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11月2日,由全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空军军医大学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承办的“2019全军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陕西西安成功召开,会议主题为“攻关保障打赢,创新提高效能”。本次会议共收到航空航天医学论文投稿200余篇,特邀12名军内外知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和专题讲座,8名航空航天医学专家作了飞行人员特许医学鉴定培训授课,遴选57篇优秀论文作者进行了大会论文交流。来自全军和民航系统航空航天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医务工作人员180余名参加了会议。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俞梦孙院士,紧紧围绕习近平主席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的“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联系钱学森工程科学思想,结合自己航空医学科研60年工作经验,总结概括了“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目标,即:人民健康是系统工程,必将是迎难而上,必然首先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解决中国的医改难题,为全世界做试点、样板,然后通过一带一路走向全世界,以推动人民健康为中心的“人民健康系统工程”发展。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贾宏博副主任,结合飞行事故医学调查,分析了导致飞行员空间定向障碍问题的现状与对策。科大讯飞赵志伟副总经理,从人工智能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在医疗领域落地应用和在医疗领域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出发,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探究。空军招飞局王雪峰助理,结合数年招飞经验,剖析了在招飞体检中飞行学员医学选拔工作的挑战与突破,并针对今后招飞工作的开展提出有实际意义的看法建议。空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郭国祯教授,围绕空天辐射危害防护研究这一内容,指出空天作业环境下辐射风险和危害是载人航天飞行的一个主要障碍,应加强防护措施,保障辐射环境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加速度生理研究室耿喜臣高工,围绕飞行员体能问题与颈腰膝损伤和飞行员体能训练与颈腰膝损伤防护措施2个方面,指出颈腰膝损伤是飞行员与飞行学员的高发疾病,其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系统有针对性地解决颈腰膝损伤问题,如何从形成思想、制定训练方法和标准标准、如何解决体能与颈腰膝防护问题将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空军军医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韩骅教授,引入“精准医疗”的概念,将精确医疗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结合起来,即:准确针对疾病、尤其是复杂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节点,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疗理念;其次从创伤的分子机制这一角度介绍了脓毒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两大生物标志物,提示生物标志物中揭示疾病的机制是内质网应激。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刘勇主任,围绕万米高空伞降医学保障的6个关键科学问题做出阐述,提出万米高空伞降是空降兵实施突袭的新型作战样式,其军事意义重大,但万米伞降过程中复合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及其机理尚未尚未探明,亟需全方位系统研究万米伞降生理学影响因素,建立医学防护方法与标准,构建一体化生命保障体系。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系苗丹民教授,介绍了心理测量技术的未来发展,指出在探讨人类意识活动的四大方法中心理测量法是心理学研究的独有技术,是对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测量,其作用与目的在于挖掘与探讨特定人群语言特征规律,完成语言刺激-认知加工-社会加工的心理测量过程,从而建立意识-多质融合心理检测平台。空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医学系余志斌教授,就长期航空失重对心肌收缩性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展开讨论,长期失重对航天员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限制航天活动,进而危及航天安全行为,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通过模拟失重大鼠心肌凋亡敏感性变化、模拟失重大鼠心肌凋亡敏感性增加的关键性分子靶点、模拟失重大鼠心肌细胞calpain-2激活机制以及激活calpain-2介导模拟失重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通路,最后发现新的心肌凋亡信号转导通路。
