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辽宁省建平县水务局 辽宁 建平 122400)
1.1 自然地理。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辽、蒙两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9°15′ ~120°02′,北纬41°17′ ~42°20′之间,南北长125 km,东西宽75 km。北部、西北部、东北部与内蒙古的赤峰市、宁城县、喀喇沁旗、敖汗旗接壤;东部、西部与朝阳县、凌源市毗邻;南部与喀左县交界,县域总面积4 865 km2。老哈河作为辽宁与内蒙古的东西界河蜿蜒北去,蹦河由中部向北出境注入老哈河,牤牛河由南部经县城向东注入大凌河。全县现有33 个乡镇场街,总人口58 万人。
1.2 气候及水资源现状。建平县属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半干旱半湿润易旱地区,降水量随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其中7、8 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2,7 月份降水量最大,占全年的1/3。建平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 mm 左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 326.5 m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3.08,呈多风、少雨、干旱特征。
建平县境内主要分为西辽河水系和大凌河水系,分布着蹦河、汤土沟河、二道河子河等17 条河流,分属于西辽河及大凌河水系,由于气候干旱少雨,目前全县主要河道均已基本断流,5 座中小型水库都已干涸。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64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69 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76 亿m3,全县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17 亿m3。全县全年实际用水量为10 445 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4 480 万m3,占总用水量的42.9%。
1.3 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截止2018 年末,全县现有中型水库1 座、小型水库4 座,总库容4 804 万m3,兴利库容1 042 万m3,引水工程4 处,提水灌溉站2处,机电井5 609 眼,各类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25 万亩。被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点示范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全国300 个节水增产重点县。
膜下滴灌技术作为微灌技术中的一种,极好地体现了滴灌技术节水、成本低的优点[1],它将地膜覆盖与滴灌相结合,根据作物生长需要,直接将水、化肥、农药等滴入作物根系,既达到了节水的目的,也提高了水肥的利用效率[2]。2011 年以来,建平县依托国家和省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及滴灌节水工程项目,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截止2018 年末,全县共发展膜下滴灌面积89 万亩,共新打及改造水源井3 496 眼,机井配套以及机井首部设备等3 496 台套。铺设地下输水管路7 431.8 km、地面辅管6 959.8 km。
2.1 膜下滴灌与其他灌溉方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2.1.1 节水效果明显。膜下滴灌灌水定额仅8 ~11 m3,而低压管灌为40.8 m3,整个生育期膜下滴灌工程平均灌溉定额为40 ~55 m3,比低压管灌的204 m3每亩节水140 m3,56.14 万亩膜下滴灌面积年节水量达7 859.6 万m3,相当于修建一座中型水库。
2.1.2 灌溉效率显著提高。滴灌每小时可灌溉耕地10~15 亩,在出水量50 m3/h 的情况下,低压管灌每小时仅能灌溉耕地1.2 亩左右,灌溉效率提高了近10 倍。
2.1.3 节能效果显著。采用膜下滴灌每亩耗电15 ~20度,喷灌每亩耗电35 ~40 度,管灌每亩耗电55 ~60度,每度电需0.54 元,滴灌比喷灌和管灌每次分别节省电费10.8 元和21.6 元。
2.1.4 种植密度加大。玉米膜下滴灌采取“玉米大垄宽窄行立体通透”栽培模式,大行距为100 ~120 cm。同时选用紧凑型耐密植品种,株距在22 ~24 cm,亩保苗达到4 000 ~4 500 株,比常规栽培增加700 ~1 000 株。
2.1.5 实现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实现了灌水、施肥、施药的一体化和可控化,水溶性肥料、农药可随水直接滴入作物根部,使肥料利用率从30%~40%提高到60%~86%。并能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次数和施用量。
2.1.6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膜下滴灌实施过程(旋耕、深翻、播种、覆膜、收割等)均采用机械化,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实现了水利、农技措施、农机措施的有机结合。仅玉米收割为例,1 台小型玉米收割机,1 天就能收割20 亩地,机械收割80 元/ 亩。人工收割1 人1 天仅收1 亩地,雇用人工100 元/亩。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也使种植成本大大降低。
2.1.7 增加有效积温。膜下滴灌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一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块,5 cm 土壤地温,覆膜地块比不覆膜地块高出6 ℃~7 ℃,可延长生育期10 ~15 d,为选用生育期长、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提供了有力条件。
