国内对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本研究尝试通过对初中生进行两次追踪调查,揭示初一到初二阶段的初中生在自尊稳定性与自尊水平上的发展特点,性别差异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选取苏州市某一初级中学七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年龄分布在13至14周岁,两次调查相隔6个月,第一次调查时(T1)共发放问卷752份,删除漏答、乱答的无效问卷后剩余748份,问卷有效率达99.5%。因生病、转学等原因,第二次调查时(T2)收回问卷716份,删除漏答、乱答的无效问卷后剩余711份,问卷有效率达99.3%。完整参加两次测量的有效被试人数为704名,其中女生378名,占53.7%;男生326名,占46.3%。
1. 自尊稳定性问卷
采用国外学者Kernis[13]2003年编制的自尊稳定性量表,旨在测试自尊受竞争标准、事件结果、他人评价等的影响程度。国内由韩磊等人修订[14],包含四个维度:事件影响、外在依附、他人评价、社会认可,共15道题目。采用五点计分,“1”是非常不符合、“5”是非常符合。2、9、11、13、15 题是反向记分题,得分越低,代表自尊稳定性越差,越容易受影响。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3。
2. 自尊问卷
采用魏运华[15]1997年编制的自尊量表,旨在测量我国中小学生的自尊水平,该量表分为六个分量表:外表、能力、体育运动、成就感、纪律以及公德与助人,共26道题目。采用五点计分,“1”是非常不符合,“5”是非常符合。3、4、10、17、20、22、23、26是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代表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4。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施测,由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担任主试。测试前先对问卷进行简单说明,再请被试仔细阅读指导语,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问卷,不得与其他人讨论,问卷在测试结束后当场收回。
将所得数据录入到计算机中,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对不同性别学生在自尊稳定性与自尊水平各维度上的初测、再测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自尊稳定性与自尊水平各维度初测、再测的性别差异情况(M±SD)
为探讨女生和男生在自尊稳定性和自尊水平各维度上的差异,以时间(T1、T2)和性别作为自变量,其中时间为组内变量,性别为组间变量,自尊稳定性和自尊水平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从自尊稳定性来看,在他人评价和社会认可维度上的性别主效应显著(=4.170,<.05,η2=.006;=25.110,<.001,η2=.035),女生在他人评价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男生=.088,=.042);从自尊水平来看,在体育运动、外表和成就感维度上的性别主效应显著(=27.678,<.001,η2=.039;=16.329,<.001,η2=.023;=5.942,<.05,η2=.009),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纪律维度上的性别主效应显著(=103.731,<.001,η2=.133),表现为女生得分高于男生。
从自尊稳定性来看,时间的主效应显著(=6.129,<.05,η2=.009),初测得分显著高于再测,表明整体自尊稳定性的水平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具体主要表现在外在依附和社会认可维度上,时间的主效应显著(=17.784,<.001,η2=.025;=17.117,<.001,η2=.024),初测得分显著高于再测。
从自尊水平来看,时间的主效应显著(=16.006,<.001,η2=.025),再测得分高于初测,表明整体自尊水平随时间推移而提高,具体表现在能力感、外表和成就感维度上,时间的主效应都显著(=6.943,<.05,η2=.010;=57.648,<.001,η2=.078;=13.696,<.001,η2=.020),再测得分显著高于初测。
从性别和时间的交互影响上来看,社会认可维度上时间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5.515,<.05,η2=.008)。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初测与后测的社会认可水平不存在差异(初测-再测=.053,=.189),男生两次测试的社会认可水平差异显著,初测得分高于再测(初测-再测=.192,<.001)。
在总体自尊水平上时间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也显著(=8.179,<.01,η2= .013)。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女生两次测试的自尊水平不存在差异(初测-再测=-.022,=.398),而男生在两次测试中的自尊水平差异显著,再测得分高于初测(再测-初测=.135,<.001)。从具体维度来看:在公德与助人维度上,时间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4.415,<.05,η= .007)。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显示:女生在两次测试中差异显著,女生初测显著高于再测(M初测-M再测=-.101,=.012),男生在两次测试中的公德与助人维度上的自尊水平不存在差异(M再测-M初测=.023,=.593)。但在纪律和成就感维度上,时间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7.579,<.01,η2=.011;=6.759,<.05,η2= .010),且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女生在两次测试中的得分不存在差异(M初测-M再测=-.066,=.133;M初测-M再测=-.033,=.418),而男生两次测试中的得分差异显著,再测得分高于初测(M再测-M初测=.112,=.019;M再测-M初测=0.187,<.001)。
为探究两次测试中的自尊水平和自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初测和再测的自尊水平与自尊稳定性的各维度分别进行了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
表2 初测、再测自尊水平与自尊稳定性各维度的相关
注:1-T1事件影响/T2公德与助人,2-T1外在依附/T2纪律,3-T1他人评价/T2成就感,4-T1社会认可/T2能力感,5-T1外表/T2 体育运动,6-T1体育运动/T2外表,7-T1能力感/T2社会认可,8-T1成就感/T2他人评价,9-T1纪律/T2外在依附,10-T1公德与助人/T2事件影响,下同。
