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第七中学 钟鉴泉
当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如今中学美术的教育。我国为了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美术教育中切实注重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因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我们更加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在美术课程教学中的渗透,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优良的美术创造力,促进中学生对美术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此来培养更多的新型美术人才。
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生活全面影响着教育。中学美术的教学实践不再单单只是一味地教学美术基本知识那么简单,通过理论学习进行实践创造是美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理论和实践总是相辅相成的,脱离实践空谈学习难以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培养。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本身,不了解生活本身,对作品的赏析就容易出现偏差,难以实现认识的全面和深刻。新形势下,中学美术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实现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我国传统的水墨画知识的学习时,在欣赏顾恺之的《雪霁望五老峰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情感体验,并且教师从一旁进行指导教学,引导学生全面感受和全面欣赏。在美术绘画课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进行写生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很多事物学生虽然不陌生,但是在平时对其进行细致观察的意识和机会都不多,这也导致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足。而实地写生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美术作品中去感受,自然的生动性和灵动性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魅力,学生的思维被打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绘画灵感,实现创新性创作,促使学生全面地发展。
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基础的绘画技巧与绘画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培养中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在课堂上单凭美术教师一个人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摆脱教室这单一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博物馆和美术馆等社会场所为我们进行全面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去当地的相关场所进行现场实地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价值的感知。学生能近距离地观赏到绘画作品的艺术价值,走出课堂,走入绘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物语,从绘画作品中得到灵感,将内心情感融入美术创作中,赋予作品灵性。
除了工艺作品之外,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大师的绘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样品版的《清明上河图》,关注其绢本的设色以及勾勒的景象,还有技法的奇妙等,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幅画的价值与内涵。初中生通过不断地赏析作品,无论从绘画的角度,还是从作品历史的角度,对美术基础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种外出参观的形式可以加深中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感悟,让学生的思想与眼光更加开阔,让死气沉沉的美术作品在绘画人的眼中大放光彩,能有效地激发当代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美的感知。
深层次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受到美术知识的感染,体会到美术课程的美育魅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更能引导学生对美术学习方法产生一些深入的思考,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质量。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方式多样化。探究教学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美术教育教学的精髓。
以教学美术课程“传统纹饰,民族风格”的内容为例,美术教师在传授学生这一方面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传统文化村落进行观摩并自行制作一些相关的纹饰,如根据美术书上的内容让学生分组进行陶瓷花纹制作,制作需要在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学生制作出心目中完美的纹饰,把它们带回到课堂中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中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应用,进而更好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气息,以此增强了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的美术探究学习受到激励,对美术学习更加重视,学生的美术思想得以实现质的升华,提升了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
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引导实现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转变。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变化,知识传播途径日益丰富,知识内容不断完善,学生仅仅依靠教师传授知识是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的,需要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美术学科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过程,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自学的能力是难以实现美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过程中,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提高学习自信心,在探索实践中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品格,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以教学美术课程“装扮生活,吉祥幸福”的内容为例,这是对传统文化中的装饰花纹的深入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审美情趣,感悟美好生活,进而进行创新性设计。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彩陶、青铜等传统艺术作品,也刚完成“传统纹饰,民族风格”的学习,本篇章内容是上篇章内容的延续。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的自学活动完全可以有序地展开。学生可以在课下进行纹饰资料的相关搜集工作,就节日、建筑、物品上的纹样表现方式进行观察和整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实践活动。先是小组合作对比分析传统纹样,加深理解和感悟;随后在现代应用中分析其奇妙的美学意义;最后进行艺术创作,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作品赏析。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概括总结、补充完善,并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实时的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立德是为学之本,也是做人之本,美术教学中将德育作为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手段,这对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青春叛逆期的学生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情感氛围的营造,用历史故事或问题启发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由此,学生不仅能得到美学知识的学习和技巧的训练,而且情操得到陶冶、人格继续完善。
以教学美术课程“水墨探索”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蒋兆和的《杜甫像》让学生进行赏析,除却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和心理描写方面的美术技巧外,引导学生发表观后感想。教师可以通过作者生平和杜甫生平的历史故事来进行引导,学生的情绪被带动起来,开始积极发言,有的说是为国为民的忧怀之情,有的说是九死不悔的坚韧追求,还有的说是漂泊不定的沧桑感。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不自觉地学习美术知识中这些积极向上、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和为家国天下的崇高精神。
终身学习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能力,能够打破狭隘的思维局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很多情况下,人们认为美术是一门副科,艺术学习的意义并不大,只是生活的装饰,没有太多的学习价值和发展价值。但作为基础课之一,美术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和其他学科也是相互影响的,对学生的智慧启迪和品性培养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使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真正的“微”时代,微信、微博逐渐占据了我们的生活。这种信息模式普及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电子设备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因此,教师可以将微课引入课堂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和作业完成过程都可以借助现代化设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知识的学习,还能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化设备为生活和学习服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使学生树立变化发展的观念,意识到面对社会的发展,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实行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下时代的主流,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它更加适合于中学美术教育。初中美术教育教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各种心理素质得到增强、思想观念得到培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学习能力,还能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新教育改革下,教师要更重视学生的成长历程,让学生在美术文化中受到启发,在传统文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