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勇 刘 永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各职业学校结合实际开启了新一轮基于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来看,“三教”改革是一个闭环系统,其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手段,最终落脚点在于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文以江苏省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徐州经贸高职校”)为例,围绕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结构和实施路径做一探索。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所面对的施教对象具有来源广泛、年龄各异、基础不一、需求多样的特点,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承担着与职业教育类型相适应的更多职责,是集德者、匠者、师者、研者、乐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教育工作者。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职教特点催生的岗位要求。推进教师改革,须首先厘清教师的多重角色属性。
职业学校能培养出“什么人”,关键取决于“什么人”在培养。因此,评价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涵盖的要素较多,其中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学校的办学使命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该有坚定的政治站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做学生锤炼品格、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其次,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德树人是党和政府对于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的基石在于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的价值观,要用高尚的道德风范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再次,严谨的职业操守。职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对其工作过程和工作质量的考核评价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课上讲授是否尽力、课后辅导是否用心,很难有一把科学的标尺去衡量,更多的还是依靠教师自身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谨的职业操守,乐教乐学,敬业奉献。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工匠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职校教师须首先成为“工匠型”教师,这是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的独特要求。一方面,教师要有高超的“匠能”。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师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须精通从教专业领域的技术技能,经常深入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注重技术工艺的创新,具有较强的技术迁移能力,能够根据生产需要改良新工艺。换言之,专业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强,应是该领域的能工巧匠,具有企业工程师或高级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善于开展“匠育”。职校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教练,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能够坚守科学标准,严格执行每一道工序,熟练运用教具教法向学生准确传授技艺技能及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树立探索精神。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一名合格的教师应是理论的强者、讲课的高手、引领的能人。
第一,怀有宽厚的学识。精彩的授课源于教师丰厚的知识储备。职业学校的教师既要掌握基于专业理论的知识链,又要了解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地理等社会人文知识,还须熟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业务知识,特别是要拥有知识迁移的能力,以适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或新兴产业的出现。第二,拥有娴熟的教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职业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变革,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载体和手段不断出现。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教学方式由线下转为线上,各种教学资源平台、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预见,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是未来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取向,新时代的教师须掌握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熟练调用各类在线教学资源。第三,具有灵活的教法。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但具体到每堂课上,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学情等灵活调整,用适合的教法把教学内容准确地呈现给学生。第四,能有及时的反思。教师授课是周而复始又发展变化的生产过程,每堂课后教师均应听取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课堂小结,反思整堂课的组织过程,检视学生的上课反应,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设计下次课的讲授内容和教授方式,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与普通高中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教育强调产教融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职校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突出的科研能力,坚持问题即课题的职业思维,积极开展教科研工作。一方面,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教师要通过开展横向课题研究,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产品技术研发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加强教学业务研修。教师应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与企业合作开发新课程、新教材等,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
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竞争的压力,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引导是教师工作职责的题中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职业还应具有乐者的属性,对学生实施积极的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矫正学生的心理不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三教”改革的实践中,许多职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多种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笔者与多所学校交流后发现,在推进教师改革过程中,各校也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亟待解决。
有些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属性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没有深入学习领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思维局限在“把课上好就行”的层面;受职称晋升评审条件的影响,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职称达到一定高度后,教科研积极性迅速降低;到企业顶岗锻炼或在实训基地实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等等。教师的匠者、研者、乐者角色属性均未得到彰显。
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教师个体须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但现实情况是,较多的教师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以徐州经贸高职校为例,有的教师周课时量高达28 节,每天忙于备课上课,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技术研发、跟岗访学、顶岗实践或参加相关培训。再者,现在许多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制,教师待遇直接与职称和工作量挂钩,而职称采取的是“一评聘终身”的模式,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积极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从2019 年起,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与学历相比,企业经历更受重视。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要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引进大多还是沿袭了以往的做法,即在地方人社部门主导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学历一般要求为研究生,对3 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则不做硬性要求。此外,由于学校和企业是两种性质的社会单元,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存在体制机制上的限制,从而造成职业学校的师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党的十九大以来,政府层面积极推动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出台了相关文件进行政策扶持,各职业学校积极行动,加大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但总体来看,尚未形成完善的团队建设方案,缺乏团队管理制度,团队建设的目标不清晰,团队成员之间关系较为松散,没有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以开展模块化教学,常态化、制度化活动开展不够,团队建设成效不突出、影响力不大,更谈不上辐射带动效应,没有真正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是各职业学校始终绕不开的话题,涉及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多个主体的利益诉求,关键举措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持。对此,徐州经贸高职校做了积极尝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决定着教师是否有资格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也影响着其角色属性的发挥。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道德修炼,组织全校教师开展“树形象促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论坛、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引导教师围绕“经贸教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同时在校园网上开辟了“树形象促发展”大讨论活动专栏,刊发教师撰写的心得体会,征集到教师形象标语50 余条。在反复凝练的基础上,经专家评议,确立了“明德笃志、博学强技、敬业厚生、求真至善”的16字教师形象标语。学校将这16字教师形象作为广大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践行标准,刻在墙上,印在工作本上,引领广大教师时时铭记、处处践行。
