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铃,杨霞,聂昂,何凌云,姚紫鑫
(湖南省怀化市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怀化418000)
2019 年,怀化市出栏(笼)猪295.3 万头、牛16.9 万头、羊74.4 万头、禽3718 万羽;存栏(笼)猪171.9 万头、牛45.8 万头、羊55.8 万只、禽2141.9万羽。肉类总产量30.96 万吨,禽蛋产量1.75 万吨,蜂蜜产量692.9 吨。畜牧业产值143.67 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畜牧业成为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
我市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抓特色、抓优势、抓品牌,形成了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新晃黄牛、芷江鸭、洪江雪峰乌骨鸡等产业成为当地经济支柱,被列入湖南省特色产业。溆浦鹅、沅陵湘西黑猪、通道黔邵花猪、麻阳白鹅、会同山羊等特色产业正在稳步发展。“新晃黄牛”入列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共品牌。
全市建有规模养殖场1846 家,规模化程度达40%以上。创建了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8 家、省级示范场26 家,创建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6家。全市畜牧业生产由传统的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全市加快粪污处理设施改造,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新技术,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0.4%,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6%,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农业新格局正在形成。
全市发展了大康国际、老蔡食品、怀化正大、芷民丰等省级龙头企业15 家,发展了大山农业、湘西牧业、华凤禽业等市级龙头企业45 家,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中合生态、正邦、温氏、天心、上海东方希望等大型企业,着力推进生猪全产业链建设。
我市建立了市、县(区)、乡、村四级动物防疫队伍和有效的动物防疫运行制度,动物防疫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动物防疫工作有序开展,保护了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全市积极开展非洲猪瘟检测和评估,建设了9 个县级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14 个生猪定点屠宰场全面建成非洲猪瘟检测实验室。市级正在着手建设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实验室。
我市承担国家、省级畜禽水产品、兽药、饲料例行监测、监督抽检、兽药残留监控抽检,开展了市级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养殖业投入品例行检测,每年开展瘦肉精等抽检3 万头以上。全市积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鹤城建果生态土鸡和生态土鸡蛋、鹤城芭颉鲜鸡蛋、洪江枳木槽香猪等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湘西牧业湘西黑猪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
全市大力推广了生猪人工授精、牛冷配、人工种草养畜、牛羊快速育肥等多项技术,畜牧科技贡献率达提高到65%。我市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从湖南农大和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引进两个科研团队,分别实施雪峰乌骨鸡选育、芷江鸭麻鸭品种选育及健康养殖项目。我市建设了省草食动物产业技术体系怀化试验站。十三五时期,全市获得发明专利30 余项,发布地方行业标准20 余个。
自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全国生猪产能严重下滑,我市也不例外,造成生猪供应紧缺,生猪价格高位运行,给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周边国家重大动物疫情频发且呈扩散之势,外来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和扩散风险进一步加大。我国布病、结核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传染病有所抬头,严重威胁着公共安全。同时,新发病还在不断增加,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内外形势复杂,且尚未研发出有效的疫苗,给非洲猪瘟防控带来很大压力。
我市畜禽规模化水平还比较低,一家一户家庭养殖还普遍存在,养殖环境较差,影响村容村貌。多数规模养殖场规模不大,设施化程度较低,畜禽养殖及粪污处理技术也相对落后,影响到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难免造成一些环境问题。
我市畜牧业仍处于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等现象比较普遍。畜牧业仍以传统家庭饲养为主,规模小、自动化和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市场普遍认可的优势品牌,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延伸不长,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在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我市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的贡献率仍然偏低;在科技创新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建立起与畜牧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科技资源相对短缺,技术与产业发展关联度还不够密切,技术推广队伍业务素质和技能还有待提高;在科研投入方面,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技术研发资金短缺,成果转化投入不足。
一是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建设完善湘西黑猪、溆浦鹅2 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以
及雪峰乌骨鸡、黔邵花猪、龙潭猪、凉伞猪、湘西黄牛等6 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加快建设地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区。二是加强良种畜禽供种能力建设。建设完善一批畜禽良种扩繁场,切实提高畜禽良种的生产、供应能力。三是加强牲畜品改体系建设。主要开展生猪和肉牛品改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程度高的种公猪站、猪人工授精网点以及肉牛品改中心、品改站。四是加快提升畜禽育种创新能力。结合畜禽优势产区布局,加快建设一批有实力的育种场,有效利用地方畜禽种质资源和
引进优良品种资源,加强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不断提升畜禽育种创新能力。重点以雪峰乌骨鸡、湘西黄牛、黔邵花猪、湘西黑猪等地方品种为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发展优质高端特色畜禽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因地制宜,在发展适度规模养殖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大型规模养殖。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到80%以上。二是加快畜禽养殖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先进的畜禽养殖设施,装备自动喂料、机械清粪、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配备集智能感知、智能传输、智能控制系统,积极使用节水、节料、节能养殖工艺,切实提高畜牧业设施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三是开展畜禽标准化示范创建。按照生产高效、环境友好、过程安全、管理先进的要求,建设一批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四是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立足优势特色产业,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和联农增收机制创新,创建2~3 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一是健全动物疫病防控机制。落实地方人民政府属地管理责任、相关职能部门监管责任和经营者防疫主体责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疫工作责任体系,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加强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和乡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建设陆生动物疫病病原学监测实验室,县级建设兽医实验室,切实提高动物疫病检测诊断能力。切实完善乡镇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村级动物防疫。
