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提升研究

2020-12-18 07:40孙诺诺汪涵李会
大学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本科生大数据

孙诺诺 汪涵 李会

[摘 要]项目组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通过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手段,了解财经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现状,分析整理出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提出财经类高校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对策建议,希望为提升财经类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素养;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155-03

一、提升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要素。一个合格的本科生应该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这不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职责所在,也是信息时代对本科生的素质要求。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客观真理的活动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严密的科学方法[1]。因此,本科生应具备良好的敏锐度和理解力,才能更好地掌握与密集型数据研究相关的数据收集、处理和综合评价的技能和方法,从而适应数据时代带来的社会工作方式方法的转变。

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2]。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与处理数据的能力的提升速度渐渐落后于数据产生的速度。在各个学科领域出现的数据海啸、社会生活中非结构化数据的剧增等现象宣告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的迅速增长给财经类学科现有的培养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在科研方面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财经类高校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科研素养能力方面更加艰难。

早在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创设了“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开创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先河[3]。近年来,各高校也对研究型学习做出了一定改变,然而由于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的体系不成熟、起步晚,其成果差强人意。与医学等学科相比,财经类高校开设的大部分学科偏向理论,实践性较弱,然而其所培养的大部分本科生却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同时,本科階段也是研究生进行深层次研究的科研基础,决定着后续系统性科学研究的发展。然而本科阶段真正接触科学研究的机会却不多,学生对撰写正规的学术论文的相关要求也一无所知。

其次,国家近年关于高等教育的政策专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重视素质教育,而非精英教育。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大学生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后备力量。然而对于培养科研素养能力较薄弱的财经类院校来说,大部分大学生对科研素养能力的认识并不全面,不仅是由于受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限制,也有面对学术过于功利化的原因。同时,大部分关于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的思考和探索是以医学、化学等学科为依托。因此,研究大数据时代下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的提升对于财经类院校培养并提升学生科研素养能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科研素养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现有基础上财经类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薄弱

目前,现行的教育体制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和创造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灌输知识,传承思想,轻视创造、革新、应用,导致本科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客观实践分离。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科研实践指导和参与度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和思维模式思考问题的限制因素较多。同时,财经类高校所拥有的科研条件并不足以支撑本科生进行完善的科研创新训练。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了本科生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相分离的现象。除此之外,本科生还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严峻的就业形势,诸多压力让本科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英语考级、从业考试等方面,以此增强自身简历丰富度,提升竞争优势。多数高校对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仍处于起步阶段,科研工作的重点仍放在硕士生、博士生身上。根据对所在学校进行的初步调查,绝大多数本科生在校期间对实际的科研训练知之甚少,也极少学习相关的实践课程。

(二)校园文化有待发展,高校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现阶段多数本科生对大学学习目标并不明确,且学校的鼓励机制和科研条件并不完备。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的是通过提升科研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外部不良风气的影响,本科生对学术研究的认识严重不足,并且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多数学生在本科阶段处于散漫状态,不能完全投入学习,无法专注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调查结果中,回答学校开展提升科研素养活动的情况(如图1所示)时,选择“讲座”的人占21.11%,“第二课堂”的人占17.78%,“相关比赛项目”则占61.11%。同时,在回答参加学术讲座的问题上,选择“每次都参加”的人占2.22%,“经常参加”的人占21.11%,“较少参加”的人占63.33%,“几乎不参加”的人占12.22%,“从不参加”的人占1.11%。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类型来看(如图2所示),显然财经类高校经管类学生参加学术讲座等科研活动较少,而艺术类、法学类学生对学术讲座的参与度较高。这些数据说明了财经类高校在基数较大的经管类学生科研素养教育中没有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导致其对科研认知不全,缺乏热情,表达能力欠缺,主动向老师请教的积极性不高。而艺术类或法学类学生由于专业特性,会有意识地提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进行科研训练,提高科研素养能力。

(三)高校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

多数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科研管理没有形成包括目标管理体系、领导管理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服务保障机制、成果评审机制和引导激励机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4]。同时,多数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衡量指标上存在误区——衡量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指标发生混同现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衡量包括两类指标,一类是从客观的成果产出角度衡量,包括已发表论文的数量、类型,已有专利数、承担课题项目数等,这类指标从过程、结果导向反馈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另一类是从潜能素养角度衡量,如研究生的学术自信等[5]。而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衡量指标应该据研究生衡量指标进行一定改变,仅仅依靠简单的虚拟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衡量是非常片面的。由于评价对象的复杂化,评价指标多样化,整体的评价流程应该透明化,其反馈机制应更加灵活多变,从而让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公平、公开。

