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赫
(吉林警察学院侦查系,吉林长春130017)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他明确指出: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并且认为教师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此,习近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 “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至关重要。在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从小学到大学、从小学生到研究生都要学习的课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是硕士研究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实现其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就是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 “八个统一” 。
“八个统一” 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简称。[1]其中,第一个 “统一” 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又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要站稳政治立场,善于从政治高度看问题,要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帮助学生解惑释疑,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既要以学术讲政治,也要以政治统率学术,从而做到马克思所说的: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可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第二个 “统一” 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又要有必要的知识传授。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进而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可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第三个 “统一” 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积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广泛传递社会正能量,又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弘扬真善美,同时又要敢于批判假恶丑。可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第四个 “统一” 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系统的理论性特质,又有显著的实践性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同时又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实践,从而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可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互结合、高度统一。第五个 “统一” 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统一性要求,又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探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认识到统一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多样性受统一性统摄。可见,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第六个 “统一” 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为,还要充分调动教师 “教” 和学生 “学”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见,主导性和主体性要共同发展。第七个 “统一” 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有灌输性教育作为基本方法,又要有启发性教育作为重要方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科学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践行,做到 “灌中有启” ,同时又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学生特点,注重引导、转化,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启发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到 “启中有灌” 。可见,灌输性和启发性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第八个 “统一” 是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其他课程和活动则属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同时注重发掘和共享其他课程和活动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只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同频同向,才能协同推进 “思政育人” ,进而实现学校 “三全育人” 。可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八个统一” 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而提出来的,是教育界必须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如何深入思考和正确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关系?如何深入思考和正确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如何深入思考和正确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的关系?如何深入思考和正确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如何深入思考和正确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如何深入思考和正确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如何深入思考和正确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的关系?如何深入思考和正确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实际,高瞻远瞩,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矛盾分析法深刻阐述了这些矛盾和问题所涉及的 “双方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主要与次要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虽然习近平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八大矛盾和问题的角度入手进行阐释的,但从总体上看, “八个统一” 围绕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八个统一” 贯穿的主线只有一条,就是守正创新,不仅要守住教育的根本还要守住党的根本,不仅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而且要因势而新,与此同时,还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继承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 “八个统一” 蕴含的科学方法只有一个,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也就是用矛盾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八个统一” 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所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和全面总结,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解决的八大矛盾和问题以及新时代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刻解答。它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也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要求。[3]
高校开设 “特色” 这门研究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进一步对广大硕士研究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本领。为此,教师就必须思考和解决如下问题,即:如何正确把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关系?如何在帮助研究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如何正确把握并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与课下、课外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以践行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统一性要求和教学方法多样化探求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灌输性教育与启发性教育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系?要解答好这些问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必须实现 “八个统一” 。
硕士研究生是青年中思想活跃的群体,而且青年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接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时期。 “特色” 这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 “八个统一” 对于广大硕士研究生而言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最新成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与信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二是有助于学生认清新时代新矛盾新要求,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生将当前学习和未来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将个人发展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三是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生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我们推动学校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进而不断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由此可见, “特色” 课实现 “八个统一” ,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也会使其成为硕士研究生受益终身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特色” 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 年版)为教学的基本依据,这一版本教材由导论和九个章节构成,内容涵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这就要求 “特色” 课在实现 “八个统一” 时遵循如下基本思路、采用如下主要方法。
“特色” 课教学的基本思路可分为总体思路和具体思路。总体思路是必须把实现 “八个统一” 贯穿于 “特色” 课教学与研究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特色” 课教学不仅要把坚持政治性、价值性、建设性、理论性、统一性、主导性、灌输性和显性教育放在首位、落到实位、行动到位,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坚持学理性、知识性、批判性、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启发性和隐性教育。其中,前者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制约前者,因而必须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具体思路可分三个方面:一是 “特色” 课的导论、第一章和第二章,属于总体方面的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与历史地位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重大问题,这部分要实现 “八个统一” ,教师必须站位高,要有理讲理,要发人深思,更要耐人寻味;二是 “特色” 课的第三章至第七章,属于具体方面的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制度及其实践问题,这部分要实现 “八个统一” ,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讲深讲透,要生动形象和意味深长;三是 “特色” 课的第八章和第九章,属于宏观方面的内容,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与国际战略、政治保证及方法论主要问题,这部分要实现 “八个统一” ,教师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国内国际形势进行审视和展望。
就方法而言,在上述总体思路和具体思路明确的前提下, “特色” 课要实现 “八个统一” ,以下三种方法是不可或缺的。
其一,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贯通的方法中实现。这种方法可在 “特色” 课的导论、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使用。如在讲授导论时,教师要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传统到特色的发展过程进行学理性梳理、知识性传授、批判性反思、实践性拷问、启发性引导,以此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四位一体” 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突出这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以实现 “八个统一” 。
其二,在讲授与提问相联系、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中实现。这种方法或路径可在第三章至第七章中使用。如在讲授 “特色” 课的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又是在哪一次代表大会上独立成篇的?这两次代表大会在阐述上有怎样的区别?教师通过这样的逻辑和方式把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去思考。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 的形成过程,从 “一个中心” 到 “两个文明” 到 “三位一体” 到 “四位一体” ,再到 “五位一体” 。这不仅回顾了新中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走过的艰辛历程,还涉及了重要的时间节点、关键人物、重大事件等,既避免了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然后,教师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制度有哪些、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应该如何从自身做起讲授给学生,自然就水到渠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中实现。这种方法或路径可在 “特色” 课的第八章和第九章中使用。如在讲授第九章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 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并使学生系统了解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依据和制度安排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教师还可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悟党的全面领导的丰富内蕴,通过讲授和案例分析进一步讲授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和可行性。
当然,在实现 “八个统一” 的过程中,无论何种方法或路径,都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教师要以现代教学技术为媒介,以自身的引导示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作为贯穿教学的主要线索,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和实践教学,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授课对象所在院系和所学专业以及课堂人数的多少等具体情况,在讲授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有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现 “八个统一” ,也就是不能搞 “一刀切” ,而要 “不同章节采用不同的方法” ,亦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