三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制度,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动物卫生监督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加快乡镇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改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设备。
四是深入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全面开展种畜禽场和大型规模场重点疫病净化,推动动物疫病防控从有效控制逐步向净化消灭转变,从源头控制动物疫病,有计划地控制、净化、消灭对畜牧业和公共安全危害大的重点病种。五是推进兽医工作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兽医工作社会化服务机制,开展服务试点,稳步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加强市县乡三级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建立质量安全信息收集、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健全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不断提高监管执法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或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制定、完善与执行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投入品的使用、管理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为畜牧业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建立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重点建设市县乡监管机构和企业四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和质量追溯网络。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管理,全面实施畜禽养殖备案登记制度和畜禽标识制度,建立健全养殖档案。严格实行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控;积极探索建立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四是完善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升级提质市级畜禽水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配套完善县级畜禽水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完善检验监测手段、提升检验监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五是加快推进畜禽产品“两品一标”认证。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
一是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分区管理制度。按照各地禁养、限养、适养“三区”方案,编制禁养区边界图册,确保每一个禁养区边界清晰、管控便捷。对禁养区实行常态化监管,禁止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二是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养殖数量,防止出现超载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加强草地资源科学规划利用,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合理确定草地载畜量,禁止过度放牧,维护生态环境;加强新建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指导,科学选址,合理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相协调。三是加快推进畜禽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机制,在巩固优化“业主小循环”和“区域中循环”种养结合模式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县域大循环模式。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利用方式,新(扩)建畜禽粪污收集、利用等处理设施,以及区域性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形成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提高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
一是打造区域性畜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选择基础好、规模大、有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品系,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重点培育新晃黄牛、芷江鸭、洪江雪峰乌骨鸡产业,积极培育新晃县凉伞猪和贡溪鸡产业、通道县黔邵花猪产业、沅陵县湘西黑猪产业、溆浦县溆浦鹅和龙潭猪产业。二是开发区域性特色蜂业。依托山区蜜源优势,着力建设特色蜂蜜生产基地和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实施蜂业提升行动,建设高效优质蜂产品发展示范区。三是开发绿色生态产业。依托山区优势,积极转变养殖方式,大力发展山坡林地生态鸡、放养生态猪等产业,提供生态、安全、味美的特色产品。
一是培育、引进产业龙头企业。按照一个主导产业配备一个龙头企业的原则,积极培育、引进一批上规模、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行业领军型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力争建成3~5 个省级或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二是加快建设畜禽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畜禽产品,加快畜禽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培育一批现代化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培育、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冷链物流企业,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快捷智慧的冷链物流体系,变“运活畜禽”为“运肉”。积极做强新晃黄牛文化产业园,加快建设芷江鸭、雪峰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园,完善直营店和电商平台。三是加快畜牧业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构建以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域公共品牌为龙头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依托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强化“新晃黄牛”等公共品牌,积极创建生猪、家禽品牌,着力打造全国全省知名的区域公共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四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打造现代化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五是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加工、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兴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