(四)本科生科研意识薄弱

以本校为例,本科生学习的课程主要以通识教育平台、特色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为主,需要修满160学分。繁重的学习任务让本科生无暇参加科研活动,只觉得参加科研活动浪费时间。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存在很大的盲区,如不知道不能一稿多投、学术论文投稿该如何寻找出版社等。另外,多数财经类高校会设置财会类基础性课程,如会计学、财务管理等“鸡肋”型课程。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此类知识的动力不强,且高校教师会适当减轻课程的学习深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科生的科研素养提升。同时,科研活动整体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表达能力,在“能否熟练表达所参加的科研活动内容”这一问题上,选择“能熟练表达”的人占37.78%,“不能熟练表达”的人占62.22%,说明即便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写作课程,仍然收效甚微,本科生的表达能力有待加强。财经类本科生所学内容综合性强,弱化了动手实践的能力,不重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且经常出现特例,团队协作能力得不到良好的锻炼。一些本科生对自身能力的高低认知不全,缺乏自信,害怕甚至畏惧站在广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发挥自己的特长。

三、提升大学生数据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优化培养科研素养环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

高校与社会应保持紧密联系,实现教学与科研结合,开阔本科生的科研视野,使其了解社会与科研发展前沿。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混合式教学,提倡教师灵活使用超星尔雅等教学辅助平台。优化课程结构,给本科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加强理论深度,培养本科生科研意识,引导本科生了解掌握科研方法与科研手段,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改变考核方式,减少使用理论考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增加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考查,合理设计评奖评优的制度,增加对个人意愿的了解程度,提高对学生阅读专业文献资源的硬性要求。加强教学硬件建设,避免硬件限制科研发展,创造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机会,鼓励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典型科研训练。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导向作用,借助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新生入馆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组织与检索的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重视建设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合理设计图书馆主页栏目,便于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構建完善的科研素养教育体系

学校应构建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6],合理利用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并紧跟时代发展更新实践教学平台的相关设施和研究内容。同时,依据本科生的教学进程,开展相关培养科研素养活动。在本科一年级,可开展专家讲座来提高其对科研的好奇心和兴趣;本科二年级阶段可推荐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科研训练:了解科学常识、熟悉科研步骤、进行文献查阅、撰写论文;本科三年级应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宽的平台给学生,使其不盲目选题,不闭门造车。除此之外,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学业水平的综合检验。为了做好前期积累,可以开设学年论文分阶段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注重养成教育。高校各部门之间应协同发展,提高对学生科研素养的掌握程度,共同分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加快平台建设,积极推广培养科研能力的教学课程,并为科研素养的教学活动提供真实环境。根据学生的信息需求和行为的差异性,开设不同强度的信息素养课程。

(三)加强本科生科研管理,健全保障和激励机制

本科生科研管理要实现三个转变:(1)成立管理机构,设立类似“科研办公室”的学生科研主管部门,负责大学生科研的指导、组织与服务工作;(2)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营造科研氛围;(3)实施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科研引导;(4)加强科研实践基地建设[4]。同时,建立与本科生科研管理相呼应的有效鼓励机制和科研创新评价体系,合理安排各类实验室和基地开放,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成效等纳入各学院绩效评估中,落实科研管理的各项转变并为科研创新提供稳妥的保障。适当采取激励措施,对于本科生自主科研活动,可以给予资金支持,设立科研课程学分等;对于指导教师,可以在职位晋升、教学评优等方面给予加分。最后,对于本科生的科研成果的展示可借鉴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尝试搭建本科生科研成果发表平台,通过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发现、与他人进行交流乃至辩论的机会[7]。

(四)提升校园的学术氛围,促进本科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应重视培养本科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生学术成就感和表达水平。在科研素养培养过程中,书面写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将其研究智慧以论文形式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产出科研成果,从而形成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雅斯贝尔斯说:“最好的研究者就是最优良的教师,跟随这样的研究者才能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和科学精神。”[8]要优化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高校教师对本科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避免“放羊式”培养,增强本科生对所学学科的认知。另外,尝试探究型学习,通过案例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端正学习态度,抵制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课外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数据素养的了解程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术认同感,推动学生自主创新,实现自主学习的目标。

四、结语

时代的进步让科技与时俱进,推动了科研创新的发展,给本科生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培养本科生科研素养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要想提升财经类高校学生的科研素养能力,一定要让科研实践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和重点,从而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和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途径。通过初步的调查研究可知,财经类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素养的培养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相关教育培养评价体系。高校应利用点面结合法、循序渐进法、层级管理法等培养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并就不同阶段评估培养成果。提高财经类高校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庞大工程,我们仍需要继续探索和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江芳,张红雨,施维.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2):176-178.

[2] 黄欣荣.大数据的本体假设及其客观本质[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6(2):90-94.

[3]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管理[J].江苏高教,2004(6):117-120.

[4] 季诚钧,黄昌财.高校本科生科研的意义、现状与措施[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2):95-98.

[5] 刘燕,房雯,邓宇.交叉学科方向研究生科研能力优势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9):69-73.

[6] 唐铁军,王平祥,王春潮.课内外结合,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4):19-22.

[7] 高桂娟,陈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如何促进本科生科研[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5(5):63-71.

[8] 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152.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本科生大数据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院士给本科生上课本不该成新闻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