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萌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新时代高校要培育时代新人,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发育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愈来愈受到关注,早已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人格障碍特征,人格障碍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现实中有关学生伤害的案例,如被网友广泛关注的浙江大学在校生强奸案、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虐猫事件等的发生与大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有莫大关系。要顺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高校应该大力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时代新人,从而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效预防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问题进行学理探究,追寻其形成原因,并针对性地探讨其解决对策。
关注新时代大学生人格障碍以深入探究其成因和应对之策的前提是从学理上探究新时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内涵及类型表现。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有所记录的人格障碍患者数量与国外比相对较少,这与国内外对于人格障碍的诊断方法与文化认知上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虽然国内外对于人格障碍的认知具有一定差异,但是在此问题上仍然存在共识。人格是指一个人具有稳定性的行为方式与待人接物的惯常形式,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为 “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2],其多起源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患有人格障碍的大学生不适应其所处的生活环境,其在与人交往方面感到心理压力,行为异常,与他人不能和谐相处。他们在与他人相处中,既给他人带来不愉快的体验,也给自身带来痛苦,人格的病态发展破坏了其意志与情感活动,妨碍了其行为与目的的统一性,给人异常的感觉。这种表现应该是大学生人格障碍最为本质的内涵。根据这一本质内涵,在大学生群体中,人格障碍的类型大多为强迫型与表演型,分裂型人格只占很少一部分,其他类型也少量存在,有的甚至会出现双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其中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强迫型人格障碍:这类大学生大多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男生多于女生,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都达到完美,事后还会反复检验,对于细节过分苛求;他们具有惰性,缺乏果断,善于怀疑,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般不会做出改变,对于做任何事都具有严格的要求标准,喜好按照程序来,否则就会感到焦虑、烦扰与不安;在生活中缺乏兴趣爱好,很难交到挚友。
表演型人格障碍:此类大学生多以夸张的动作与善变的情感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也会以显眼的打扮来吸引他人,女生多于男生;他们情绪波动性强,暗示性高,爱好幻想;难以与周围保持长久的联系,偏好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考虑他人的感受,一般不会得到周围人长久的认可;希望生活就像戏剧一样,充满刺激,喜好热闹,害怕孤独,依赖性强。
焦虑型人格障碍:这类大学生内心长时间感到紧张与担忧,对周围事情都非常敏感,希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与接受,对别人的评价,尤其是批评会很在意,具有不安全感与自卑感,会因为很多可能发生而不一定发生的事情而逃避与他人交往,与社交恐怖症密切相关。
偏执型人格障碍:这类大学生在生活中会表现出过分猜忌、怀疑与偏执,多发于男生;他们的自我评价很高,把自己看得过分重要,一般不会接受批评意见,受到质疑易与他人争辩,甚至与他人大打出手;还特别警觉,固执,心量狭小,善妒,对他人善意的举动也会做出负面性的歪曲解释,不能正确评价事情的前后关系,易发展为偏执狂。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类大学生对他人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易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多见于男生。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人冷酷,脾气暴躁,对自己所做的伤害事件不易感到羞愧;生活缺乏规律,没有计划性,很多事情的发生出于偶然;难以适应社会,难以遵守社会规范,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认知力,不易从发生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分裂型人格障碍:这类大学生表现出退缩、安静、孤独、不善于露面,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为人冷漠,情感较为单一,自己不易感知到积极的情绪;为人内向、害羞,表现出一定的怪癖性,对他人的赞扬与批评均缺乏反应;活动能力差,不易感受到他人的温暖,缺乏知心密友。
在充分把握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内涵及类型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深入思考新时代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要从家庭、学校、社会与其自身多主体方面的分析,以便于对其成因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洞察。
人格障碍多始于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在这两个成长阶段内,个体与家庭接触最为密切。由此可见,家庭是大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首要影响因素。从生物学遗传方面来说,同卵双胞胎即使从小放于不同的环境下成长,其人格在某些方面仍具有相似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人格具有遗传性。意大利心理学家Rombroso 曾对犯罪人员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调查,他发现亲族患有人格障碍的人员犯罪几率更大一些。也有研究报告显示,人格障碍患者的脑电图与常人有异,这也说明生物学因素与人格障碍有一定相关性。另一方面,家庭成长环境也与人格障碍存在着一定关系。在婴幼时期母爱或者父爱被剥夺,后又受到继父母的不重视,缺乏关爱,甚至受到虐待等情况会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意外事故的刺激也有可能使一个人的稳定性人格发生改变,如父母一方遭遇意外突然离世,有时候也会使孩子的人格偏执化发展。另外,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也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易造成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对他人的感受缺乏考虑,藐视校规法规,如果不及时加以修正,极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若父母对孩子有过高期望,强迫孩子完成自己的意愿,使其处于长期压力过大的紧张状态,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认识到作为家长所肩负的教育责任。父母的品行不端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易使孩子的人格极端化发展。
很多学校将诸多精力放置于对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关注,却由于种种原因而忽视了对于其健康人格的培养。现实学校生活中,一个或者两个辅导员担负一个系甚至整个学院学生的日常管理,其工作任务重,几乎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日常情绪变化。而身边的同学在发现异常后,由于对人格障碍知识认知有限,有时甚至根本想不到这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发现身边有同学不好相处,甚至性格有异时,大多不会选择向辅导员说明,而会选择 “敬而远之” 。这就有可能导致在学生人格方面出现障碍问题时,辅导员及其他负责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不能及时察觉、进而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而产生人格障碍问题的学生受到疏远后,孤立无援,甚至还有可能根本对自身人格的异常没有察觉,导致人格障碍问题加剧。另外大学校园环境更为自由,相对于高中阶段来说,自由活动时间增多,在课外大学生可自行安排时间。这样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事情来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时候有人格障碍问题的学生也会根据自身的性格选择自己的舒适圈,如喜好孤僻,则会逃避与人交往,敏感猜忌。