多数论文出自长期工作在航空航天临床医学一线的专家和医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1],涉及基础航空医学与临床航空医学的耳鼻喉科、眼科、风湿肾病科、磁共振科、正骨科、骨科、招飞体检等方面。
2.1 选拔鉴定论坛交流
2.1.1 临床航空医学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论文交流主要情况如下:黄志芳等采用回顾性观察,研究军事飞行人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后特许飞行的可行性,认为飞行期间应继续定期进行病情评估;齐林嵩等比较不同视力学生的视觉对比度阈值发现等效球镜、高对比度视力与视觉对比度阈值呈负相关,且负性屈光或伴有散光的边远视力学生应为招飞医学选拔中视觉功能的重点筛查人群;高茸等首次尝试利用综合性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飞行员在执行长航时飞行任务前后尿液的代谢表型的差异,同时建立了多分类判别模型确定飞行疲劳等级程度,为其客观化、标准化评价提供依据。其他单位论文交流主要情况如下:新疆军区总医院梁晓萍等对100名急性软组织运动外伤飞行员展开调查研究进行报道,以期发现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原因及其对策。解放军第960医院潘维恩等分析了2例飞行学员甲亢诊治情况,认为可否将甲状腺功能列为飞行学院学员常规检查,并推广到医院、疗养院,甚至招飞体检中,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1.2 基础航空医学 空军军医大学论文交流主要情况如下:苏苗等以高生态效度的招飞考核情境为急性应激情境,发现无意识表达抑制、接受、认知重评、注意分散情绪调节策略能有效降低负性情绪感受,降低生理反应,提高成绩,其具体成效与个体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类型和任务类型等有关;张佳欣等观察了长期模拟失重是否可致血管老化并探讨其机制,发现长期模拟微重力加速血管老化、特别是增加动脉硬度和胶原沉积,而miR-582-5p可通过抑制DKK3促进胶原沉积,加速血管老化。其他单位论文交流如下:南部战区空军医院李莎恩等回顾分析了空中技勤人员改装体检结果及医学选拔不合格原因,建议在体检过程中对检出率较高的疾病和专科优先检查,优化体检流程,科学更新体检标准;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欧阳汤鹏等建立军事飞行员感觉整合试验的检测方法和正常值,为飞行学员医学选拔和飞行员前庭功能评价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北京体育大学李玉针等对飞行学员基础性抗荷体能训练要求,研究基础性抗荷体能训练方案,发现高效抗荷基础体能训练方案能够显著提高飞行学员下肢蹬伸等长肌力躯干屈曲和伸展等长肌力、上肢推拉等长肌力以及有氧能力。
2.1.3 其他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论文交流主要情况如下:卫杰等根据军事飞行人员脊柱结构、功能、临床症状、有无潜在风险,不同机种及军事飞行任务对脊柱功能需求,以及既往飞行鉴定的临床实践,确立了较为实用的基本原则和部分细则;崔丽等探讨了我军军事飞行人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航空医学鉴定方法及原则,为飞行人员医学鉴定提供建议;王广云等针对我国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飞行中的生理信号记录问题,采用最前沿的基于柔性传感器技术的生理信号记录系统,为我军飞行人员日常生理信号检测提供重要参考,为未来飞行人员全维度生理健康维护及精准医学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其他单位论文交流如下:解放军93199部队门诊部王玉等研究发现,揿针联合前庭功能训练可快速降低飞行学员前庭功能敏感性,提高稳定性,显著提高前庭功能优良率,可在缩短训练周期、有效预防前庭功能因素所致的飞行意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吴卓娟等通过对诊断为晕动病的4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涉及晕动病的航空医学选拔鉴定的启示。
2.2 综合论坛交流
2.2.1 航空医学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论文交流如下:杨柳等发现,利用4D仿真技术系统构建了海上复杂飞行环境特殊环境和飞行科目,使受训者在立体视频和环境组成四维空间内进行针对性心理训练,通过视、听、运动觉等多通道感受激烈逼真的立体战场环境,提升了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薛利豪等对飞行员抗浸防寒装备低温防护性能展开研究,试验发现人体四肢末端皮肤温度下降最快,温度也最低,且足部皮肤温度相比手部更低,提示要加强落水后肢体末端的防护,并提高装备的适体性和舒适度;吕晓娇等对重症伤员航空医学救援前医学准备重要性和规范化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合理的飞行医护人员配备、完整的病史采集、登机前全面病情评估是重症伤员成功完成航空医学救援的基础和保证。其他单位论文交流主要情况如下: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沈江洁等报道了提高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疗养效果及措施,提出强化疗养制度,充分运用各种疗养因子及疗养方法消除飞行疲劳;解放军第900医院陈宏等调查分析了军队飞行人员高尿酸血症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现高尿酸血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密切。
