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楠楠
(辽宁省建平县红山街道农业服务站 辽宁 建平 122400)
建平县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型大陆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为120~145 d,年平均气温5.5 ℃~8 ℃,年有效积温3 100 ℃~3 300 ℃,年降雨量350~450 mm,全年日照时数为2 894~2 950 h。
建平县农业基础条件差,土地瘠薄,有机质含量低。气候条件恶劣,春季土壤含水量仅为5%~8%,十年九春旱,严重制约了该县旱作农业的发展。建平县属一年一作地区,多年实行传统耕作制度,靠天吃饭,天不下雨耕地便不能耕种,严重制约了建平县农业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农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展保护性耕作农业的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建平县地处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严重缺水,全县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3,每公顷地表水量不足全国的1/3,人畜饮水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用水更是杯水车薪。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60 万亩,耕地中没有任何灌溉条件的旱地面积有190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降水利用率仅为58%左右,2009 年建平县遭遇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入伏以来没有有效降水,土壤墒情仅为正常年份的40%,大多数地块30 cm 深见不到湿土,造成102 万亩作物绝收,人畜饮水困难。同时由于建平县矿业发展迅速,也造成了建平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仅有的几座水库全部干枯,十年间建平县地下水位下降了近6 m。地表水资源非常紧缺,特别是春季水资源十分短缺。水资源匮乏,建平县十年九旱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制约了建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建平县频繁发生“沙尘暴”,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危害日趋严重,传统耕作技术多次对土壤进行耕翻和整地作业,而建平县地处内蒙沿线风沙地带,加之农业生产过程中捋夺式的生产方式,造成土地沙漠化,一遇大风便形成“沙尘暴”。依靠科技,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农业是防治“沙尘暴”、治理沙漠化土地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建平县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从而造成扬沙、扬尘天气增多,沙丘移动速度加快,部分农田被沙埋。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对土体的扰动和破坏,通过增加地表秸秆残茬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改良重度退化农田,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十年九旱严重影响了建平县农民的生产生活,全县平均每年因旱灾直接减收的粮食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的95%,保护性耕作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同常规耕作相比,翻耕次数减少2~3 次,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平均每亩可节支10~20 元。
建平县2010 年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到15 万亩,A 级绿色食品5 050 万亩,无公害农产品50 万亩,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保持水土、培肥地力,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食品质量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结构,对培肥地力、提高降水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耕作机械化的节本增效,促进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