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第三小学 邹 燕
数学是小学阶段基础教育课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和实用性,是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学科。也正是因为小学数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为生活化情境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对学生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概念及运算定律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的小学阶段的学生只凭自己的想象,是很难做到透彻理解的。而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生通过调用日常生活经验,就能很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并熟练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思维就是指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遇到的一切事物,用数学的思想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思维一旦形成,将会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使学生建立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间的桥梁,也启发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萌芽,从而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思想的基础。
理论联系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指导原则,而生活化情境教学方法的实施是对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原则的有效贯彻和落实。通过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生活化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表现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彻底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日常生活的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将教学内容置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表的模型,并结合学生日常起居的情况,让学生在模型中分别标出自己起床、早饭、午休、晚饭、睡觉的时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在快乐的氛围中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教师应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讲解,教师将枯燥、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生活语言,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巩固,也是对数学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也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设计并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的距离”一节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每天上学、放学的路径,为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策划一条最短的上学路线。这样的作业新颖、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参与,并将自己上学的多条路线进行测量并标注,从中选择最为便捷、距离最短的路线。这次课后作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及时巩固了学习效果,还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就应注重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课后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更为自然地融入教学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