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维方式,巧妙落实语文要素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一文的教学为例

2020-12-18 15:49江苏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曹巧娣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5期
关键词:趣谈京剧要素

江苏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曹巧娣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要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方式编排课文,其中“语文要素”不仅是语文能力的重要范畴,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重要抓手。因此,凸显并落实语文要素已经成为使用统编版教材的显著特点,但遗憾的是当下不少语文课堂唯“语文要素”是举,粗暴而生硬地训练语文要素,导致语文课演变成了机械训练的“庇护所”。那如何才能在大道无痕中落实语文要素,将语文要素巧妙地融入人文主题的浸润之中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中《京剧趣谈》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汲取知识信息,了解艺术的基石

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体会艺术之美”作为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师不能急于推进,而要从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对具体的艺术形式进行初步的感知与了解,为体会艺术之美筑牢基石。

这篇《京剧趣谈》中所介绍的京剧艺术,学生其实不甚了解,他们偶尔在电视中有过浅显地接触,对其中很多的细节和相关知识是不甚了解的。如果直接要求学生来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的确是强人所难。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储备,在整体阅读课文时对知识信息进行必要地梳理和统整。比如,这篇课文主要从“马鞭”和“亮相”两个维度来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在深入细读的过程中分别了解“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这种艺术形式下究竟有着怎样的作用,并相机了解与“马鞭”和“亮相”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点,在学生原本基础性的认知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将了解的知识信息进一步向深处推进,更好地让学生对课文形成立体化、深入化的认知。任何一种能力的训练都不能单纯的以知识为核心点,但如果缺失了必备的知识又是万万不能的。没有知识作为支撑的能力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总有一天会在摇摇欲坠中轰然倒塌。为此,教师要在训练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筑牢艺术审美的基石。

二、品味语言魅力,了解艺术的跳板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想学生单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加以了解,本身就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以一种科学性、严谨性的语言加以解释、说明,相信很多读者根本就提不起任何兴趣,因此《京剧趣谈》这篇课文就选择了“趣谈”的方式展开描写,这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以诙谐、轻松、幽默的风格为主,这就与从儿童视角来关注京剧维度形成了匹配之势。因此,教师就可以从课文中遴选出积极的认知体验,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借助极富特色的语言特点来促进学生对京剧艺术的感知。

比如,在描写“亮相”部分时,作者借助小孩和外宾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起兵器朝着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很显然,这样的评价和质疑是一种外行的体现,但就是这种外行式的质疑正作用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所讲解的“亮相”知识,感受这种语言表达的生动幽默,并就此让学生认识到“亮相”其实是京剧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作者是借助于这种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将原本看似陌生且与我们生活毫不相关的艺术形式,以一种活脱脱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以更加鲜活的认知来了解和体会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之美。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语言本身也是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品味文本生动幽默的语言形式,是学生进一步体会京剧艺术之美的重要媒介和桥梁。

三、链接多维资源,了解艺术的载体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是单独的存在,或在内容信息上,或在中心主题上,或在表现手法上,都与其他的文本或者资料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着力学习某一篇具体文本时,自然应该将关注的焦点设置在这篇文章上,但如果仅仅在这一篇文章上“摸爬滚打”,学生认知的视域必然会受到限制,教师就需要拓展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以印证和丰富学生对京剧艺术之美的体会。

鉴于此,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收集京剧表演的相关视频,如这篇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介绍“马鞭”在京剧表演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就可以播放含有“马鞭”表演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将文字与视频进行融通。如“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教师就可以选择相关的视频,用视频来印证文字,用文字来解释视频,让学生在文本与视频的巧妙融通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趋向感性的,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师引领学生感受京剧的艺术之美决不能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语言上,而需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鲜活而直观的视频资源中寻找到相关的认知点,才能真正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四、推动立体互动,了解艺术的平台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常常习惯于从文本的内在信息和内容层面来感知文本的内容,自然也就导致很多学生仅仅是从知识信息吸收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更为严重的是让学生养成了只知道内化却不习惯倾吐的坏习惯,导致学生有感知却缺少表达的平台,从而失去了锻炼的契机。为此,教师就需要在学生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设置多维化、立体化的互动平台,真正了解文本内在的表达意识,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素养,为锻炼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识奠基。

这篇课文以介绍京剧为主要内容,为了推动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交流分享,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者特意在课前导读中指出:默读课文,说说你对京剧了解了哪些?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京剧,和同学们交流你的发现。很显然,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者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设置和编排,旨在要求学生突破自己“只知道阅读不懂得交流”的思维惰性,通过两个层次的交流互动,引领学生学会整理信息并组织语言,紧扣题目中的“趣谈”二字,将对京剧的交流和分享延伸开去。教师可以遵循编者设定的要求,从两个层面进行点拨与引领:首先,从文本的信息层面,说说对京剧有哪些了解?这一层次的教学,绝不是让学生机械地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因为提取信息的要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过于简单,没有丝毫的思维含量。需要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洞察信息,将获取的信息与原本的认知体验进行融合,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从而在提取、整合和内化的思维过程中组织语言,将交流信息演化成为语言表达的有机训练。第二层次是结合看过的京剧表演,深化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将这一要求与上述环节中播放京剧表演视频融合起来,引领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进行调整和思考,并鼓励学生将自己观看之后的感受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以语言表达的形式将思维向深处漫溯,以更加多维和深入的视角关注文本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的阅读止步于理解和吸收的层面,而是运用表达的方式将学生的训练点聚焦在教材的认知过程中,为推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生长找出了训练的载体与契机。

语文要素的落实决不能肆无忌惮地直接介入到课堂中,教师需要将其与单元的人文主题、与学生的接受规律有机融通,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链接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让学生在原始化认知的过程中提升内在的表达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言语实践素养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趣谈京剧要素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兴安米粉趣谈
小“鱼”儿
古代植树趣谈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把欢乐留给世界——趣谈幽默达观的自挽联
京剧的起源