学生得不到有效帮助就会自由发展,也会造成其人格的极端化负面发展,使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还未完全成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易受到外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今社会网络技术愈发成熟,信息传递便捷。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可以任意选择浏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负面的信息往往在网络上传播更为迅速,产生的影响也更大,这些信息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整体上也有所提升,易滋生个人主义,不少人习惯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对他人冷漠,社会责任感低,把金钱看得最为重要,甚至为了追求金钱违背社会道德规范。这也可能会使人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与他人进行不切实际的攀比。很多高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在为进入社会做准备,本来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而初次尝试进入社会的他们接触到不良社会心理文化的影响,易受到打击,甚至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取向产生持久的不良影响。另外,校园一般出入自由,社会上有一些不良之人容易趁机进入校园利用大学生单纯的心理制造贷款骗局,向他们宣扬邪教组织。长此以往,事态逐渐发展严重,外界的不良刺激也不利于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
在当今快速的生活节奏中,高校大学生的焦虑程度在整体上有所提升,易导致人格障碍问题的加剧发展。大学生的焦虑一方面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既包括与身边同学的友谊发展,也包括对于恋爱关系的处理。很多大学生远离家乡到外地上学,渴望在大学校园里得到身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渴望获得友谊。友谊的建立需要彼此关爱,需要时间的积累。很多大学生在家庭内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内受到所有人的关注与爱护,初入大学,自理能力不足,对他人关心不足,又渴望得到他人的喜爱,这样难以建立友谊,受到他人的认可。另外,很多大学生在恋爱中难以处理好男女关系,容易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失恋后一时间走不出来,易受到刺激,甚至发生悲剧性事件。另一方面,就业压力增大,很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实考验,在长期的精神压力下,人格易扭曲化发展。
在对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内涵及表现和其成因进行了综合性的全面认识后,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策略加以合理应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在结婚前男女一方若有人格障碍问题,应及时告知另一方,并在医生的嘱咐下,积极配合治疗,改善自身问题。在家庭成长环境方面,家长应积极承担家庭责任,善待处于成长期的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关爱,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同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能把自身没有完成的心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给予其不合理的期待,对其造成过大的精神压力。当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时,家长应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孩子共渡难关,构建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现实中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对于孩子过分保护,当家庭出现变故时,对于孩子的想法不闻不问,殊不知孩子对于一些事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也许变故的发生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甚至对其整个人格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家长应注重与孩子真诚地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在适当时加以积极引导。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当孩子的日常行为走向发生偏颇时,家长应及时加以重视,从萌芽处遏制其恶化发展。另外,孩子处于不同的成长时期,生理与心理皆有不同变化,家长应注意在不同的时期实施策略性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比于辅导员与学生的相处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同班、同宿舍学生的相处时间更长一些,彼此之间的了解也更全面一些,共同话题可能也更多一些。辅导员可积极组织朋辈互助活动,将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合理分配,帮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告知学生当互助一方有困难时,另一方应尽可能地实施帮助,在必要时积极向其说明,适当增加了解学生的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这就要求辅导员注重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主动融入学生之中。辅导员可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其近态,不能只是被动性地等待有问题的学生来寻找自己。毕竟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善于寻求帮助,而有的学生则相对内敛,不善于寻求帮助。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辅导员也应注重保持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对于有人格障碍问题的学生,积极对其实施心理援助。”[5]学校还应注重打造健康安全的教育环境,有效防止社会上的不良人士进入学校进行非法勾当或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帮助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使其既能认识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也能积极关注正能量的存在,促使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持续向好发展。其次,高校要帮助学生做好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对于适当年级的学生,学校可联系一些社会单位,集体组织学生实习,增长其职业技实践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缓解其毕业时的就业压力。社会上的一些就业单位也要适当给予实习生或者应届生应有的关怀,既帮助其增长职业技能,也要尽可能给予其合理的人文关怀。最后,相关部门要积极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关注网络不良信息的社会影响,及时做好相关舆论工作,正确把握舆情走向,尽可能减少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家庭应从源头处积极预防孩子产生人格障碍,学校和社会应给予问题学生更多的外部关怀,帮助其人格健康地向好发展。预防或者减轻人格障碍产生的危害,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要自身从内部努力,主动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首先,大学生应学会正确地与人打交道,乐于助人,热情开朗,与身边同学建立友好的联系,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全面发展自己,不能一遇到关系破裂就一蹶不振,应建立良好的自我修复系统。其次,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的抗挫能力,遇到困难应尽全力积极解决,而不是第一时间选择逃避,在生活的磨难中更加坚定自身的意志力,锻造坚韧的毅力,越挫越勇。最后,大学生还应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寻找合适的方式锻炼自身的抗压能力,善于接受挑战,而不是整天处于自己的舒适圈内,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生活姿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力。
总而言之,高校要培育时代新人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必须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发育状况。当代大学生群体焦虑特征明显,其中不少人都表现出一定的人格障碍特征,甚至深受人格障碍问题困扰。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障碍问题的学理探究,追寻其形成原因,并针对性地探讨其解决对策,对高校完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任务,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