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鄄城县委 鄄城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鄄城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以来,鄄城县顺利通过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验收,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位列全省8 个示范县第4 名;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发改委等7部门批准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承担的省级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顺利通过省自然资源厅验收;阎什镇被自然资源部批准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鄄城县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被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创建省级田园综合体;陈王街道西曹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董口镇军屯村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书记张兆江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70 周年观礼。鄄城县在全省2019 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获得“一等”考核等次。
坚持高位推动,着力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各项任务。
一是建立政策规划体系。编制印发了《鄄城县乡村振兴五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山东菏泽鄄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9-2022)》《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县的实施意见》,和五个振兴《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更加清晰。
二是建立统筹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县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五个工作专班,各专班由2 名县级领导任组长,负责推动工作落实。印发了《关于成立乡村振兴五个专班抓好工作推进落实的通知》,明确牵头推进单位的职责、重点任务清单,全面压实责任,密切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今年3 月,将全县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会开在田间地头,通过现场看、现场讲、现场学,明确方向、鼓足干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严格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室和乡村振兴五个专班定期调度,督促加快重点任务落实。坚持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考核比重仅次于“新旧动能转换”,并与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挂钩,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级推进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聚焦聚力农业产业发展,着力延伸整合产业链条,推动乡村产业向高水平转型提升。
一是加大农业领域“双招双引”力度。像抓工业招商一样抓农业招商,成立由分管县级领导任组长的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作专班,积极与万华集团、益客集团、丝路东方、北京首农等大企业、大集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每个重点项目成立一套班子,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靠上推进工作开展,全县现代农业项目质量水平、投资规模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二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投资20 亿元的益客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加紧建设,培训中心、接待中心主体已封顶,肉鸭分割车间、职工宿舍主体基本完工,羽绒车间开挖基础,100 万吨的饲料加工车间即将开工建设,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同步推进。投资13.54 亿元的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被纳入省级田园综合体创建范围,目前农业板块设施农业大棚已基本完成,文旅核心区主场馆正进行室内外装饰,工厂化猪舍钢结构主体基本完成。投资100 亿元的国药康养文旅小镇、投资30 亿元的烟台万华无醛板材项目、投资5亿元的舜耕农业文化生态园、一期投资3.5 亿元的县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等一批农业新六产项目已开工建设。同时,鄄城县正以益客产业园、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为龙头,加快培育百亿级农业“新六产”产业集群,打造鄄城产业振兴的坚固支点。目前,全县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6家,其中省级3 家、市级23 家。
三是全力打造产业融合载体。依托益客产业园、丝路东方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及大埝镇等3 个乡镇、53 个村,被省农业农村厅批准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依托国药康养小镇、舜王城中药材市场,规划建设了“一场两园一基地”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被省发改委等7 部门纳入第二批省级创建范围,对推进城乡要素资源有效对接和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省土发集团合作设立的1亿元乡村振兴产业基金,作为全省首支省、市、县三级财政与企业资本合作设立的基金,开辟了乡村产业发展资金筹集新路径。
四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 3563 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 家,省级示范社18 家,家庭农场总数235 家,旧城镇葵堌堆村卢景生等3 人被评为省级乡村之星。利用金丰公社、登海道吉、鄄城为民服务中心等,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全县规模流转土地38.7 万亩,流转率达到40%。大力发展特色畜牧养殖,加快斗鸡保种养殖基地、鲁西黄牛文化展厅建设,统筹养殖用地1805 亩新建现代化肉鸭养殖基地12 个、智能化密闭鸭舍225 栋,肉鸭出栏规模近1 亿只,今年可达到2 亿只。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业,全县中药材、瓜果蔬菜、毛木耳等种植规模继续扩大,成为全国毛木耳四大产区之一,6 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是加快推进农业多元融合。创新农村电商模式,启动“村播计划”,优化提升京东鄄城馆、天猫优品等电商品台,自建社群电商平台“七步生活”,发展淘宝镇3 个、淘宝村18 个、电商企业1500 余家,开辟了农特产品销售新渠道。大力发展网红经济,与北京隆娱文化传媒公司签订战略协议,创办隆娱网红学院,打造网红直播基地,并邀请鄄城籍唱作歌手祁隆为鄄城农特产品代言,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产业”,促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互联互动。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发展旅游强乡镇3 个、旅游特色村9 个,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
不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入开展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合村并居。借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试点,与省土发集团、水发集团等省属企业集团合作,积极探索“改革试点+龙头企业+新型社区”的新路径新模式,推动乡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去年全县新立项社区8 个,拆旧面积8671 亩,复垦土地8579 亩。其中,阎什镇舜耕历山社区项目实现了新型社区、产业园区、文旅景区“三区”同建,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阎什镇红旗社区、富春乡金堤社区被纳入全市“两新”融合试点,沈口社区、孙老家社区、大埝中心社区、红船中心社区、土车刘社区等进展顺利。今年以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新立项6 个,拆旧复垦面积689.3 亩,计划节余指标574.6 亩,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试点正在积极申报。
二是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持续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探索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1075 个,乡村环境整治实现全覆盖。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县拥有农村公路2505.8 公里,1084 个自然村全部通公路,88 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处理任务,累计实施农村改厕10.2 万户,300 户以上自然村公共厕所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村面貌持续提升,群众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三是持续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贫困村为重点优先打造,成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 个、市级示范片区3 个,2019 年4 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进展顺利,今年计划再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 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3 个,正在编制实施方案。深入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全县建有美丽庭院示范户的村达到69%,示范户建成率达到5.36%。深入开展森林乡镇、森林村居创建,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植树造林,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村居1 个、省级森林村居3个,申报市级森林乡镇1 个、森林村居19 个、特色休闲村5 个。
坚持把乡村人才培育放在首要位置,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一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市率先启动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行动,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基地5个,省级四型就业社区达到5 个,数量居全市第一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启动实施“就业扶贫车间”技能提升培训、黄河滩区迁建居民培训等活动,去年累计培训9328 人,着力培育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新农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大多成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主要成员,流转土地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三分之二。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工作,推选各类好青年479 名。
二是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发展。加大返乡创业支持力度,建有在外返乡创业服务站23 个,2019 年返乡创业人员6512 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300 万元。加大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53 人,新增高技能人才90 人,招聘乡镇中小学教师464 名,招聘乡镇卫生工作人员45 人,及时补充了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建立乡村振兴专家信息库,入库专家21 人,其中硕士以上学位16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5人。
三是建立完善人才激励制度。研究制定《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工作的意见》《鄄城县人才购房补贴申请发放实施细则》《鄄城县人才新政30 条(修订版)》,引导各类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深入推进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等计划,招募27 名“三支一扶”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职称岗位设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合理划定和分配中高级职称比例数,乡镇中级岗位设置比例提高了20 个百分点、高级岗位设置比例提高了5 个百分点,乡镇高、中、初级职称岗位达到17254 个,首次开展16 名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