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梓纯
(湖南省湘阴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湖南湘阴414600)
湖南省湘阴县草食动物产业发展较快,生产、加工、流通、技术、信息等环节相对完善,为湘阴县畜牧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湘资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血吸虫防治、新冠疫情等),我县草食动物发展速度趋缓,养殖户数量,养殖总量下滑,削弱了全县畜牧业经济。为此,我中心2020 年8 月下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带着“提振信心,寻找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科学谋划,再上台阶”的思路,对全县草食动物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
湘阴县辖14 个乡镇,1 个街道,土地面积1581.5平方公里,人口78 万,耕地面积6.33 万公顷,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0 万公顷,全年水稻、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总产量588 万吨,稻草、玉米、秸秆、藤蔓、壳、饼粕等达到80 万吨,境内有湖洲草场和丘岗草场0.6 万公顷,200 公里堤坡草场533.3 公顷,在不考虑增加其他饲料的情况下,全县天然草场和农作物秸秆与饼粕可以养牛18 万头以上。
县内拥有优良的省内牛羊品种,如滨湖水牛、湘西黄牛和湘东黑山羊,是我县牛羊的当家品种。2020 年上半年存栏牛3.2 万头,出栏牛2 万头,存栏羊3.8 万只,出栏羊2.9 万只。
2019 年全县畜牧总产值28 亿元,草食动物的产值才4 亿元,仅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4.2%,从肉品生产经构看,全县2019 年肉类总产量为7.8 万吨,牛羊肉仅有5000 吨,占比6.4%[1]。从长远看,草食动物将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当前的经济总量来看,草食动物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草食动物产业模式虽然已经有所进步,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是陈旧的方式占主要位置。从养殖规模上看,农户零散放养牛羊数量多于规模饲养牛羊数量;从饲养方式上看,“人放天养,靠天养牛羊”粗放养殖的比重较大;从产销对接方面看,自养自销,自给自足的方式多于订单养殖、外运销售方式,这些生产、经营方式不利于产业大发展。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每年有80 多万到100万吨农作物秸秆、藤叶、秕谷及饼粕等,还有近0.67万公顷天然草场,年载畜量可达20 万头牛羊。当前仅能利用的草料只有少量的稻草、部分玉米秸秆和饼粕,多数秸秆被焚烧,草场被闲置,既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秸秆焚烧还造成环境污染。
当前还没有一个能担当起我县较多数量草食动物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原先养牛的市级龙头企业南湖洲牛业有限公司已经退养。没有龙头企业的拉动,全县牛羊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水平就难以提升。
对于一个牛羊养殖大县,从2017 年~2019 年省市县三级财政给予牛羊养殖的投入,包括物资折价、培训费用和进账资金等不到300 万元。没有资金保障,新技术、新品种难以送到养殖者手上,草食动物产业的基本建设难以实施,规模养殖难以形成,以至产业发展步履艰难。
在调查过程中,养殖、加工、流通、品改和防疫等方面的调查对象都对发展草食动物产业给予厚望,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养殖场的规模要扩大,要培植20 头牛和50 只羊的养殖户,使全县养牛羊的总量有较大的增长。
充分利用县域农作物秸秆资源,推广应用秸秆青贮和秸秆氨化技术,增加牛羊利用农作物副产品的数量。加大对天然草场改造,改善草地排灌设施,提升草质,提高产鲜草产量。开展人工种草,充分利用空闲地、冬闲地种植牧草。
牛羊品种改良已经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农民迫切需要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这一技术成果,在继续巩固已经建成的县级和基层牛羊品种改良站的基础上,增加品种改良的数量,扩大品种改良覆盖面。支持农户留储能繁母牛,扩大肉牛的繁殖群体。
围绕牛羊养殖、品改、防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草地改良、人工种草等环节,开展科技宣传和普及,鼓励科技人员进入养殖场(户)推广新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活动。
继续支持樟树镇、岭北镇、湘滨镇、南湖洲镇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养殖、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经营,扶持其进行改造升级,使其做强做大。同时培植牛羊产品外销企业,建立产销链接方式,发展订单养殖。
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出台扶持草食动物产业发展政策。如扶持建设养牛20 头以上、养羊50 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扶持牛羊及其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支持建设县级品种改良站和基层品种改良站;奖励养牛羊农户实行牛羊品种改良;奖励养牛农户留储和培育能繁母牛;支持县级畜牧部门有计划的实施天然草地改造和草种改良;支持养牛企业建设疫病防控设施;奖励养殖农户采用青贮氨化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农作物其它副产品饲养牛羊;鼓励支持畜牧主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到养殖场、加工、流通等企业开展技术推广和试验示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