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北学校 徐丽霞
当前,数学知识成了抽象、枯燥的代名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就是单纯地在讲台前进行讲解,而学生只是乏味地听课,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效果,还能够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将课本上抽象的内容融入熟悉的生活中,让学生拉近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
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是从问题开始的,也是通过解决疑难问题来完成对知识的掌握。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中通过问题,教师和学生可以完成知识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情境中进行学习,但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停留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阶段,还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敢于提出问题。通过问题交流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周长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吗?”“应该如何计算物体的周长?”“什么是周长的单位?”“周长与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让学生拿出数学课本,用小尺进行长度和宽度的测量,并告诉学生测量单位用厘米,学生很快有了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课本的周长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课本的四个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就是周长。教师继续提问:“课桌、三角板、铅笔盒、一张纸的周长是多少?”……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教师则提出问题:“如果将纸从中间剪成两半,与整张纸的周长相比,剪开的两个半张纸的周长有没有变化?”“如果是剪去纸的一个角,应该怎样计算周长?”学生认真思考,亲手操作后一一作答,顺利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上述案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迎合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断思考、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从而掌握课堂数学知识,让课堂效率更高。
一般来说,学生都爱听有趣的故事,如果能将数学知识融于故事情境中,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提高学习兴趣。心理学家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驱动力。”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数学知识就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种思维追求,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提出相关问题,运用知识不断进行问题分析,变“苦学”为“乐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捕捉学生兴趣,结合数学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并在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课堂效果。
例如,在《最小公倍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讲了一个故事:狮子与狼要给小动物们捕捉食物,从5 月1 日开始,它们自己定了个规则,狼说:“捕捉食物2 天,我需要休息一天。”狮子说:“捕捉食物7 天,我需要休息一天。”春天了,动物们想要开一场运动会,邀请狼和狮子做主持,所以需要在它们共同休息的时候进行,动物们不知道哪天狼和狮子才能同时休息。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小动物,要在哪天召开运动会呢?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瞬间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迫不及待地开始选日子。学生在日历上开始勾勾画画,日历页上画得满满的,终于找到了它们一起休息的时候。于是,教师将 “最小公倍数”引入课堂,2 的倍数有:2,4,6,8,10,12,14,16,18,20,22……7 的 倍 数 有:7,14,21,28,35,42……它们公有的倍数有14,28……其中最小的14 就叫最小公倍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帮小动物们选好了日子。
上述案例,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精彩的故事情节也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置身故事情境中,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因此,数学课堂中知识的学习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生活中感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实践证明,将数学知识内容和生活有机结合,能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觉,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奥秘,快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会发现数学一直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长方形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呈现教学案例:“过段时间,学校要粉刷教室墙壁,请同学们帮忙设计一下。”学生很是兴奋:“我们班要蓝色的墙壁”“要漂亮大方”“要物美价廉”,教师顺势引导:“那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是多少?”学生开始小声讨论,有同学说:“我们需要知道教室到底多长多宽。”有同学说:“黑板不能粉刷。”有同学说:“窗户不能粉刷。”……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发言,教师适时给出面积的概念,“教室长7 米,宽6 米,大家能算出教室的面积吗?”因为课前学生已经做了课前预习,所以学生迅速回答:7×6=42 平方米。老师继续说:“一共有3 套窗户,都是长2米、宽1 米,黑板两块,长3 米、宽1 米。”学生很迅速地算出了窗户和两块黑板的面积。“现在谁愿意帮老师算一下有多少平方米的墙壁需要粉刷?”学生抢着回答:“老师,用教室的面积减去窗户和黑板的面积就可以了。”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很快掌握了长方形面积公式:面积=长×宽。
上述案例说明,教师的教学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现实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抛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创新教学,有目的地设定教学情境,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拓宽学生思维空间,让数学课堂更加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