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茹宁 王慧蓉 (青岛市广播电视台)
人类面对未知事物,内心会产生多种情绪,包括好奇、紧张、恐慌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人们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高度紧张等状态,如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引发社会动荡[1]。唯有通过及时跟踪报道,让人们清楚事情真相,学会相关处理办法,才算有效应对。新闻媒体属于一类媒介,因其受众面广、传播效率高而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将新闻媒体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系到一起,可有效降低事件影响,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顾名思义,是指社会出现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前并没预警,导致处理不及时,从而造成人们健康受损[2]。一般来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四大类型:第一类,重大疫情,诸如非典、新冠等。第二类,群体性疾病,并且无法找到准确的病原。第三类,重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学校、工厂等场所。第四类,职业中毒,特殊行业的发病率较高,需做好防治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鲜明,主要有四点:其一,突发性。突发性事件无法准确判断发生地点及时间,也无法推测事件影响范围及程度。正是由于突发性特点,使得事件无法在短期内被控制。在处理过程中会让相关人员手忙脚乱,大大降低了控制效率。其二,复杂性。发生原因不同,事件种类不同。无法预测事件的发展方向,这样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导致事件快速恶化。由于无法有效制止,因此会造成混乱局面出现,这无疑增加了补救工作的难度。其三,危害性。一般来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迅速蔓延,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国家,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人们在遭遇此类事件后,不仅身体要承受精神的折磨,内心还备受摧残,以至于他们无法及时找回生活状态。其四,公共性。由于没有思想准备,使得危害范围扩大。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相互接触,会加快传播速度,新冠病毒就是很好的例子,幸亏我国采取及时隔离、精准施策的战略方针,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新闻媒体具有三方面特点:其一,即时性。突发事件大多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危害,因此需要将事件内容传播出来,从而让公众拥有防范意识。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获得长足的发展,可保证信息及时发布。新媒体以速度见长,可第一时间公布相关内容。当公众收到信息后,会将其转发给亲朋好友,实现二次传播,形成几何效应。其二,便携性。突发事件不仅情况错综复杂,其中还包含众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进行持续报道。随着互联网普及、手持设备增加,人们可随时随地观看新闻。当新闻媒体发挥突发事件后,公众可及时获取信息,以便了解事件进展。其三,大众性。在事件爆发区域,危害性是最高的,这时就需要第一时间将事件告知地区民众,以降低事件的伤害性。新闻媒体面向大众,对于扩大信息传播面很有帮助。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运用新闻媒体,可实现四个目标:其一,还原事件真相。当事件发生时,公众希望获取相关信息,以便了解事实真相。新闻媒体属于权威机构,会对所发布的信息负责,这无疑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公众通过阅读新闻内容,对事件的前因、发展有了具体印象。当事件结束后,公众可了解事件后果及相关人员处理情况。由此可见,新闻媒体满足了公众的需求,让公众享有应有的权利。其二,维护社会稳定。在事件初期,由于情况掌握不全面,使得一些人员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传播谣言[3]。政府如果不及时出来辟谣,会造成民心不稳,进而造成社会动荡。新闻媒体在发布相关信息前,需要征求政府部门及专家学者的意见,确保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当公众看到辟谣信息时,恐慌情绪会消除,紧张情绪会缓解。为稳定居心,政府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将造谣者的处理过程及结果公之于众,一方面降低谣言影响力,另一方面诠释“祸从口出”古训。其三,普及相关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波及面较广,其中还蕴含专业知识,不易被公众所理解,这时就需要借助新闻媒体,给公众普及相关知识。当公众从知之甚少状态中摆脱出来,不良情绪会得到极大改善。同时,掌握一定的应对方法,对事件控制大有益处。另外,新闻媒体上开设互动版块,为公众提供答疑解惑的场所。通过有效交流,以扫除盲点,从而让公众行为更加规范、健康,进而增加公众的抵抗力。其四,制定预警危机。新闻媒体要对预警信息进行广泛搜集,对所有信息进行有效整理,为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重要依据。当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时,预警机制被启动,每位媒体人知道如何有序开展工作,以便做好公众引导。倘若新闻媒体没有及时引导,会造成舆论发酵。发酵的后果就是增加危害面积及程度。正是由于新闻媒体具有这四个作用,才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施展才华,是维护社会经济稳定的有力工具。
在新时期下,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新闻媒体在科技支持下获得长足发展,传播效率及质量显著增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极大,因此需要我国政府合理运用新闻媒体提升事件控制效率,以降低事件对公众的伤害,这对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