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石家庄市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管理处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近年来,石家庄市干果经济林产业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坚持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改善生态与产业富民协同推进,在维护国家生态和粮油安全,促进果农增产增收、脱贫致富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石家庄地区拥有大量经济林资源,乡土树种栽培历史悠久,干果经济林产业也非常丰富,部分产品已成为石家庄市干果经济林的优势产业。截至2019 年,全市现有干果经济林面积129 028.07 hm2,年产量228 232.25 t:其中核桃面积72 259.97 hm2,年产量50 271.25 t;花椒面积1 867 hm2,年产量1 382.75 t;板栗面积4 520 hm2,年产量7 350 t;大枣面积46 069.4 hm2,年产量148 265 t。在不断发展壮大干果经济林产业的同时,潜存的很多问题也开始慢慢地呈现出来,如当地政府部门不重视、干果经济林品种结构搭配不科学、林业产业特色发展不均、综合效益较差等,对石家庄市干果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2.1 缺乏区域特色。干果经济林区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没能很好的发挥,常规品种较多,甚至有的地方肆意大范围地进行干果经济林建设,导致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最终的经济收益,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干果经济林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2.2 科技含量低。干果经济林在产业管理上,采取单一的发展模式,是无法进行标准化系统管理的。从整体上来看,管理力量十分薄弱,并且干果单产较低,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干果在生产与日常加工过程中所涉及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其中农药、化肥的残留量与规定标准检测要求不高,从而造成本地区干果经济林产量与质量大打折扣。
2.3 产业化水平较低。干果经济林产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采取的是个体经营的模式。从整体来看,干果经济林产业化发展水平处于非常低的状态,这主要是由粗加工生产模式造成的,如一些精深加工产品非常少见,从而导致干果经济林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2.4 基础设施不足,成本高。受地理区位影响,经济林部分产区在偏远山区,水、电等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且经济林产业在生产实施过程中劳动成本高,用工多、投资大、资金缺乏,制约了干果经济林产业的发展。
3.1 统筹规划,发展区域特色。政府主导推进林果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经济林产业与造林国土绿化、促进农民增收、打赢脱贫攻坚相结合,积极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和资源优势,巩固提高板栗、核桃、大枣等规模优势产业,规模化区域化发展花椒、冬枣、石榴等特色高效产业,要重点培育几个高标准、高质量的经济林生产基地,因地制宜在平山县、井陉县发展花椒;赞皇县、行唐县发展冬枣;元氏县发展石榴;鹿泉区、栾城区发展核桃,辐射带动全市经济林建设大发展。推动全市经济林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3.2 加强技术指导,提高科技素质。利用微信公众号录播林果技术信息,与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和当地媒体、农村广播合作,通过现代媒体、网络传播方式录播林果技术。各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等单位的林果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林果管理技术指导培训,提高果农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素质。
3.3 创新发展模式,做强经营主体。随着经济林林业产业经营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大量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组织形式;出现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果农发展果树生产,进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同时,基于林果产业的特殊性,合理的果业组织化模式,把果树种植、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以果树园区为载体,广泛吸引工商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扶优、扶强、扶大”为方向,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化农民等生产组织,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发展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组织经营主体,带动广大果农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