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的点点(化名)是个瘦小柔弱、胆怯害羞、少言寡语的男生。两个月前,A 同学买东西缺钱向点点要,他给了。渐渐地,A 同学隔三岔五地就向点点要钱,而点点每次都会给。点点觉得A同学成绩好、人缘好,如果自己不给钱,A 同学就不会和自己做朋友。随着与A 同学的交往,点点走入了同伴交往的认知误区,出现担心、害怕、焦虑的不良情绪,自我评价下降,不能与其他同学正常交往。
学校班级人际关系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小学生的同伴交往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因素的基础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形成新的交往标准,会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似或受大家赞赏的人做朋友。点点生活在一个被忽视、被孤立的班级氛围中,这对于本就有些内向胆小、成绩不优秀的他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但不够坚定;情感日渐丰富,情绪感知和表达开始出现分化现象;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友谊具有稳定性,但也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自尊心更强,也呈现脆弱和敏感。当别的同学否定或忽视点点时,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是向群性的交往心理又让他渴望同伴交往,从而产生矛盾冲突。
基于以上原因,与点点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一是帮助点点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二是检验点点的非理性认知:不和A 同学做朋友就会没有朋友,友情需要用钱来维系;三是掌握积极有效的同伴交往技巧。
与点点建立良好咨访关系后,咨询师运用叙事疗法寻找点点曾经的成功经验。咨询师发现点点害怕拒绝别人,当自己被拒绝时感觉非常痛苦,慢慢地,群体关系越来越疏离。同时咨询师也捕捉到点点过往生命中的成功经验:点点喜欢书法,三年级时就顺利通过了书法六级的考试。咨询师对点点说:“在小学三年级,你就能够熟练地写出漂亮的楷书、行书,顺利考过六级,你得多安静、有毅力才能做到啊!”咨询师将点点的成功经验定格、放大并反馈给他,让他感受到自身与众不同的学习能力及坚韧毅力,帮助他找到自信的源泉。
在帮助点点重拾自信的同时,咨询师与点点的父母和班主任分别取得了联系,就如何培养点点的自信达成共识:第一,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点点获得成功体验,看到自己的优势,同时对点点的不足进行积极引导,提出努力改进的具体方法。第二,如果发现点点身处不被接纳的群体关系中,教师应尽可能巧妙地让点点离开,帮助点点寻找具有包容心的同伴;同时对班级同学进行同伴交往的积极指导,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引导点点对“如果不和A同学做朋友,就没有朋友”的想法做真实性检验。鼓励点点主动邀请几个喜欢书法的同学一起练习书法,慢慢地,点点发现可以和其他同学从书法聊到书法以外的更多话题。虽然点点的话不是太多,但他能和其他同学一起玩耍了。同时,让点点拒绝继续给A 同学钱,点点发现,不给钱,A 同学就对他不好,也不会帮助他。点点意识到,储钱罐里的钱终有一天会取完,A 同学这个朋友早晚会失去。在与其他同学交往的过程中,点点发现真正的友情不需要用金钱来维系。
点点害怕被人拒绝,不敢和班级同学交往。咨询师指导并训练点点“积极自我暗示”的策略,在进行同伴交往时对自己说:“我喜欢我自己,我有很多优点,我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耍。”通过角色扮演,让点点在真实的情景中观察、反省自己的行为活动,掌握同伴交往的技巧。经过几次辅导,点点重拾自信,学会了有效的同伴交往技巧,他变得乐观、自信,积极主动地结识了新朋友,形成了稳定的同伴关系。
学生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促进其个性品质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父母与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反应,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支持、陪伴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