由上表可见,在初测中事件影响稳定性与自尊的成就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自尊水平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在依附稳定性与能力感自尊、纪律自尊、公德与助人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外表自尊、体育运动自尊、成就感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他人评价稳定性与外表自尊、成就感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能力感自尊和纪律感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体育运动自尊、公德与助人自尊不存在显著相关;社会认可稳定性与外表自尊、体育运动自尊、能力感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
再测中事件影响稳定性与自尊各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在依附稳定性与外表自尊、体育运动自尊、成就感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纪律感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能力感自尊、公德与助人自尊不存在显著相关;他人评价自尊稳定性与外表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能力感自尊、纪律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体育运动、公德与助人自尊不存在显著相关;社会认可稳定性与能力感自尊、成就感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其他维度不存在显著相关。
从初中生自尊稳定性的发展来看,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他人评价和社会认可两个具体维度上。在他人评价维度上,女生比男生更稳定;在社会认可维度上,追踪数据显示男生的自尊稳定性得分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女生无明显变化。这与对成人研究所发现的结果不同,王建平等人[16]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女生更倾向于关注自我外部显现,更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男生则更倾向于关注内在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以及追求个人成功。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对初中生而言,成绩通常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学业成绩较好的同学更易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女生的学业成绩在小学初中阶段一般比男生更为稳定,因此,我们推断在他人评价与社会认可维度上,女生的自尊也会比男生更加稳定。第二,由于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因此在初一到初二这个阶段,大部分女生已经度过了青春期最初的骚动和不安阶段,而男生此时大多刚刚开始进入青春期,行为上的逆反和情绪上的波动更容易给他们带来消极反馈,因此男生的自尊稳定性会出现下降。
此外,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在外在依附维度上的自尊稳定性都随年龄增长而出现了下降,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渐提高对穿着、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关注度,更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
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假设一致。差异主要表现在外表、体育运动和成就感维度上,女生显著低于男生。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初中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自我混乱的阶段。从生理层面来看,女生步入青春期后,对自己的生理和外表变化更加敏感,由于脂肪体重的增加不符合东方文化女性追求苗条的审美标准,因此女生的身体意象可能更加消极,外表自尊水平会显著低于男生。
从行为和心理层面,男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自尊高于女生的原因可能是,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性别角色定位产生影响,在儿童时期的游戏中,大部分男生偏爱以竞争性的、动态的游戏为主,大部分女生喜欢静态的、合作类的游戏。在初中阶段的体育运动项目中,较多以竞争、动态的形式出现,这更加符合男生的游戏模式,同时,随着身体发育,男性在速度和力量上的优势比女性更明显,运动能力也日渐增强,因此男生的体育运动自尊水平会逐渐高于女生。此外,男生成就感自尊水平也高于女生,从追踪数据来看,初中阶段男生的成就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提高,而女生则无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初中男生的优势在学校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体育、学科竞赛等)中逐渐显现,因此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与外表、体育和成就感不同,在纪律维度上女生的自尊水平要高于男生,但从追踪数据来看,男生的纪律自尊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而女生则无显著变化,这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对成人社会的规范和要求内化早于男生,也更能够遵守学校规则,因此相对更容易得到家长和教师的积极评价,纪律维度上的自尊水平更高。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女生在公德与助人维度上的自尊水平出现了下降,而男生尚无明显变化,原因可能有二:一方面与社会媒体往往将女性群体塑造成弱势角色有关;另一方面与女生在多维度的自尊水平下降有关。
本研究发现,不管是初测还是再测,初中生的自尊水平各维度与自尊稳定性的部分维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其中,初中生在自尊稳定性的外在依附维度上与自尊的外表、成就感、体育运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在他人评价维度上的自尊稳定性与自尊的外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自尊的能力感、纪律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在社会认可维度上的自尊稳定性与能力感等呈显著正相关。
从这些结果来看,如果初中生在外在依附和他人评价维度上的自尊稳定性越高,意味着他们的外表自尊水平越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青春期阶段的生理变化有关,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随着身体发育带来的体型变化和激素分泌增加,可能带来消极的身体意象,对自己的外貌特征变得愈加不满和挑剔。同时,越在意他人评价的青少年在面对激烈的学业竞争时,就越容易感受到来自教师期望和同伴比较的压力,挫败感更强,成就感更低。
而来自于社会认可的自尊稳定性越高,个体对于自身的能力感自尊水平也就越高。这说明社会认可仍然是青少年自尊产生的重要来源,即得到的社会认可越多,青少年的自我认知越积极,体验到的能力感水平越高。
