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年
近几年,国家对职教师资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2016 年10 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 年)的意见》,到2019 年初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密集出台的文件与政策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职教师资学历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升。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职教师资队伍也有着明显的类型特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教师资队伍实践能力较弱、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倦怠严重、专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相适应。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提升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研究。
关注职教师资,首先要关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所呈现出的表征,这些表征代表着职业教育的关注点,也代表着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有研究学者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研究了2000年1月至2018年5月刊发的文献,研究发现,“职教师资”出现频率十分高,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受关注度高,但中介中心度相对较低,说明研究的思路还较散,系统性分析不强。经梳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校企合作方面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在体系建设方面有现代职教体系、课程体系等,在课程建设方面有课程开发、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在质量提高方面有高质量发展、课程标准、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等,在师资建设方面有双师型、工匠精神、师德师风等。
通过对职业教育表征的分析,可以发现无论上述哪一个表征,均与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关联因素多实际也验证了“职教师资”中介中心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为了进一步说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下借用了职业教育的三个重要表征来说明与职教师资的关联。
1.“双师型”是职教师资实践能力的重要表达。《实施方案》中对“双师型”教师做了定义: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其实,“双师”是针对“单师”(只具备理论教学能力或只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而言,说到底就是一师,是一位教师同时具备两种类型的教学能力。正如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无论是职业属性,还是素养内涵,抑或是专业发展,都体现出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倾向,并核心地表达为职业教育教师“双师型”身份及标准的结构性制度。
2.“标准”是职教师资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质量的体现就是标准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无论是教学标准还是课程标准,都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方案或依据,没有标准就没有统一的评价与考核依据,教师教学就没有章法。同样,标准的执行须依靠教师,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标准或者理解标准有偏差,就不能保证教学质量。职教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执行的关键,所以,提升职教教师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规范意识是新时代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要求。
3.“产教融合”是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假期实践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文件的要求表明当前职业学校的教师离行业企业较远,对行业企业不熟悉,无法培养出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需要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中的“从2019 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又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产教融合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熟悉以及参与产教融合已成为职教师资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是三处。一是现有的初高中教师转入,如物理教师转电工类教师等。在职教发展初期,这是师资来源的重要渠道。二是高校毕业生。三是企业技术人员与工程师转行加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导致职业学校专业多而且复杂,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高,专业性强,要想实现专业教师有足够时间到企业实践,就须按现有要求放宽教师编制比例,保证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教师提供周期性企业实践。由于职业学校招收师资的学历要求提高,以本科学历为主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难以满足条件,导致了职教师范生招生数量逐年下降,职教师资的紧缺又导致了职业学校更加难以招到合适的教师,职业师范生培养形成了恶性循环。职业院校教师存在着专业实践能力缺乏以及培养未来产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素质不足等系列问题。目前的问题一方面是从企业转行的专业教师少;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大部分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职教师资的企业实践能力较弱,对行业发展以及技术发展不了解,严重制约着专业的发展。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成绩好的学生上高中,成绩不好的上职校,这成了家长们为子女选择前途的重要原则,于是职校成了“成绩不好”的代名词,职校教师的社会认可度也比较低。尽管不能将成绩与学生的行为素质相关联,但职业学校学生较顽皮,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不理想,这是不争的事实。对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纠偏,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这是职业学校教师“苦”“累”的重要原因。尽管这几年职教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由于一些学校绩效分配方案不够合理,造成很多教师在绩效与待遇上分配不公,不能形成多劳多得、多劳多酬的氛围。另外,由于教师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挂钩,造成很多教师在岗位晋升上看不到希望,滋生了消极情绪。
一是缺理想引导。职教教师从教过程中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较低,容易产业职业倦怠,造成理想的缺位。二是缺“四新”引路。“四新”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新理念、新政策、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是方向,新政策是保障,新技术、新方法是职教师资的两个重要实践体现。目前职教师资普遍存在新理念接受不到位、新政策把握不到位、新技术学习不到位、新方法运用不到位的现象。三是缺跨界引用。对文化基础课教师而言,需要了解专业及其相关的背景;对专业课教师而言,除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跨界,还需要企业与学校的跨界、教学与生产的跨界、社会与学校的跨界、教学与研发的跨界、专业与职业的跨界、招生与就业的跨界等。目前职教教师跨界明显不够,远不能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的发展要求。四是缺团队引领。各层级的名师工作室评选和教学创新团队评选如火如荼,充分说明教师团队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团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教条主义、个人主义、体制机制不健全、领衔人水平不高等困境。就职教师资整体而言,团队领衔人在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引领不够,集中体现在:团队发展目标偏离,不以学生为中心;团队发展理念陈旧,活动简单不走心;团队发展手段单一,团队影响甚微等。
