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溧水区状元坊小学 邱淑芳
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阅读能力是三种(阅读、思考、表达)关键能力之一,从教学角度来讲,阅读能力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讲的“自能读书”。数学阅读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它是学生对数学材料进行的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感知与认读,从中获得数学信息与知识,拓宽数学视野并掌握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对阅读材料与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心理认知过程。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开展小学数学阅读活动很有必要,阅读活动的开展可采用以下策略。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魄,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教师要研究课标,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通读教材,深挖教材中的阅读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材中很多地方把数学知识和古人相关的研究成果巧妙结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给严密的教学探究过程增添了几分经典的历史底蕴,让数学课堂充满浑厚的人文韵味。教师要充分发掘,带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介绍刘徽和割圆术,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教学《圆的面积》时,介绍古代测量田地的方法;教学《认识方向》时,介绍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指南针;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时,介绍刘徽提出的“微数(也就是后来的小数)”,以及如何使用……这样就能把数学知识的习得与祖国的传统文明完美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完善了学生的人格,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数学本身的人文内涵也得到了深度拓展。
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内容精炼、数学语言抽象,数学阅读材料通常严谨而简洁,生动美妙的故事性描述较少,很多学生刚开始都不太喜欢阅读数学文本,即便阅读了,也是“走马观花”,不去“精品细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的学习材料、阅读材料大部分来自数学教材,教师利用教材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时,课堂上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笔者设计了一份阅读单:(1)找一找,你在生活中能找到哪些和三角形有关的物体呢?请举出1~2个例子。(2)画一画,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思考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在图上标一标。(3)量一量,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是怎么量的?理由是什么?(4)试一试,在你所画的三角形中,尝试画出它的一条高。这样的阅读提纲,可以促使学生迅速把握教材中的要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上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然后逐渐放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仔细阅读理解学习材料的习惯、解题前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等。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乐学善学。
数学课上阅读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阅读的环境,提供阅读的内容,搭建展示阅读的平台,评价阅读的过程与效果。刚开始阅读数学材料时,学生常常不知道到底读什么、怎么读,这时教师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可采用“三读”“三动”的方法。
(1)粗读:大概了解学习什么知识,要解决什么问题。(2)细读:进一步理解知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3)精读:针对阅读内容进行质疑问难,评价反思。
例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中,教材通过对度量工具、计量单位等知识的具体阐述,明确了“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方面的内容,交代了“分别从外圈和内圈找刻度”的方法。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主粗读这些文字,初步感知学习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接着根据导学单进行细读并思考:为什么要有统一的度量工具和计量单位?你认识了量角器上的哪些内容?怎样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这样层层递进,将教材分层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有取舍地进行精读,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每一层的内容,全班交流。这样,通过阅读并伴随一系列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学生就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1)动口: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要发出声音,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要反复朗读,准确理解。(2)动手: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要动手圈画重点、动手操作、动笔计算演练。(3)动脑: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要多感官参与,从阅读中进行抽象建构,有效地获取、鉴别、使用阅读信息,学会学习,掌握策略方法,发展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先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自主解决书本上的准备题:有三个笔筒,每个笔筒里分别装着一些铅笔(图略),怎样移动才能使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数量同样多?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很感兴趣。学生们有的思考、有的画图、有的操作……很快大部分学生找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这一阅读操作环节最为巧妙的作用在于,不少学生在阅读准备题的同时,也悄悄地阅读了例题的解题过程。于是,认知矛盾产生了:当笔筒个数超过了3个时,“移多补少”的方法还方便吗?例题中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与“移多补少”有什么联系?这时,通过数学阅读,学生手、脑、口多感官参与,思维非常活跃,因为新知的学习已经成为每个学生自发的需要。
每个阅读环节,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正所谓:放心退出去,适时站进来!以阅读活动促进学习的真发生。
现代课堂已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知识的巩固,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是与课堂同等重要的学习活动,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数学阅读。
课外数学阅读在时间、空间上更为灵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外数学阅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认识小数》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学例1,同时,设计了一道尝试练习题:画一个图形,表示出0.3元,在小组里说说你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阅读思考空间。在交流反馈时,学生的想法精彩纷呈:有用线段图来表示的、有用长方形中的方格来表示的、有用圆中的扇形来表示的……
书本上涉及很多像税收、利息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调查,学生在收集、阅读、展示中进一步学习知识、参与社会实践。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读物和数学期刊、报纸等,如《小学生数学报》《故事中的数学》《数学小灵通》《数学小百科》等,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习惯。
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精选出课程主题,师生共同参与创作、开发出有数学味的绘本,学生可以用自己创作的绘本开展研究性的学习。采用听绘本(倾听感受)、读绘本(阅读体会)、说绘本(展示交流)、画绘本(续编创作),让学生多感官、多维度全面参与,提升能力。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在课余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还要开展多途径阅读活动,充分发掘数学阅读资源。如学生自办数学报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可以在教室里张贴数学小趣闻或小百科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进行一些有关阅读的课外活动,如谈谈阅读心得等活动。每一个数学知识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每一次数学研究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数学故事,每一次数学新的突破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天才。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领悟数学知识背后的人文因素,为学生充分搭建数学阅读平台。
笔者在教室的墙上设置一块“数学广角”,学生们可以将自己读到的好题、佳篇,或自己的解题方法、阅读心得等写在纸上,用即时贴贴在墙上,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取下来阅读,还可以添加自己的批注,这样班级的数学阅读活动就充分开展起来了。自主阅读,就是促使学生从无意阅读逐渐变为有意阅读的过程,它能激发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热情,它能跃动起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本质意蕴,进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围绕一个课题,让学生收集不同的资料,然后教师和学生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比如,围绕《圆的认识》这一课,学生可以收集不同的资料:圆的概念、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相关计算;甚至延伸到别的学科,语文中有关“圆的诗句”、音乐中有关“圆的歌曲”、美术中有关“圆的图片”“圆的剪纸”……让学生兼收并蓄,使学科融合产生碰撞和共鸣。
每节数学课开始时,可以用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每学期,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在数学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收获的知识和方法等,并在班级中展开交流,谈心得、谈体会。在这样的数学阅读活动中,每个学生都会获得较丰富的积累。
总之,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做到重视数学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品概念、析法则、理关系,促进数学思维的深入和进阶,培养学生细致分析、反复品味、深刻理解数学语言的习惯,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用个性的方式表征自己的数学理解,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