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静
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学校一般占据主动地位,家长往往是被动参与,家校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交流。很多时候,所谓的家校共育活动往往就是例行公事、完成任务。因为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和共育,所以家校之间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融教育”格局呢?笔者以为,我们应该通过切实有效的家校沟通,家校合力激发每一个学生自身的潜能。笔者借助戏育坊,把当下家校共育中的问题和矛盾以戏剧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家长、教师在戏剧表演和观赏中感悟共情,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2015 年9 月28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在三年内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而戏剧作为单列的课程内容第一次被国务院正式提出来。
戏育坊,给每个参与者一种展示、表达、交流的空间,是通过即兴戏剧实现家校共育的新模式。戏育坊活动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家校共育情景的重现,让家校双方在角色互换中体验家校冲突并引发思考,家校双方在戏育坊中共同成长。在戏育坊的“一人一故事”活动中,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是故事的讲述者和表演者。故事讲述者现场分享自己的心情故事,表演者即兴通过肢体语言重现故事。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故事被听见、被理解、被接纳,彼此之间的故事相互共鸣、互相牵引,进而形成新的联结,每一个人都走入彼此的生命和内心世界,在共情中相互理解,从而达成理念和行动上的一致。
如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戏育坊”活动,笔者的实践包括:多元激励、正向强化、突出主题。
班主任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激励家长,调动家长参与学校和班级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在活动开展前,要充分宣传发动。在发布每一次的“戏育坊”活动方案前,笔者会把此次活动的目的尽量考虑得透彻全面,比如学生顽强意志的锻造、精神品质的提升、能力的拓展、外在形象的打造,或是亲子关系的改善等等,总之,把活动与家庭、孩子的切身利益联系,让家长感受到活动的意义。其次,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我们会让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先动起来,把他们的成果和创意在班级里大力宣传。我们会优先选择表现力强的家长和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最后,要多感恩、多赞美。班主任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总结,无论效果如何,都要感谢家长们的奉献与努力,夸赞家长的智慧与创意。感谢和夸赞要细致,可以回顾活动过程中学生或家长的具体表现,比如孩子更加自信、表现更加有张力。班主任通过关注活动过程本身,促进学生以及家长自身不断完善,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围。
所谓正向强化就是班主任要不断向家长传递正能量,确保家校共育的持续性。比如:我们要引导家长关注教育的终极目标,不被表面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在家庭教育中不急躁、不盲目攀比;我们要经常提醒家长,教育是系统工程,是长跑,不是短跑,作为父母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当前的成绩和表现,注重好的习惯和品质的养成。
我们的“戏育坊”活动安排在每周日的下午,每次的活动都要持续4 个小时左右,其实这对五、六年级孩子的家长来说,是很难坚持的。因为一些家长只关注孩子当下的学习成绩,觉得“戏育坊”的学习和训练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他们宁可把时间用来陪孩子上各种辅导班。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及时进行正向的强化,激发家长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家校共育活动的持续性。
家校合作活动的主题选择非常重要。为了提升家校共育的针对性,在每一次的“戏育坊”活动开始前,笔者都会先征集家长们的意见,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并确保活动中每一个环节都围绕主题展开。例如:一次“戏育坊”的活动主题是“我想要”,在热身环节,我们请每个人用肢体或声音形容自己想要的一件事物或希望的某种状态,然后两人合作,表现出“当你特别喜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后的行为表现”,通过角色互换彼此共情。在接下来的“一人一故事”剧场中,讲述者以“我想要……后来……我的感受……”,说说自己的心情故事,表演者把讲述者的故事表现出来。从表达到共情,家长、孩子和教师分别讲述了生命中关于“我想要”的故事:有的家长分享了自己想要忠于内心,希望能重新选择一次专业;有的家长希望回到学生时代和当年的老友聚一聚;有的孩子表达想要一个弟弟或妹妹;有的老师表达了想要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感受诗和远方。大家开始探索需要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了解彼此的内心感受。
借助“戏育坊”进行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携手的“融教育”格局下的家校共育实验,丰富了家校共育的活动形式,提升了家校共育的活动品质,创造了具有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家校共育品牌。
青春期的孩子特别需要关心和理解,他们渴望自己的心声被听见,家长在“戏育坊”活动中不仅可以倾听孩子的心声,还可通过角色互换,用身体雕塑的方式演绎孩子的心情故事,从而更加理解孩子。当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家庭教育也从简单说教转变为共情理解,家庭沟通也变得民主和谐。一位家长在参加过戏育坊活动后说:“每天带着焦虑、暴躁的心情面对既可爱又不听话的儿子,很多时候我都感觉无助又无奈。戏育坊让我知道了和我有一样情绪的家长很多,这让我不再焦虑;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了解了孩子的需求,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我也不再暴躁。”
传统的家校共育中,家校无法达成教育理念上的一致,家校矛盾时有发生,如教师对学生严加管教,家长却认为教师对孩子不够宽容;教师对学生宽容以待,家长却认为教师不负责任;家长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教师却认为家长当甩手掌柜……教师吐槽、家长抱怨、学生无所适从,成了当下的普遍现象。“戏育坊”活动让这些情况大大改观,教师和家长的心灵走得更近,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家长在戏剧表演的互动中促发彼此的想象、思考和理解。
“戏育坊”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创造了沉浸式的实践教学环境。它要求每个参与的学生都必须上台,他们要扮演老师、也要扮演学生和家长。这种角色的互换演绎,真正达成“换位思考”;这种实践与共情,培养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的敏锐观察;这种对“人”的关心和关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位平时内向不擅表达的学生在参加了活动后说:“大家表演的热情感染了我,我变得不再害羞,我完全释放了自己,那一刻的自信让我非常快乐,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现在我学会了如何向爸爸妈妈表达我的需求。”
我们相信,每个人的故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都值得被聆听和尊重。在戏剧的表达中,不同人的生命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家校合作共育新模式中,相信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个性且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