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附属学校 蔺菊玲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因此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无法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教学情境单一抑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比较低下,无法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和发展铺垫坚实的基础。
数学模型思想是指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一些数学理论,通过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来寻找实际量和数学理论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应用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思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指导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指导,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推动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生活中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模型思想需要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小学数学《简单的加减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加减法的运算训练,如:明明特别喜欢喝汽水,他去超市买了一瓶汽水花了5 元钱,第二天在小卖部买了同样口味的汽水只花了4 元钱,明明两天一共花了多少钱?超市汽水比小卖部贵多少钱?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掌握了简单加减法运算的方法和思路,很大程度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数学认知水平,同时也帮助学生构建起数学模型思想。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小学生对数学模型思想缺乏必要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养成建模习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铺垫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平行”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平行的两条线会不会相交?为什么?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探究,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可以转变传统枯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促使学生养成建模习惯的基础,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论证、举例和证明等方法来证明平行线。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激活课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提出的必然要求,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养成建模习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都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需要从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入手,不断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比如在小学数学《条形统计图》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首先呈现出某一地区的天气预报情况,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清晰地呈现出来吗?学生可以自主研究,也可以在小组内探索实践,通过动手绘制比较出更合适的方法。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利用天气预报中的各种数据建立条形统计图就是数学模型思想,学生通过自主动手实践明确了条形统计图的重要性,加上教师的准确指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建模能力,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应用。
总的来说,将数学模型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数学问题的内涵,提高数学解题效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数学必须实现创新和发展,加强数学模型思想研究受到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小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模型的学习,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给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将数学模型思想有效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