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艳,闵 勇,陈 伟,刘 芳,廖先清,周荣华,饶 犇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武汉 430064)
中国土壤正在不断恶化,土壤病虫害发生种类日趋复杂,特别是作物的线虫病害已成为常发性寄生虫害,但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农药品种却很少,作物线虫病的防治难度日益增加。芽孢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湖泊、海洋、动植物表体的生防菌,多数菌株无致病性、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简单,在植物的表面易于存活、定殖、繁殖,对多种植物病害尤其是土传病害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同时生产芽孢杆菌制剂的产业化生产工艺简单,制剂稳定,储存期长,施用方便,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是一种理想的防控线虫的微生物菌剂[1-5]。
在前期的研究中分离得到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NBIN-863 菌株,研究表明其能显著抑制线虫生长,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6-8],可以提升该菌株的发酵水平,加快其产业化进程。本研究对NBIN-863的培养基配方进行Plackett-Burman 试验,筛选显著的影响因子,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优培养基组合,以期为该菌株的扩大生产及产业化提供支撑。
苏云金芽孢杆菌NBIN-863 由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分离和保藏。
①种子培养基。LB 液体培养基:蛋白胨10 g,酵母粉5 g,氯化钠10 g,500 mL 三角瓶装液量为100 mL;②初始发酵培养基:淀粉10 g,豆粕20 g,磷酸二氢钾0.1 g,去离子水1 L,pH 7.5,500 mL 三角瓶装液量为50 mL。
斜面菌种活化后接入LB 液体培养基,30 ℃、摇床转速220 r/min 条件下培养16 h,按2%(V/V)接种量再接入到发酵培养基中至芽孢脱落分离20%。
培养结束后发酵液芽孢数采用稀释涂布平板计数法测定。1.5 方法1.5.1 Plackett-Burman(PB)设计 采用Minitab 的Plackett-Burman 两水平法对培养基成分进行分析,筛选影响生物量和芽孢产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最佳配方。
1.5.2 最陡爬坡试验 根据PB 试验得出的拟合方程,安排最陡爬坡试验来确定因素,取值中心点。拟合方程中各变量系数确定爬坡方向和变化步长,此外,步长确定与试验条件相关。
1.5.3 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 根据PB 试验得到的因素,以最陡爬坡试验得到中心点,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设计响应面试验的最佳配方水平。得到描述响应值和自变量之间关系的二阶模型,即:
式中,Y 是产物能力测量值;b0是截距;bi是关键因素线性效果的系数;bii是关键因素二次效应的系数;bij是关键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系数;e 是修正系数。
根据拟合的模型以及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评价每个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过程的影响程度,利用响应面和等高线直观地描绘其结果,同时利用拟合方程求解最优的结果。
1.5.4 培养基优化结果的验证试验 用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配制发酵培养基,发酵结束后测定发酵液的芽孢数。
1.5.5 20 L 罐发酵 用优化后的培养基组分配制发酵培养基,投料体积10 L,消泡剂0.2%,灭菌前pH 7.5,1×105Pa 灭菌30 min。待温度降至32 ℃时接入1%(V/V)的种子液,通气比1∶0.5~1.2,罐压0.5×105Pa,培养温度30~32 ℃,搅拌常开,发酵过程中取样镜检,芽孢脱落分离20% 时结束发酵。
根据前期单因素试验研究结果,确定以淀粉为碳源,以豆粕、酵母膏、工业蛋白胨为氮源,共4 种因素:X1(淀粉)、X2(豆粕)、X3(酵母浸粉)、X4(工业蛋白胨)一起进行Plackett-Burman 设计试验,发酵结束时稀释20 倍测定死亡率,设计方案和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2 可知,淀粉和豆粕对NBIN-863 的效价有显著影响,且两者对芽孢形成的影响均是正效应。
表1 Plackett-Burman 试验设计与结果
表2 Plackett-Burman 试验各因素参数的t检验分析结果
得到的回归方程如下:
方程拟合的相关性为R2=0.905 7,表明此多项式方程很好地模拟和解释了Plackett-Burman 的试验结果。
找到对产物发酵影响最大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就是响应面分析,但响应面分析是一种局部的分析方法,是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试验求得最优解。因此,在进行响应面分析试验前,首先应当通过试验找到最优值附近的区域,在此区域内再进行响应面试验。
利用最陡上升法试验,以前述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得到的一次方程为基础,以相应因素的系数比为基准进行步移,直到步移至最高点,然后以最高点附近的范围作为响应面优化的相应范围。从Plackett-Burman 设计试验得到方程中淀粉和豆粕的系数(X1为9.000,X3为9.333),进而可以得这2个因素步移的步长比为0.96∶1,即当豆粕步移1 个单位(5 g/L)时,淀粉步移0.96 个单位(4.8 g/L)。以Plackett-Burman 设计中的中心点(淀粉为25 g/L;豆粕为25 g/L)作为步移的起点,试验设计与试验结果见表3。从表3 可以看出,开始时NBIN-863 对线虫的致死率随着淀粉与豆粕的升高而增加,在步移进行至第二步时达最高点,之后NBIN-863 发酵液的致死效果开始下降。步移最高点时淀粉与豆粕的浓度分别为34.6 g/L 和35 g/L,这一点被用作下一步响应面分析的中心点。
表3 最陡爬坡试验设计与结果
由以上2 水平Plackett-Burman 试验可知,影响NBIN-863 致死率的2 个重要因素分别是淀粉与豆粕。根据中心优化组合方法,设计了2 因素5 水平的响应面分析(RSA),试验设计见表4,共13 组试验。
以淀粉和豆粕为自变量,以NBIN-863 对线虫的致死率为响应值,根据分析结果得到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为:
式中,Y 为响应值,X1为淀粉,X2为豆粕。
利用Minitab 软件对回归模型进行响应面分析,考察所拟合响应面的形状,结果见图1 和图2。由图1、图2 及软件分析可知,该模型具有最大值,利用Minitab 软件响应优化器进行计算可得,最大值处X1= 35.2 g/L,X2=34.7 g/L,在此条件下理论预测得到线虫致死率为81.2%。
表4 中心优化组合设计与结果
图1 NBIN-863 发酵液对线虫致死率的等值线
图2 NBIN-863 发酵液对线虫致死率的曲面分析
为了确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对上述优化培养基进行了验证试验,共进行3 组平行试验,测得NBIN-863 发酵液对线虫的致死率为83.0%,与预测值(81.2%)十分接近,比优化前NBIN-863 的实际致死率(45.0%)提高了84%。
发酵周期36 h,放罐时取样镜检,约20% 芽孢脱落,伴孢晶体全部形成,晶体含量为5.4 mg/mL,芽孢整齐。发酵液经稀释后,其对线虫的致死率是81.0%,较好地保持了揺瓶发酵时的活性。
前期研究表明,影响NBIN-863 菌株活性的关键因素为淀粉与豆粕。通过优化获得NBIN-863 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淀粉35.2 g/L、豆粕34.7 g/L、酵母浸粉4 g/L、工业蛋白胨3 g/L。在此条件下,测得NBIN-863 发酵液的晶体含量为5.4 mg/mL,稀释后对线虫的致死率为81.0%,比优化前NBIN-863的实际致死率提高了80%,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