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美丽乡村“两化路”实现路径

2020-12-18 22:53
乡村科技 2020年35期
关键词:梁平生态发展

杨 帆

(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重庆405200)

1 乡村“两化路”内涵、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1.1 “两化路”的含义

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一论断对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产业生态化是基于产业组织管理角度,通过引入环境友好型新技术方式,对产业进行生产流程生态化改造,确保各类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在实现产出增加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而生态产业化的重点在于盘活生态资源,连接一二三产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生态资源保值增值,其是在当前城乡二元经济、偏远地区农民期待脱贫致富、城市居民要求提高生活品质和实现绿色消费的背景下产生的[1]。

1.2 乡村“两化路”的建设原则

1.2.1 协同发展、互惠共赢原则。全面统筹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2]。

1.2.2 多元互动、统筹发展原则。坚持多元互动、统筹发展、山河共建,达到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社会目的;坚持乡村生态保护战略,科学把握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保护秀美山水,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1.2.3 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原则。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技术发展,以技术创新促进乡村“两化路”发展;完善生态产业发展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生态产业发展监管体制,切实增强乡村“两化路”发展的科教支撑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

1.2.4 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原则。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坚持全局观念,按照乡村“两化路”发展要求,立足实际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分阶段解决乡村“两化路”发展的瓶颈问题,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乡村“两化路”发展。

1.3 乡村“两化路”建设目标

要结合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及重庆市梁平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紧紧围绕占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制高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使生态优势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优势生态产业群。以梁平区乡村全域绿色发展为基本目标,全面开展乡村“两化路”建设,走深走实乡村“两化路”,发展乡村生态经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保障乡村生态安全,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乡村生态经济体系[3]。力争把梁平区乡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宜人、生态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富有巴渝特色的乡村生态家园,实现乡村百姓富、生态美。

2 美丽乡村“两化路”建设实现路径

2.1 挖掘生态资源价值、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有机融合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

为了实现乡村“两化路”,要将当地特色种养殖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将生态观光旅游业与先进的管理运营方式相结合,将乡村农副产品的销售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等;对于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要积极引导资本和人力资源支持当地生态产业化发展,保障能持续盈利。其实,打造一项关联共生的产业网络是实现生态产业化的关键。以生态旅游为例,实现生态产业化就是要积极拓展与生态旅游相关联的产业,促进“门票旅游”模式转向生产、销售、住宿、餐饮“综合旅游”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城市与农村衔接,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2.2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保护修复与产业协同发展

要持续推进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实施护山、营林、理水、疏田、清湖、丰草工程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建成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2.3 梁平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实践

例如,梁平区根据丘区地形、水资源条件、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总体定位,确立丘区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其依托丘区水资源和稻田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丘区湿地产业,开展湿地类型花卉苗木的优良品种选育、栽培,发展观光类型的湿地农业、品种资源类型的湿地农业以及环保类型的湿地农业,发展湿地动物原生态养殖,大力发展湿地农业、湿地类花卉苗木业、湿地类生态旅游业以及湿地农产品开发等湿地类型的生态产业。在丘区湿地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整合丘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类要素,有序开展湿地种养殖。针对丘区湿地农业的目标需求,要不断在湿地植物种质资源培育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尤其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对传统农业的挑战,关注耐淹、耐受多变环境条件的湿地植物品种资源培育。与传统农业生产只注重单一生产功能不同,丘区湿地农业除了强调生产功能外,还注重发挥其多功能综合效益,与旅游观光游览结合形成观赏型湿地农业,建立观赏型湿地农业基地,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观赏和科普宣教场所。

3 重庆市梁平区“两化路”的实践案例

梁平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辖区面积1 892 km2,总人口93万。由于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和岩性的控制,以及受水文作用的影响,梁平区呈现“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形成山、丘、坝兼有而以山区为主的特殊丘区地貌[4]。近年来,梁平区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山水田园·美丽梁平。

3.1 走好“两化路”,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高标准推进龙溪河上游生态经济带建设。龙溪河是长江左岸的一级支流,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发源于梁平区的明达镇,境内的龙溪河长70.1 km,流域面积800 km2,常住人口、经济总量均占全区2/3以上,是梁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域。梁平区持续强化上游意识,全面谋划龙溪河流域发展,主动承接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流域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谋划推动打造龙溪河上游生态经济带,打造重庆“漓江”。一是全力推动龙溪河流域水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统筹流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保护还原龙溪河流域(梁平大坝)自然风光原貌,实现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二是全力打造龙溪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板。立足流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梁平区优良的农业基础,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发挥三大特色产业优势,优化布局效益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农业,注重品牌塑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率先实现龙溪河流域乡村振兴。三是全力打造龙溪河流域旅游产业样板。树牢“全域旅游”理念,将流域内景点串成线、连线成区,构建“点线面体”流域旅游立体格局,形成重要结点成景区、处处皆景观的版图。

