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忠
随着国家层面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江苏省和苏州市都逐步建立了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并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作为我国四级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对于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及江苏省的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是在小学、初中段各选择了一个年级作为监测对象,而苏州市的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将初中各年级全部作为监测对象,实现了初中阶段监测年级全覆盖。从三级监测的周期、对象和学科上可以看出,国家监测和省级监测的对象仅覆盖个别年级,且监测周期整体偏长,而苏州市监测虽然一年一次,但是监测对象仅覆盖初中三个年级,三级监测体系中小学段的监测略显不足。
因此,苏州工业园区的县域监测体系应当着重为国家、省、市三级监测“补位”,做好小学段的学业质量监测。这样既避免了多级监测给一线带来的负担,也能够较好地掌握小学的学业质量现状,为初高中段学业质量的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小学自测为主,初中依托为主。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等文件精神,根据国家、省、市三级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情况,结合县域教育质量的实际情况,园区决定将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重点放在小学阶段,自2015 年起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业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信息采集为主要手段。初中学生的学业质量监测更多的依托苏州市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充分发挥市监测纵横比对的优势。
四级监测体系,关联形成整体。国家和省的学业质量监测更多的作为县域教育质量的“分析背景”和“坐标定位”,小学学业质量监测以县域自测为主,初中则依托市级监测。
分阶段推进,抽样式实施。园区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设计如下:2015 年~2018年为第一阶段,每年进行2 次,每次在小学三~六年级中抽取2 个年级作为监测对象;2019 年起为第二阶段,每年进行1 次,每次在小学三~六年级中抽取2个年级作为监测对象。
力求通过学业质量监测诊断工作的推进,强化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倡导基于实证的评价改革、推动问题导向的跟进改革,逐步完善“实证分析—问题诊断—改进优化”的学业质量评价机制,引领学校改进管理、改进教学,整体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
借助园区省级重大课改项目研究的推进,我们提炼了“5+1”园区教育质量监测保障工作模型。“5”是:(1)基于问题、确立项目;(2)工具研发、实施监测;(3)数据分析、科学诊断;(4)明确方向、跟进改革;(5)指导督导、解决问题。“+1”是:监测本身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这一模型在程序与环节上是闭合的,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回路,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的特质;在信息源与方法上是开放的,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具有齐抓共管和不断优化的特征。
2015年5月,园区出台《苏州工业园区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方案》,采取“分段监测、缓步推进、聚焦问题、长线跟进”的思路,至今已经实施了七轮监测。七轮监测中坚持全学科监测,保障全面发展;问卷诊断,保障科学质量观。
1.设计科学的监测维度。
由学科教研员领衔,依据课标标准,自主研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各学科三级监测维度指标。
2.平台支撑的数据采集。
园区根据学业质量监测线下实际业务流程,通过优化整合提炼开发建设了“易加学习分析平台”,用于辅助考务管理、网上阅卷和监测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分析,还可以对历次监测结果进行跟踪对比,实现了多角度多维度诊断的便捷功能。
3.基于实证的诊断分析。
园区监测形成区级整体报告、分学科报告和校级报告,对学生各能力维度的表现进行科学分析和问题诊断。
由于我们的质量监测及跟进式研究,坚持“常态”诊断的科学理念和行动方式,监测学科从语、数、英逐步拓展到艺术、体育、科学、道法等学科,并且重视对影响学业质量的学生身心健康、学校教育管理、家庭教育文化、教师教育教学等相关因素的分析,体现了评价改革的时代性、导向性、诊断性,营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学生在校的归属感明显得到提升。
“用数据分析,让数据说话,以数据驱动”的实证分析思路,促使教研员的理念和行为发生了转变,平时教研员们也常用数据帮助学校诊断教师发展、学生培养及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同时这种数据诊断方式,也引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养成基于数据采集的教学研究思维方式。
推进教学问题深研究。各学科教研员聚焦核心问题,以主题研训、学科调研和培育学科联盟、骨干共同体为行动路径,深入推进了“教”与“评”的关键问题研究、作业评价的创新研究、课堂教学的主题研究等基于监测分析的教学改进研究。
推进教师行动新转变。2016 年全区教师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人数比2015 年监测高出近5 个百分点。非开发区学校教师参加区级优课、基本功竞赛等评比的获奖人数在稳步上升。
推进教学管理提效益。2017 年监测跟踪数据显示,园区各小学课程建设普遍得到重视、学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人文环境和谐融洽,学生对课程实施满意度指数较高,各校学生对各类课程满意指数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
整体质量均衡发展。在2016 年的市全样本监测中,园区学生在学科成绩和学习兴趣等方面表现良好;监测数据表明,开发区和非开发区学校的合格率都较高,得分分布离散度较小,小学教育整体质量均衡发展成效明显。
学习策略趋向科学。对学生上课、课后学习策略和运用调查表明,园区小学生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表现积极,有良好的复习和作业习惯;中年级乐于交流分享,高年级乐于自主探究,学习策略运用趋向科学。
身心发展和谐健康。参照省市标准,园区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居全市前列。
面对园区大规模、大班额的办学新常态,园区小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任重道远。
如何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分级阶梯课程。我们应立足园区实际,反思和优化评价指标,用科学评价助力“适合教育”在园区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七轮监测,反映出园区各校之间存在生源师资不均衡,学校内涵发展不充分等差异。面对这些园区高位发展下的新矛盾,我们应重视和研究这些差异,关注学情分析,倾听现实需求,以“解决一个问题,支起一个撬点,建起一支队伍”的思路,推动校本教研由“经验”向“实证”转型,扎扎实实地向课堂求实效,向课程求质量。
我们还需要将“实证治理”进行到底,从区级“质量监控”走向校级“质量自觉”,创新校级多元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形成良好的评价生态和学校评价文化,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走得更自信、更从容,促进园区教育内涵持续高位发展。
我们这两年多的研究着力在实践探索,接下来的成果运用,需要创新研究的路径:从实践走向理论,提高数据分析和应用的专业素养,再从理论高度来反思与改进实践,建设一支强专业的教研员队伍,带动一批有情怀的教学管理者,使园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与机制变得更完善、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