职业学校教师匠者的角色属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在理论知识的讲授方面“运筹帷幄”,更要在技能操作层面走进企业“沙场实战”。学校积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设置“企业讲师”流动岗位,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素养。
1.推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
一方面,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健全学校教师企业顶岗锻炼管理制度,把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的时间列入额定工作量,保留其薪资福利待遇,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制订教师全员顶岗实践计划,要求专业课教师每五年须有累计超过六个月到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实践锻炼的经验,定期安排公共基础课教师到企业考察调研;完善教师顶岗评价办法,采取企业给教师顶岗工作表现评分、企业技术人员给教师专业实践技能评分、学校给教师后续的教学教改成果评分等综合计分方式,把教师企业顶岗锻炼要求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吸引工程师进课堂授课。学校在与企业洽谈合作项目时,均提出企业技术人员、工程师来校兼课的需求。每年按专业教师20%的比例拿出“企业讲师”流动岗,让具有丰富企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乡土人才入校充实教师队伍,学校为其提供在校期间的食宿便利,并帮助乡土人才申请享受政府补助。如徐州雷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一名工程师作为“企业讲师”已驻校多年,带领学生开发了10 余个企业技术项目。2018 年以来,学校两次帮助进校的兼职教师和兼职教学团队顺利申请到政府补助,累计达4 万余元。“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的双主体育人机制得到有效落实。
2.搭建产教融合项目平台。
学校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系部、教师依托各自优势创办经济实体,或承接社会企业技术研发项目,推动教师在企业经营或项目研发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素养。例如,学校信息技术系率先创立了“躬行研发工作室”,为教师搭建起产、教、研一体化实战平台,并对研发成果进行孵化,工作室开发的智能喷淋系统已成功用于学校园林浇灌控制。工作室与徐矿集团合作开发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还获得了徐矿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学校有5 名教师凭借专业特长创办了小微企业,且运营良好。实践证明,搭建产教融合项目平台是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较为直观有效的方式。
3.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集约化发展,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学校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主要是结合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行的。2019 年,学校与江苏景明公司合作,在校内成立了景明产教融合创新工厂,依托创新工厂组建了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教学创新团队,承接企业订单。工作室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结对、工作室教学内容和企业项目一体化、工作室技能训练和企业岗位培训相一致,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完成了企业订单,既提升了教师实践技能,又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始终把优化教师梯队结构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采取多种措施打造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梯队,探索建立教师教学岗、教师科研岗、教师技能岗,推动教师错位发展。
1.“双师型”教师为主体。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要求学校教师梯队建设须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界定。在厘清标准的基础上拓宽“双师型”教师引进或培训渠道,健全管理与评价机制,对“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评价与薪酬福利等方面给予激励措施,形成内驱动力,鼓励更多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推动“双师型”教师成为学校教师梯队结构的主体。
2.高层次人才为核心。
从培养高层次人才入手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设立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基金,选送读博、出国进修等政策向高层次人才倾斜,设立高层次人才工作室,让一部分教师成为引领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跃升的“头雁”。
3.梯队化发展为引领。
加强教师分类管理,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曲线模型,将学校教师分为成长型、成熟型、名师型三类,针对不同成长层次分类施策,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如对于成长型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模式,由导师为其量身定制指导方案和阶段计划,在课堂示范、教学科研、企业锻炼、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传帮带,培养期满从导师和培养对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针对成熟型教师,制定骨干教师培养实施办法,侧重实践技能提升和职业教育理念更新;对于名师型教师,则与高层次人才对接,凸显教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导师”作用,传帮带青年教师,引领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职业学校教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为基础和保障。只有建立一套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和发展机制,才能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健全师德评价机制。
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改革的核心内容,出台《教师道德规范及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四项要求》等文件,进行刚性约束。每年开展“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吸收学生、家长、企业参与,将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制度,从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学术诚信等方面排查师德师风的潜在风险和问题,将平时监督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对存在负面清单所列问题的教师,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予以谈话提醒、批评教育、降薪降级直至纪律处分。
2.建立督导评课制度。
督导评课是加强课堂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实施教师教学评价模式改革,成立了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督导室,出台教学督导规范听课检查制度,建立由学校、系部、同行及专职督导人员组成的四级督导队伍,开展推门听课、随机听课。同时运用教学信息化服务与监管中心平台开展网上巡课,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全过程纳入督导监测之中,并将督导监测情况及时向系部和教师本人反馈,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重要指标,构建起严密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
3.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改革教师绩效工资奖励办法,坚持向一线教师倾斜的原则,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开展教师考评,许多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甚至超过了校长。成立学校学术委员会,制定《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奖励办法》,引领教师加强教科研工作,发挥研者的角色属性。完善《岗位聘用实施方案》《职称申报校内遴选办法》等制度,对教师业绩进行量化考核、全校排序,作为评聘、晋级的重要参考指标,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例如,针对合同制教师,学校推行三级合同晋升制度,对符合晋升条件的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技能大赛成绩、教学科研成果、班主任任职年限等9 个指标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评分,优秀者晋升高一级合同,享受更高薪资待遇,从而在学校形成比学赶超的积极氛围。
一系列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举措的实施取得了积极成效,学校师资结构在来源、年龄、职称、专业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师发挥德者、匠者、师者、研者、乐者职业角色属性的自觉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教师中踊跃参加教学大赛、主动要求下企业锻炼、积极申报各类研究课题、自觉融入学生服务管理工作的人数大幅增加,学校多次在各级各类教学大赛中摘金夺银,成绩优异,2019年还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新时代,职业教育已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三教”改革作为驱动要素发挥着重要的推力作用。教师改革在“三教”改革中居于首发位置,牵引或影响着教材、教法的改革。职业学校应深入研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密切关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态势,结合现代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的从教激情和职业活力,更好地服务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