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琼
(曲靖市沾益区龙华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曲靖655331)
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基本的民生工程,其既是政府部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升、农民身心健康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要想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运行,需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运行管理模式,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方面的投入。
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包含以下4项评价指标。一是水质,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的内容,可以明确饮用水的安全,其指的是不会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包含日常个人卫生用水在内的饮用水。二是水量,需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对饮用水的合理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在对饲养畜禽或二、三产业的用水进行统筹安排。三是用水方便程度,具体指的是要实现平原地区、浅山区地区的大面积集中供水工程入户。四是供水保证率,指的是根据人们的实际用水规模设置不同的供水比例[1]。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是为了提升农村的生活条件。而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则可以为农村饮水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保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的用水需求,提升农村的日常用水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运行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提升农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目前,农民日常用水的基本需求主要涉及以下2个方面。一是农民的日常用水要达到国家制定的水质标准。同时,饮用水的水质、水量与供水率等指标应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之上。二是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的生活水平来制定水费,确保所有农民均有足够的负担能力,可用上安全、放心的水。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主要表现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单村供水工程、分散供水工程为主,在分布上有着点多、面广的特点。其次,因为绝大多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模均非常小,且形式多种多样,分布相对分散,因此在水资源的统筹规划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再次,由于供水规模较小,其相应的受益人口也十分有限,而投资金额却偏大,因此导致了供水成本的提高。部分农村普遍存在着水费制定标准过高,超出农民负担能力,水费收取困难等问题,且无法对饮水安全工程进行高质量的运行与维护管理。最后,在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下,农村饮水工艺非常简陋,水质也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2]。
近年来,管理部门将绝大多数的精力均集中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方面,在后续的运行管理方面则有所忽视,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机制始终未得到有效完善,漏水、滴水等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另外,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不够明确,水利部门、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经常出现职权交叉管理的现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质量不高。一旦出现问题,会因各部门的互相推诿而无法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
目前,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方面,主要由当地的居民负责,并未引进相应的专业化运行管理人才。而这些当地居民大多均未接受过系统、正规的培训,因此未掌握全面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专业素养相对较低。当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出现突发状况时,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和解决,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效益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无论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还是后续的运行管理,均需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后期的运行管理,不仅要对相应的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与维护,还需引进并培养专业人才,这些均需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对其投入充足的资金,供水设备与技术的更新换代不及时,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将会对农村的实际供水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要想对当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则需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例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制定、实施方案的制定以及初步设计等。首先,要严格按照工程相关建设程序,落实前期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各项经费,以便为工程建设进度的顺利推进提供保证。其次,设计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设计标准,并仔细甄选,确定最佳的设计方案。
要想对当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需加快农村用水的市场化发展。首先,应分析市场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拓宽相应的资金筹集渠道,并借助市场竞争压力优化管理单位的工作质量,以便为农村饮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其次,要通过产权共有但经营权开放等措施的实施提升水资源调配的科学合理性,为社会公共安全与群众公共利益提供保障,强调农村饮水工程的民生特点。最后,政府部门要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营权的转让,可留出专门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水利安全设施的维修与管理[3]。
要想对当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则需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首先,针对组织架构的完善,需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要求团队成员涉及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通过明确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与协作分工,对引水工程的运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其次,针对管理机制的完善,需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保障饮水安全工程的正常运行:第一,工程管理机制;第二,人员规划机制;第三,业务培训机制;第四,水源监测机制;第五,设备维护机制;第六,应急处置机制。
要想对当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则需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首先,要引进专业素养较高的管理人才、水利专业的大学生以及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从而借助人才优势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理念,减少“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的出现。其次,要加强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供水工艺、设备维护方法及控制系统的操作技巧。只有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并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稳定运行。
要想对当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则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首先,要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意义有一个正确的了解,然后与企业进行融资合作,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中,通过各类供水设备与技术的更新换代提升其运行管理质量。其次,要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需求采购管材、管件等施工材料,以提升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为水质质量的提升提供保证。最后,要加强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进行妥善处理,进而为供水水质质量提供保证[4]。
要想对当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则需优化农村用水价格。只有科学合理地优化用水价格,才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收支平衡,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发展。对此,工作人员需对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全面详细地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水价,并形成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当地的每一位农民吃得起安全、放心的水,进而保证农村饮水工程正常运行,不会因后续的运行维护、检修而出现经济复增长现象。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近几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农村饮水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要想对当前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则需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农村用水的市场化发展、完善相应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及优化农村用水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