3.2 聚焦“五个振兴”,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区前列,争当全国先进

3.2.1 突出综合试验示范。梁平区是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其中有3个市级示范镇、5个市级示范村,3个区级示范镇、30个区级示范村。梁平区按照“二十字”总要求,聚焦“五个振兴”,落实全面振兴、重点突破,坚持书记主抓、农民主体,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实施美丽村庄规划、粮食稳产高产、柚竹渔提质增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田园风光塑造和党建强村“六大工程”,抓好农村“三变”改革、村级集体经济、农业社会化服务、扩权强镇“四项改革”,推进“一带三园四镇六村”(龙溪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重庆智慧农业园、绿色食品工业园,1个国家产业强镇和3个市级示范镇,5个市级示范村和1个区级重点示范村)综合试点示范,整合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试验示范镇(村)建设,全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梁平区前列、争当全国先进[5]。

3.2.2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粮经结构比例,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率占比52%,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一名牌一产地”农产品177个,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梁平区农作物播种面积7.80万hm2,粮食总产量约34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87万hm2、产量23万t,梁平柚种植面积1.00万hm2、年产9万t、综合产值近10亿元,入选首批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建成以明达“洪崖”泥鳅园及礼让川西渔村为典范的万亩级生态龙溪渔业产业园,梁平区渔业养殖面积达0.27万hm2,产量2.01万t,总产值6.6亿元。梁平区竹林面积2.85万hm2,竹产业产值达到7.44亿元。梁平区正倾力打造百里竹海度假区,大力发展精品民宿及竹家乐,“竹山变金山”成功经验在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播出。

3.2.3 打赢人居环境整治硬仗。梁平区以治污、保洁、改厕、美化为重点,着手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2018年始,梁平区连续3年每年给每个乡镇拨付670万元,用于完善场镇功能和镇村保洁。城区、场镇的污水收集处理率分别在95%以上、85%以上,300户以上集中居民点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并着手推动100户以上集中居民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建立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保洁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就地消纳方式,确保农村垃圾有效治理覆盖率达到100%。目前,已改造农村家庭卫生厕所5 000余户。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关闭整治搬迁畜禽养殖场647家,梁平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8%[6]。目前,已完成120余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1 500余户农民建成美丽庭院,正如期创建23个绿色示范村庄等。

3.2.4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将梁平区16个贫困村全部列为乡村振兴区级综合试验示范村,充分利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势,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夯实人才基础等系列措施,破解贫困村难题,补齐贫困村短板,力争保质保量实现16个贫困村户户有1项长效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7]。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设立教育、医疗和个性化帮扶“三基金”,保障贫困人口综合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并出台“精准帮扶服务十条”,制定精准帮扶服务工作手册,帮助各级帮扶责任人更好地打开帮扶思路、履行帮扶责任、指导因户施策。

3.2.5 突出农村改革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力。保质保量完成16项国家级、省部级农业农村改革试点任务。5个村的改革案例被选录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实践案例集》,4项经验成果转化为中共中央文件,1项转化为重庆市地方文件。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进社会化服务、集体经济、扩权强镇、党建强村4项改革,不断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更好地服务农村农民,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梁平区联动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验,完成了317个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每年投入2 000万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改革农业投入方式,变财政直接补助项目业主为部分注入村集体形成股金,保底分红,构建业主、村集体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梁平区70%的村有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8]。

3.2.6 统筹“人地钱”要素破解乡村发展瓶颈。梁平区积极展开了“三百”人才行动,并有计划选派135名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工作队员,回引167名外出成功人士投身乡村振兴,148名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服务农村。目前,梁平区共计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194家、合作社1 042家、家庭农场1 006家、专业大户5 437家。创新直接土地流转、溢价土地流转、预流转、土地入股型流转合作等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梁平区土地流转率50.12%,解决乡村振兴用地问题。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2亿元投入乡村振兴,改直接补贴为贴息、担保、保险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12亿元,创新“EPC+招商引资+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4.45亿元,创新经营权抵押、项目贷等金融产品撬动金融机构投入6.4亿元,参加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0.65亿元[9]。

