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雪蕊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451450)
全要素指的是全方位和全过程,农业全要素也就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融入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以及农业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全要素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我国农业区域性发展的差异,以此为前提即可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助推我国农业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近几年,我国针对农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划和策略,在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农业发展区域划分成3个不同的层面,分别是农业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以及保护发展区。其中,农业优化发展区主要包括4个地区,即我国的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区域,这4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且农业发展规模较大,属于大宗型农产品的主产区。此外,通过对当地农业发展条件的详细研究,还能直观地了解到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且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农业发展前景最广阔的四大区域[1]。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消极因素影响当地农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例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被过度消耗和浪费、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化肥和农药过度投入、未实现有效地资源循环利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因此,为改变这一发展现状,首先要明确农业优化发展区农业的发展目标是由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转向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也就是说,提高我国农业优化区农业经济和生态发展效益的最佳方式是要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新技术的使用,实现农业发展目标。
通过对农业发展方式的研究和分析,制作具体的研究框架,框架内容主要是以农业的生产值为产出变量,将农业土地使用、农业从业人员、机械使用情况、化肥使用及灌溉面积5个因素作为变量进行详细说明。农业的产出变量为特定年份不变价的农业生产总值,本文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投入变量主要是种植业中的劳动力使用情况、土地资源使用情况、机械化程度、化肥使用量及灌溉面积等,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得出相应数据,然后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业全要素差异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我国4个农业优化发展区域的研究发现,这4个区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有着很大差距。以下是我国4个农业优化发展区域的农业全要素指数:4个农业优化发展区域的整体技术效率指数为0.989 0,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为1.000 6、0.985 6、0.986 4、0.991 3;整体技术进步指数为1.039 0,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为1.034 7、1.016 6、1.036 0、1.039 6;整体纯技术效率指数为0.996 0,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为0.996 3、0.995 3、0.994 0、1.000 0;整体规模效率指数为0.994 0,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为1.004 7、0.990 2、0.992 1、0.991 3;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28 0,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为1.035 3、1.031 5、1.021 6、1.030 7。结合数据和技术使用情况分析可以得出,我国4个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对4个农业优化发展区域而言,除了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技术比较先进,农业技术效率改进比较明显外,其他地区均普遍存在技术效率降低的情况,这也说明我国一些地区农业技术效率严重落后,且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地区的经济增长,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
我国不同的农业优化发展区域存在着较大差异,且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状况、农业发展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农业机械化程度等。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已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机械化,同时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也较为先进,这不仅为当地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支持,而且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于其他3个农业优化发展区域来说,存在农业技术使用力度较低、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受这些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这些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4.2.1 政策性建议。我国一些农业优化发展区域之所以全要素发展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技术投入和使用不足。因此,为改变这一发展现状,需采取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作为指导,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效率。首先,这些地区需借鉴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技术手段,做到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农业技术使用策略,以此为该地区农业全要素发展提供支持。其次,要构建高水平农业科技研发机构,需发挥政府力量,通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研发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手段,进而更加合理有效地应用在我国农业优化发展区域中,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再次,要完善农业推广和管理机制。农业推广机制指的是将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利用宣传、教育的方法让当地的劳动者可以学到一些有效的农业发展技术;而对于农业管理机制来说,则需当地的农业管理人员进行合理管理,根据农业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施肥、除草等管理计划,以满足农作物的营养需求,降低环境污染。最后,要加大对农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目前仍有诸多农民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未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融入机械化等新技术模式,从而降低了农业发展效率。因此,需相关技术人员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新技术,助推农业可持续高效发展。
4.2.2 配置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指导农业经营。在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我国需加强农业优化发展区域和其他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之间的联系,通过交流和互动,实现经验的分享和交流,优势互补。这样不仅利于当地农业人员吸收有利于促进农业全要素发展的有效方法和策略,而且能促使其投入到农业发展科研活动中,发挥合力共同完善农业科技环境,构建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机制,为农业的优化发展提供助力和支持[2]。此外,要加大农业产学研合作力度,通过这种模式能弱化农业科技人力和财力资源之间存在的障碍,对提高农业发展效率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4.2.3 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金。在农业发展方面,资金的使用必不可少,为实现资金的有效合理利用,首先需政府加大对农业发展资金的管理力度,实现资金使用情况的优化及合理配置;其次,农民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要将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总,明确在新技术使用方面资金的具体使用状况,进而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金,为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4.2.4 实现农业机械化、集约化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未实现机械化、集约化发展,多数农户仍是以传统的小农经济自居,这种发展背景下,农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与此同时,非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会浪费很多农业生产资料,难以实现农业全要素发展。因此,不同的农业优化发展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的科技资源配置政策,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4.2.5 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农业经济发展可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构建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农业发展资源在网络平台上的自由流动,这样有利于不同地区的农业人员详细了解相关的农业发展内容。与此同时,农业专家可在该平台上发布一些有利于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的方法和策略供农业生产者学习、浏览。此外,不同农业发展区域的农业人员还可实现网络农业科技资源的交流和沟通,互相分享农业生产经验,切实提高农业全要素发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