[1] Kernis, M. H. , Greenier, K. D. , Herlocker, C. E. , Whisenhunt, C. R. , & Abend, T. A. Self-perceptions of reactions to doing well or poorly: the roles of stability and level of self-esteem[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7, 22(6): 845~854.
[2] 林崇德.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783.
[3] Harter, S. The perceived competence scale for children[J]. Child development,1982(53): 87~97.
[4] Wigfield, A. , & Eccles, J. S.Children's competence beliefs, achievement values, and general self-esteem[J].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4,14(2): 107~138.
[5] Erol, R. Y. ,& Orth, U.Self-esteem development from age 14 to 30 years: a longitudinal study[J]. J Pers Soc Psychol, 2011,101(3): 607~619.
[6] 张文新. 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 心理科学, 1997, 20(6): 504~506.
[7] 张丽华, 张索玲, 侯文婷.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2(2): 56~58.
[8] 刘春梅. 初中生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4): 60~63.
[9] 张林. 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10] Wilson, T. D., Lindsey, S., & Schooler, T. Y. A model of dual attitudes[J].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0, 107(1): 101~26.
[11] 吴明证, 梁宁建, 孙晓玲, 等. 自尊水平与自尊稳定性的关系: 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J]. 应用心理学, 2008, 14(4): 324~329.
[12] 吴师, 任曦, 姜珂, 等. 自我知觉视角和元知觉视角下能动性评价对自尊的预测作用[J]. 心理科学, 2017(6): 1456~1463.
[13]Kernis, M. H., High self-esteem: A differentiated perspective[C]. In: Chang, E, C., Sanna, L, J., (Eds). Virtue, vice, and personality: The complexity of behavior.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3~22.
[14] 韩磊, 朱帅帅, 孙淑慧, 等. 自尊稳定性问卷的编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3): 112~115.
[15] 魏运华.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 13(3): 29~36.
[16] 王建平, 马林芳. 男女大学生自尊获得方式及其受损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1): 64~71.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elf-esteem Stability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lf-esteem Level
CUI Li-ying1, HU Song-ling2, JIANG Jing-yan1,3
(1. School of Psychology,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2.Mud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of Suzhou, Suzhou Jiangsu 215101, China; 3. Jiuting No. 5 Primary School of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0234, Chin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t self-esteem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elf-esteem level, the Self-esteem Stability Scale developed by Kernis was adopted to follow up 704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ver a six-month period. Results show that: (1) In terms of self-esteem stability, both boys and girl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pretest than that on the retest, indicating that the overall self-esteem stability of students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year of junior high school declined over time; in terms of specific dimensions, girl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on the dimensions of other people’s evaluation and social approval;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steem stability and self-esteem level on the pretest and retes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stability; self-esteem level; follow-up study
2020-05-09
崔丽莹(1972—),女,吉林舒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儿童人格与社会性发展。
蒋婧妍(1993—),女,浙江舟山人,二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儿童人格与社会性发展,E-mail:453760215@qq.com。
B844.2
A
2095-9249(2020)04-0093-05
〔责任编校:范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