3.3 立足竹山镇猎神村,打造乡村“两化路”样板

猎神村位于竹山镇,拥有上万亩的山林,还有丰富的煤、石膏等矿产。以前,猎神村有10余家矿产企业,解决了小半村民的就业问题。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猎神村前前后后建起了20余家石膏矿,开办的红红火火的石膏矿让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100多万元。九成村村民就业都与矿业有关,多数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过万元。但是,问题接踵而来:因为矿业,村里常年笼罩着灰尘。村民不敢开窗,清澈的溪流渐渐干涸,百年银杏结不出果实。村民心里盘旋:“矿总有挖完的时候,好生态却能永存。”村党总支部组织村民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次带领党员和村民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学习先进经验,逐渐引导村民转变观念,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一方面是每年采矿能带来100多万元的可观效益,另一方面是绿色发展的期盼,如何抉择可谓是“两难选择”,面对犹豫中的多数村民,村党总支采用“一事一议”决策制度。虽然改变过程艰难,但是党员干部已决心带领村民寻回遗失的绿水青山。

3.3.1 转型发展,首抓产业振兴。区级决定将百里竹海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地,并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展开广泛、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后,紧抓全域旅游和全域绿色发展这一重要机遇,引导当地村民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等产业,华丽地从单一依靠采矿产业转向深入开发挖掘竹海资源,改造农房成为民宿客房等来增加现金收入,有效解决了关停所有矿井企业的猎神村出路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猎神村村民转变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出自身优势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10]。村级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通过改造低效竹林、加强竹木抚育、推广林下种植,促进一产业提质增效;通过引进市场主体,推动笋竹食品、竹木家居、竹工艺品等加工,促使二产业焕发活力;充分发挥竹资源优势,坚持家旅融合、文旅融合,培育乡村民宿、竹家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大力发展竹笋加工、竹荪种植、竹工艺品制作,做大做强“竹文章”。猎神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村民的增收途径日益多元化,为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提供了坚实保障。

3.3.2 修复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猎神村村民牢记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的殷殷嘱托,对关闭的工矿区实行生态修复,围绕“治污保洁、改厕、美化”,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山绿了,珍稀动物多了,断流的溪流恢复潺潺流水了。同时,为解决因矿山开采导致的房屋居住安全问题,猎神村党总支组织113户群众修建美丽乡村“猎神居”,改善了295名群众居住环境,猎神人家园更美了。

3.3.3 发展民宿、竹家乐。为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猎神村通过“三权”分置改革,延长竹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变“万亩竹林”为“康寿福地”。猎神村村民发展起“竹家乐”,不仅提供特色住宿和全竹宴餐饮,还推出游客体验推磨、打糍粑等农耕文化项目,并有竹荪、笋子等山货供游客选购。目前,猎神村已建成20余家竹家乐和2家特色民宿。随着竹家乐和民宿等产业的发展、竹荪等山货的规模化种植以及游客的到来,竹编、竹工艺品等传统手工艺再次复兴。围绕竹产业开发的体验项目、特色餐饮、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猎神村户均增收突破万元。

3.3.4 以小微湿地点亮美丽乡村。作为重庆市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探索的示范地之一,猎神村对小微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卓有成效,其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及促进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在梁平百里竹海腹心的竹山镇猎神村,通过小微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让整个村落显得美丽如画,让人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愁之情。自2018年年初,梁平区提出了“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全域湿地理念,在乡村采用“湿地+”模式,推动湿地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脱贫攻坚等深度融合。猎神村借助小微湿地理念,通过技术引领生态修复仅有的约1 m宽的小溪沟,使其如今成为生态秀美的乡村。紧邻村落的沟谷,按照小微湿地建设理念建成了山地梯塘小微湿地,梯塘里栽种了具有经济价值和景观观赏价值的莼菜、慈姑、菱角、空心菜和水芹菜等10多种水生花卉、水生蔬菜和水生作物。数十个梯塘沿着延展出行云流水般美丽的山地立体小微湿地外貌。山地小微湿地中栽种的莼菜、慈姑、菱角、空心菜和水芹菜等经济作物,也有望成为猎神村的特色湿地生态产业。

猜你喜欢
梁平生态发展
中华蜜蜂为梁平柚授粉的效果及梁平柚蜂蜜品质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昆士兰大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The Color Purple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诗人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