2.2.2 基础航空医学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论文交流主要情况如下:林凯等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构建了飞行员的遗传打分模型,探索并证明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众多具有较小作用的关联SNP的集合效应能够增加基因诊断模型的诊断能力,佐证了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这个复杂性状在遗传学上的多基因作用模型;肖军等研究进入国际空间站后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真实微重力环境下可影响包括细胞应激、分化、代谢等生物学过程,表明上述可对不同环境下间充质干细胞变化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价值。空军军医大学论文交流如下:陈涛等开展了航空兵典型夜视装备图像的比较研究,发现黑白屏显示静态视觉略优于绿屏显示,但动态视力并无差别,考虑绿屏的视觉舒适性和夜视镜重量对颈部力量的需求,建议执行长航时飞行任务飞行员佩戴绿屏双筒夜视镜;范洁怡等对脑力疲劳对飞行员认知能力的影响及相关评估指标开展研究后认为,认知能力指标是监测脑力疲劳较为敏感的指标,将生理指标和认知能力相结合对脑力疲劳评估提供理论指导。其他单位论文交流如下: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蒙果等客观监测了海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首次驻舰睡眠状况,发现首次驻舰环境因素对飞行员睡眠质量和结构有明显影响,应高度重视,早期采取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郭松等研究发现模拟微重力对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即RCCS模拟微重力环境显著影响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细胞代谢,为航天员医监医保工作提供相关思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骆益宙等模拟空间辐射对大鼠内脏器官作用,发现中子辐射对SD大鼠心脏、肝脏、小肠、胸腺、脾脏造成急性损伤,并呈剂量依赖性,其对肝脏的损伤最为明显提示中子作为高LET辐射,辐射损伤效应与X射线、γ射线具有不同之处,具有其独特规律。
2.2.3 其他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论文交流如下:杨明浩等研究了空军飞行人员健康数据管理平台,以航卫保障信息、飞行人员体检、航训、疗养和医疗信息等为数据源头,依托现有网络环境,完成数据源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融合汇总、统计查询、数据共享流转全过程管理;焦志刚等提出积极做好遇险飞行人员医疗救护准备工作是提高遇险飞行人员医疗救护时效性与便捷性的基本要求和提升外场医疗救护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要统一规范遇险飞行人员外场救护箱研制、生产、采购和订货工作的技术要求,有利于提高遇险飞行人员医疗救护器材保障体系建设水平;周岩等对1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极危重症病人进行航空医学救援研究,发现飞行不同阶段对颅内压影响较大,危重症病人远距离空运后送已成为可能,该个案分析为完成神经外科重症空运后送提供救治经验。
其他单位论文交流如下:空军第986医院任建恭等依据整合医学理念,从飞行人员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医学保障角度出发,结合当前飞行人员疾病谱特点,探索飞行人员心脑血管及代谢性疾病风险整合管理模式,重视飞行人员心脑血管及代谢性疾病风险防范,以期为军队特勤人员健康管理提供借鉴;空军都江堰特勤疗养中心杨洪敏等通过实验、文献检索及医疗实践等方法发现单纯的理疗对颈肩腰腿痛的效果没有综合防治的效果好,对于军事飞行员这个特殊群体,疾病的康复治疗要从预防着手,树立飞行员的健康管理及预防保健理念,强调综合防治在颈肩腰腿痛康复中的重要性,确保飞行员的战斗力。
2.3 论文书面交流 本次大会收到书面交流论文109篇,涉及临床航空医学、基础航空医学等多方面,作者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基层单位、地方大学等单位,多数论文出自长期工作在航空航天临床医学一线的专家和医务人员,内容覆盖面广,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军航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对飞行人员(含宇航员)的生理、心理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我军航空航天医学提出了新的挑战[1-2]。作为航空航天医学工作者,必须接受挑战,迎难而上,解决新矛盾、新问题,与时俱进,谱写航空航天医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