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县韩集初级中学 张黎明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围绕核心素养的指导展开课堂教学,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才能更好地促成教学的发展,逐渐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多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渐暴露出来,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实现分层教学,往往会导致学优生失去兴趣、学困生破罐破摔,最好的方式就是能够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在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也逐渐形成了分层。根据学习成绩划分,一个班级会逐渐形成学优生、学困生、普通生,其中,学优生与学困生占少部分,普通生占据多数。但是在这样的格局背后,实际上是极为细致的划分,包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哪一知识点出现断层、数学应用能力……这些问题若不加区分,盲目采取措施,有时不仅难以达到效果,还会出现事倍功半的问题。在当前的教学组织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首先是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简单的划分;然后是课堂的评估,根据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判断学生是否喜欢数学,找到学生出现数学问题的原因。最后是综合的评估,如学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其他学科成绩如何等。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之后的分层则更为细致真实,更具有意义。分层不是简单的分组,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与积极探索的。在组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才能更为积极地促成学生的成长,以达成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留有成长的余地。值得关注的是,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还可以尝试与家长积极沟通,了解学生的不同面,包括性格、特征等。
在分层结束之后,结合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学习目标,目标精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压力,又不至于畏难,才是合适的目标。在初中教育中,一个优秀的目标应当是学生能够“踮一踮脚尖”能达到的。针对一节课,教师要适应三个层次学生的目标,为每个层次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并且根据目标的不同促进教学的发展,推动学生的成长。除此之外,在组织教学中,为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最终促成教学的发展。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目标,并且相应地设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练习题目等。一般而言,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学优生可以适当进行一系列的拓展;对于普通生要逐渐提升其数学思维;对于学困生要从兴趣与基础两方面进行补充。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设教,才能达到要求。
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因材施教应当是宏观与具体的统一。宏观上,因材施教应当是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的,例如当前很多教师会选择用微课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却忽略了并不是所有微课都是适合本班级学生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班级普遍的情况去设计课程,带入教学内容。微观上,教师也要适应班级具体分层去设定教学内容。一般而言,在内容设定上,不宜过于凌乱花哨,教师可以选择一个统一的背景进行概括,进而展现教学内容。在统一的背景之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问题,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参与,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找到发言点,进而有所关注与思考,全面达成日常教学的发展与完善,积极探索知识点等,这些也都需要更多地关注到如何实现发展,如何展开教学工作。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都应当是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而展开的,即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逻辑展开培养,为学生积极搭建健康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全面促成发展。
动态的评价既是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也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组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应当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目标,有些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反映在成绩上分数低,但是整体呈上升趋势,这样就应当得到鼓励。实现学生的自主评价、自我评价等,不断扩展评价主体,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占据主体意识。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深入探究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分层设教、因材施教,才能推动数学学科向更为长远的方向发展,以完成最终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