2.1.8 保墒效果明显。一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块,覆膜土壤0 ~10 cm 土壤含水量比不覆膜高出14%以上,为玉米小苗营造了一个温暖湿润的温床,保证了玉米提早正常发芽。大垄双行玉米单侧滴水,从玉米发育生理上起到抗旱作用比大水漫灌耐旱10 ~15 d。
2.1.9 减轻劳动强度。膜下滴灌行间无灌溉水分,因而杂草不宜生长,能减少锄草投工;膜下滴灌不需人工平整土地和开沟打畦,实行自动控制,大大降低了田间灌水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1.10 土壤质量得到改善。滴灌是将水均匀地滴入土壤中,使土壤保持蓬松状态下的湿润,不会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好,有改良土壤、压制盐碱的作用。
2.2 膜下滴灌在抗旱保增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从2011 年建平县开始带有试验性质的实施膜下滴灌工程,到2018 年末达到89 万亩,膜下滴灌技术已经被建平广大群众接受和掌握。
灌溉技术特别是节水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使目前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最大化,才使该县在水资源如此短缺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灌溉面积的逐步增长,由原来的50 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25 万亩,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在抗旱保增长方面发挥出了巨大作用。2014 年,建平县遭遇了50 年一遇的特大伏旱,绝收面积接近50 万亩,但全县膜下滴灌面积受到这场旱灾的影响非常小,粮食产量几乎没有减产,从而保证大旱之年粮食产量仍然达到16 亿斤,创造了历史新高。
通过几年来的比较,在正常年份的情况下,膜下滴灌玉米最高单产达1 167.5 kg,比常规种植玉米每亩增产457.5 kg,平均计算每亩增产260 kg 左右,扣除节水、节电、省肥、省药的效益不算,仅粮食产量每亩可增收500 元,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
3.1 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受到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建平县276 万亩耕地中,现有80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其周边的20 多万亩耕地因无水可取无法扩边展沿,每年造成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
3.2 存在一定程度的地膜污染。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农膜、滴灌带回收措施不能有效落实,给土地带来白色、黑色污染,使土地质量存在着潜在的危害作用,同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3.3 以农户为中心的分散的经营模式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大田生产中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要模式,实施机械化必然打破家家户户地块间的垄坝,这种情况很难取得农民思想上的统一。农户因为对集约经营的思想认识、劳动力条件等存在不一致,为统一机械作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4.1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总量开采。解决水资源超采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坚决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并全面贯彻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规定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并严格执法监督,即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全面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近几年来,建平县也在积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了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并严格执行;为提高用水效率,建平县制定了《节约用水管理办法》、 《地下水井取水管理办法》 等用水管理制度,规范各行业、各用水户的计划用水管理;从严核定水功能区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放总量,确保水质安全。
4.2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确定以小流域为单位建立综合治理开发体系的措施,逐条流域进行治理,建立起全局统筹,山、水、田、林、草、路、村统一规划,上、中、下游兼顾,沟坡兼治,工程、植物、耕作措施和其它措施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开发体系,做到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创造条件。水保工程搞好了,水资源得到有效拦蓄,就会逐步形成小区气候,水资源短缺困扰水利各项事业发展的问题就会得到逐步解决。
4.3 出台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鉴于农民环保意识差,地膜、滴灌带随意堆弃现象普遍,建议拿出一部分资金清理和回收地膜、滴灌带,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4.4 大力发展集约式经营方式。建议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出台土地集中使用政策,既可以避免大户承包风险,又可极大地节约劳动力,会全面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