新时代职教师资建设改革之路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职教师资进口问题,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满足;二是解决在职教师提升问题,通过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三是解决政策落地问题,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1.增加职教师资数量。解决职教师资数量问题,主要在于师资进口渠道畅通,表现为学校可招人、招得到人和招到想招的人。可招人就是有编制、有计划;招得到人主要是职教师资有来源,可以来源于师范院校,也可以来源于企业;招到想招之人是指吸纳适合学校专业发展需求的人。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职校师生比,突破目前的编制限制,才有可能打破人才引进瓶颈,逐步缓解师资短缺问题。其次要加快职业师范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在培养层次、培养方向、培养质量上下功夫,鼓励重点本科院校进行职业师范类硕士与博士的试点培养,加强对职业师范生的培养扶持,鼓励更多优秀青年报考职业师范类专业,重点突出职业师范专业性、职业性与师范性的融合发展。打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职校教师的双向交流是解决当前职校教师实践能力较弱问题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的关键是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职教教师的相关权益,通过相互交流挂职、定点培训、科研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共享等方式促进双方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流向职业学校开通绿色通道,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获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创造条件。同时制定相应的特殊津贴补助政策,为职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提供资助,创造条件为双方流通打破束缚,为职校从企业引进师资打开通道。
2.提升职教师资素质。职业教育须建立科学可靠的师资选聘与考核标准,并重点突出职教师资的实践性特点。教师的发展是动态的,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同而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应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建立基于职教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分层分类分级专业标准。职业师范生毕业应建立一个标准,入职后的教师可根据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等不同的授课任务分别建立标准,不同教学年限的教师可以建立不同等级的标准。这样一个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促进职教教师主动发展,并始终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
职业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这正是当前职业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职业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要敢于打破学历层次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例如建立“337”职教师资本硕连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导师、三个基地、七年一贯制培养),建立高校技能训练基地、企业实践基地、中职校教育教学实践基地,通过高校导师、企业导师、中职校导师分别实现专业实践、企业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的指导,在七年内完成职业师范生的全部课程(学生在前五年完成专业与师范类本硕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的技能实践,第六年完成企业实践,第七年完成职业学校实践)。
1.在职培训要求突出“四性”。针对职教教师的工作性质与工作特点,在设计在职教师培训计划时,要注重培训的教育性、实践性、针对性。
教育性:教师须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教师教育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充分结合新时代职校生心理行为特征,做到教育与时代同步。实践性:各级师资培训部门需要持续强化技能实践、企业实践等要求,提高实践培训比重,系统设计在职教师的实践培训内容,建立科学灵活的培训机制,以及在职教师参加技能实践与企业实践的激励机制,完善在职教师企业实践、技能实践的过程管理。针对性:针对性主要体现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新教师要加强职业理想、职业规范、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的培训,老教师要加强理念更新、知识拓宽、技能升级、企业实践、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的培训,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应该根据各层级的特点为其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2.在培训内容上体现“四新”。职教教师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职业,主要体现在“四新”。
新政策: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种教育政策与文件接二连三地出台,仅2019 年国务院与教育部就出台了近40 个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文件,及时了解与熟悉有关政策有助于教师澄清思想认识、调整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法。新理念:职业教育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发展,只有熟悉这些理念,才能深入理解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内涵。新方法: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来看,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随着信息化推进而瞬息万变,慕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交互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已全面实施,需要职教教师不断适应与尝试。新技术:从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关系看,新的技术发展要求职校教师须跟上时代节奏,主动了解前沿技术,提高自身技能水平。
如何提高职教师资的质量,主要是解决职教师资的培养以及在职教师的培训,而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师资政策的落地,无论是《实施方案》,还是《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都对新时代职校教师的发展提出了鲜明的目标,但如何让这些目标变为现实,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分解。
1.职师人才培养方案政策的落地。《实施方案》规定:“从2019 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 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对于职业师范院校而言,如何落实这一规定,是当前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问题。职业师范院校是只负责四年的本科教育,还是做出适当延伸,把企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文件中提到的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具体怎样放宽?有没有一个限度?这些问题都要认真研究、逐一落实。对此笔者建议,建立本硕一贯制校企校(本科院校、企业、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现代职教发展之需。
2.企校人员双向流通政策的落地。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是加强职教师资企业实践要求的重要标志,这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实中企校人员的双向流通,需要解决很多政策障碍,需要人社、发改、编办、教育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相关政策。双向流通涉及不同单位性质的人事交流,涉及教师资格等任职资格要求,涉及企业与学校工资待遇收入平衡问题,等等。改革的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若不能制定一个相对稳妥的政策,实现校企人员的双向交流可能就会浮于表面,无法真正落地。
3.新绩效考核与评价政策的落地。分层分级制定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通过不同的标准为职教教师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以此为考核评价依据,推动教师积极主动谋求发展。同时要突破现有的绩效考核制度,突出师德师风要求,建立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考核原则,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实现薪随岗变、能上能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体现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等贡献度,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